编辑推荐
本书对印度古典逻辑学研究中的重要人物陈那、法称的因明推理学说作出了细致的分析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为关于因明研究的重要成果。本书运用梵汉对勘的方法,研究解决因明义理的问题;运用比较逻辑的方法来说明佛教逻辑的特质,首次指出佛教的推理规则,是从保证推理的前提为真的角度来建立的,有别于西方逻辑从形式有效的角度来建立推理规则。
此外,本书还将因明研究的基本方法概括为六种:逻辑刻画的方法、义理对勘的方法、文本译研的方法、比较逻辑的方法、哲学诠释的方法和历史研究的方法。
作者简介
作者汤铭钧,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师从著名佛教逻辑学家郑伟宏先生。博士论文曾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与“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印度学与印度研究”丛书总序
Preface to Indologica et Studia Indica
序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西方佛教逻辑研究百年
0.2 因明研究的理念与方法
0.3 本书的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陈那三支作法的推理性质:从逻辑刻画的视角看
1.1 陈那因明的若干基本概念
1.2 归纳、演绎还是类比?
1.3 陈那类比推理的逻辑刻画:以《集量论》II. 11为例
第二章 汉传对陈那因明的继承和发展:从义理对勘的视角看
2.1 《因明入正理论》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影响
2.2 《因明入正理论》梵汉对勘和研究
2.3 忠实原意 有所强调:《因明入正理论》汉译本的特色
2.4 玄奘的三种比量和“唯识比量”
第三章 法称因明的推理论:从文本译研的视角看
3.1 法称因明的若干基本概念
3.2 法称《正理滴论》梵汉对照和新译
3.3 法称《正理滴论》中的推理论
第四章 佛教逻辑的特质:从比较逻辑的视角看
4.1 问题的提出
4.2 三段论规则对词项具体含义的抽象
4.3 形式的有效性与实质的有效性
4.4 佛教逻辑的比量是一种论证
4.5 因三相与喻体的真实性
4.6 陈那、法称因后二相的区别
第五章 佛教如何安立言说?从哲学诠释的视角看
5.1 二谛论框架中的认识与言说
5.2 对真如的认识:天台宗的二谛论
5.3 对真如的言说:三论宗的二谛论
5.4 认识与言说的统一:慈恩宗的二谛论
5.5 以世间化佛法、以佛法化世间
第六章 陈那遮遣论前史:从历史研究的视角看
6.1 《掌中论》:“假设”概念的引入
6.2 《取因假设论》:“假设”概念的展开
6.3 《观总相论颂》:遮遣论的最初表述
6.4 结语:陈那因明的思想立场
附录 迈向汉传因明的重光:记郑伟宏先生的因明研究
一、因明之路三十年
二、汉传因明是解读印度新因明的钥匙
三、陈那和法称:印度佛教逻辑的两个高峰
四、整理因明唐疏 总结汉传因明
五、因明百年 谁与评说
缩写和参考文献
后记
陈那、法称因明推理学说之研究是2016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作者汤铭钧。
得书感谢您对《陈那、法称因明推理学说之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