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昆自选集(全4卷)

张昆自选集(全4卷)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张昆自选集卷四》涵盖新闻史论基础理论、专访及40篇序跋书评,探讨新闻传播教育等议题。

内容简介

《张昆自选集卷四:新闻史论及其他》本卷主题是新闻史论、专访及部分序、跋、书评。关于新闻传播史研究,属于新闻传播思想史的内容已被纳入到第3卷,本卷收入的是关于新闻传播史的基础理论研究,涉及新闻史体系建构、新闻历史规律、新闻史空间、新闻史方法论等议题。4卷的主体部分是作者为自己或他人的著作撰写的序言、跋、书评,这方面的文字一共选出了40余篇。此外,本卷也收录了在过去二十年间,张昆接受一些媒体的专访文章,所谈的内容均涉及新闻传播教育、新闻史研究、新闻学科建设或国家形象传播等,作为学术性专访,文体形式与前面几卷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一并纳入第4卷。关于新闻史论部分,《新闻传播史体系的三位空间》《新闻传播史演进的三大规律》等文章探讨了新闻传播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作出深层次思考,即使放在当下仍然是极具参考价值。后面的序跋、书评文章虽略显琐碎,但作为作者学术历程的一面镜子,部分文章颇多亮点,值得今天重读。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编辑委员会

总序

自序

张昆自选集 卷一:新闻传播教育研究

新闻理想与教育情怀

一 关于新闻人才培养

二 关于新闻教学改革

三 关于新闻学科建设

新闻教育应坚持人文精神的主基调

一 敬畏生命

二 服膺真理

三 独立人格

四 社会责任

新闻传播教育的支点错位

一 新闻教育常态下三大支点

二 当下新闻传播教育支点的错位

三 为什么会出现支点错位?

四 复位:新闻传播教育当务之急

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与困惑

一 培养什么样的传媒人

二 传媒教育者的困惑

三 传媒教育者的呼吁

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的转型

一 新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时代

二 新时代人才需求、就业去向的变化

三 新闻教育转型的路径选择

铸魂

媒介转型对新闻教育的挑战

一 中国传媒的转型

二 转型背景下新的传媒人才需求

三 新闻教育体制的不适应症

四 改进新闻传播教育的路径

后喻时代新闻人才培养中的教学相长

一 “前喻文化”环境下的师生关系

二 “后喻文化”环境下师生关系的变化

三 “后喻时代”新闻人才培养中的教学相长

从传播学视角看当代中国新闻教育的缺失

一 传者分析——传播者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规定

二 内容分析——信息价值判断和选择

三 媒介分析——教育者人体的延伸

四 受众分析——“受众中心论”的启示

五 效果分析——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

大变局与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选择

一 大变局对传媒的新期待

二 新闻传播教育的迷失

三 新闻教育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

略论传媒教育的十大关系

一 教学与科研

二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三 研究生与本科生,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

四 大规模生产与精细化生产

五 数量与质量

六 同国际接轨与坚持中国特色

七 教师与学生

八 专职教师与管理员工

九 稳定队伍与竞争机制

十 院与系(教研室)

中国传媒研究生教育的重大转型

一 从单一到双轨制转型的必要性

二 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比较

三 按需生产,双轨并举

关于一流大学传媒教育定位之思考

一 背景与问题

二 一流大学传媒学科定位的内在矛盾

三 一流大学传媒教育应如何定位

四 怎样办好研究型传媒职业教育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两大困境

一 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二 物质至上与精神贫困

解读中国新闻教育的“华科大模式”

一 模式、新闻教育模式与“华科大模式”

二 新闻教育“华科大模式”的内涵

三 结语

新闻教育的华科大模式

新闻评论教育的“华科大模式”

一 网络时代新闻评论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 华科大新闻评论教育的系列创新

三 华科大新闻评论教育改革的成就

四 “华科大模式”的内涵及亮点

三十而立,再创辉煌

固本培元,立德树人

一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特点

二 为什么要以人才培养为本?

三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队伍

四 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五 顶层设计,动态管理,环节协调

六 几点建议

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的多重角色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学院院长?

新闻学院院长的四大要务

一 师资建设是根本

二 学生培养是中心

三 条件改善是前提

四 氛围营造是关键

新闻学院院长的战略思维

一 把握战略环境

二 明确战略定位

三 确定战略规划

依托《华中评论》,培养杰出的评论人才

改革新闻教育,培养引领社会的评论员

一 转型的时代呼唤理性的声音

二 一个优秀的评论员应该具备哪些资质

三 培养优秀的新闻评论员是新闻教育的天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转型时代新闻评论人才的培养问题

开放新闻评论教育,培养新时代舆论领袖

抓住今天,明天将会更好

做最好的自己

一 认识你自己

二 设计你自己

三 走自己的路

18岁的天空

秉中持正,求新博闻,做六星级的卓越传媒人

考量传媒人才的四个维度

培养可爱的人民信赖的传媒人

拓宽视野,扎稳根基,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

一 新闻院系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二 怎样才能实现培养目标

三 发展新闻教育的四条经验

四 两点具体建议

媒介化时代传媒工作者的综合素养

一 健全人格

二 人文情怀

三 责任意识

四 协作精神

五 学习能力

六 批判思维

七 全球视野

八 专业技能

从“马航事件”反思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一 中外记者的差距在哪里?

二 原因何在?

三 新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记者风度论

一 风度与记者风度

二 记者风度要素

三 记者风度与对象的心理状态

四 如何增强记者的风度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新闻史学术团队

中国传媒教育发展的师资瓶颈

一 师资在传媒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 新闻院系师资结构存在的问题

三 遵循传媒规律,建设一流师资

四 推进配套改革,完善管理机制

关于设立冠名教授席的思考

一 为什么要实施冠名教授制度?

二 怎么实施冠名教授制度

三 实施冠名教授制度需要克服什么难题?

论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

一 教师与教学团队

二 教学团队的功能

三 教学团队的构成要素

四 教学团队建设的原则与路径

关于编纂《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的思考

一 没有新闻教育就没有新闻业

二 历史是新闻教育的起点

三 时代呼唤《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

四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的架构与不足

见证历史,传承文脉

纪念新闻教育家何微先生

难忘的神农架会议

一 神农架会议的背景

二 会议的主要议题

三 新班子的工作思路

四 神农架会议的历史意义

三生万物,众志成城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一 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涵的理解

二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新闻传播教育

三 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注意的问题

视频公开课的内容设计与展示策略

一 关于内容设计

二 关于内容的表达

高校新闻专业教材建设的误区

一 误以为教材只是教科书

二 误以为教材建设只是教科书编写者的事情

三 误以为教材建设门槛低,人人可编写,社社可出版

四 误用专著的标准,混淆了专著与教材的区别

五 结论

高校文科专业教材建设的辩证思考

一 教材:功能、源流及挑战

二 政治性与专业性

三 管与放

四 统与分

五 编与创

六 教材体系与学科体系

七 结论

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

一 如何理解当前学科建设的时代环境?

二 学科建设及学科评估

三 制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因素

四 发展新闻传播学科的路径

五 结语

与时俱进,在改革中前行

学院文化: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基

一 文化、校园文化与学院文化

二 学院文化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基

三 建设学院文化的路径

推进品牌传播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推展积极公关,繁荣传播学术

建设好校友的精神家园

论新闻传播教育的产学合作

一 产学合作是促进产学互利双赢的必要举措

二 新闻传播教育的产学合作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幸运 感恩 期待

张昆自选集 卷二:传播思想史研究

柏拉图的传播思想

一 理念与人性

二 国家与个人

三 政治技艺与说服的技艺

四 自由与控制

五 结论

浅论孟子的传播思想

一 传播功能观

二 传播者及其修养

三 传播的艺术

马基雅维里的政治传播观念

一 人性与政治

二 政治过程中的传播控制

三 政治形象的设计

四 政治传播的谋略

五 结论

约翰·弥尔顿的出版自由观念

一 弥尔顿生平及著作

二 人性与自由

三 真理观

四 呼唤出版自由

五 结论

罗伯斯庇尔的新闻思想

一 罗伯斯庇尔生平及思想来源

二 罗伯斯庇尔的新闻观念

三 雅各宾政权的新闻政策

四 罗伯斯庇尔与杰斐逊新闻思想之比较

五 结论

杰斐逊与汉密尔顿出版自由思想之比较

一 杰斐逊与汉密尔顿在出版自由上的对立

二 对立的思想基础与现实原因

三 对立的结局及历史影响

四 结论

杰斐逊与罗伯斯庇尔新闻思想比较研究

一 杰斐逊的自由主义新闻观

二 罗伯斯庇尔之自由主义新闻观

三 “天赋人权”的两种诠释

四 杰斐逊与罗伯斯庇尔的两种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新闻传播思想研究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实践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报刊思想

三 马克思恩格斯的出版自由观

四 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报理论

五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专业理想

六 结语

列宁新闻思想研究

一 报刊职能观

二 新闻业务观

三 新闻事业观

四 办报方针

五 党性原则

六 出版自由观

七 宣传策略

八 结论

论空想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思想

一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新闻传播思想

二 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新闻传播思想

三 顶峰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新闻传播思想

四 空想共产主义者的新闻传播思想

五 空想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的历史意义

梁启超新闻思想体系

一 报刊使命

二 新闻功能

三 出版自由

四 舆论监督

五 宣传策略

六 党报理论

七 新闻史观

八 结论

小野秀雄的新闻思想

一 小野秀雄生平及思想来源

二 小野秀雄的新闻思想

三 结论

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

一 毛泽东党报理论

二 毛泽东宣传谋略

三 毛泽东新闻业务观念

四 结论

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研究

一 新闻宣传工作的性质和使命

二 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

三 新闻舆论监督

四 新闻宣传策略

五 新闻宣传队伍的建设

六 结语

李光耀政治传播思想初探

一 李光耀的媒介观

二 李光耀传播功能观

三 李光耀的传播自由观

四 李光耀的新闻舆论观

五 小结

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结与新闻史体系的建构

一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

二 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对新闻史体系建构的影响

三 坚持自由的民族主义和开放的爱国主义

张昆自选集 卷三:政治传播研究

宣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

一 宣传、宣传对象、逆反心理

二 逆反心理的五种效应

三 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在机制

四 外部环境和诱发外因

五 对宣传者的建议

政治魅力与大众传媒

一 魅力与政治魅力

二 当今社会的政治魅力

三 大众传媒在塑造政治魅力中的作用

媒介发展与政治文明

一 媒介发展与政治意识文明

二 媒介发展与政治行为文明

三 媒介发展与政治制度文明

四 结语

网络时代的政治认同:进径与危机

一 政治认同的内涵

二 前网络时代的政治认同

三 网络时代公众的政治认同危机

四 结论与探讨:社会心理学的再思考

政治戏剧化与政治传播的艺术

一 政治与政治戏剧化

二 政治戏剧化的前提条件

三 政治戏剧化背景下的政治传播艺术

大众媒介的政治属性与政治功能

一 大众媒介的政治属性

二 大众媒介的政治功能

与时俱进,推动与落实国家传播战略

品牌传播与国家传播战略

新时代、新传播、新战略

时尚传播与社会发展:问题和反思

一 研究背景

二 辩证性解读时尚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 结语

国家品牌的内涵、功能及其提升路径

一 品牌与国家品牌

二 国家品牌意识的源流

三 理解国家品牌的四个维度

四 建构国家品牌的路径

国家形象:概念、特征及研究路径之再探讨

一 国家形象概念的多种界说

二 国家形象的内涵

三 国家形象的特征

四 国家形象的研究路径

国家形象传播的四大原则

一 客观性原则

二 平衡性原则

三 适度性原则

四 主动性原则

国家形象研究溯源与前瞻

一 国家形象研究的古典传统

二 国家形象研究的现状

三 国家形象研究的前瞻

考量国家形象的政治维度

一 从政治维度评估国家形象的必要性

二 政治维度下评价国家形象的四个视角

三 基于文化差异的政治考量

“共识”与“共识的程度”:国家形象认知的别种维度

一 国际合法性理念的提出

二 从国际合法性视角研究国家形象的必要性

三 “共识”与“表示共识的程度”:基于国际合法性视角的国家形象认知

四 结语

时空维度下的国家形象模型探析

一 国家形象:国家与形象的表征

二 国家形象模型:四象限与时空关系

三 互动与平衡:国家形象模型解析

四 结论与讨论

疏通渠道 实现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立体传播

一 被窄化的传播渠道

二 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渠道深描

三 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渠道关系及其整合

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误区与问题

理想与现实:40年来中国国家形象变迁

一 40年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

二 现实形象与理想形象的落差

三 建构理想的中国形象的路径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

一 企业家是推进公共外交的主体

二 企业家是展示国家形象的名片

三 企业家的成功是对中国梦的最好阐释

四 企业家的声音是理性的声音

邮票中国家形象的符号解析

一 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能以小见大展现国家形象

二 邮票的“三大要素”及其符号化过程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邮票中国家形象的政治符号解析

四 结语

中国究竟需要树立什么样的国家形象?

一 喜爱与畏惧

二 理想与现实

三 硬实力与软实力

对外宣传的辩证思维

一 官与民

二 自我与忘我

三 一种声音与多种声音

四 真与假

五 虚与实

六 利与弊

七 典型与一般

八 倾盆大雨与毛毛细雨

九 定量与定性

十 肯定与否定

十一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

十二 进攻与防守

十三 直接与间接

十四 重复与新奇

十五 情感与理智

十六 放言与沉默

十七 严肃与活泼

十八 雅与俗

十九 问与答

二十 快与慢

略论对外宣传体系

一 对外宣传媒介

二 宣传者

三 宣传内容

四 宣传对象

五 反馈

六 环境

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国家形象

讲好中国故事,占领道义高地

一 什么故事最感人

二 怎样讲才动听?

三 谁讲最可信?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一 打造外宣旗舰媒体的时代意义

二 建设外宣旗舰媒体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三 提高旗舰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感召力

非职业因素对跨文化传播中“误读”现象的影响

文化多样性与对外传播的差异化战略

一 文化与文化多样性

二 文化多样性对传播接受的影响

三 差异化的对外传播战略

四 结语

做好议程设置,提高重大活动的对外传播效果

一 当前重大活动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

二 做好重大活动传播的设置议程

在新闻传播中践行“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 坚持以人为本,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 在新闻传播中坚持以人为本,是新闻传播规律的基本要求

三 坚持以人为本,是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

四 如何在新闻传播中实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理性的灵魂引领健全的舆论

新闻媒体与未成年人的政治社会化

一 人与政治社会化

二 未成年期的政治社会化

三 媒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善用新闻媒体 创新社会管理

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2015)

一 调查的缘起

二 研究设计与数据

三 调查结果

四 讨论与启示

政治领袖的形象变迁

一 农耕时代的领袖形象

二 工业时代的领袖形象

三 信息时代的领袖形象

四 结论

张昆自选集 卷四:新闻史论及其他

一 新闻史论

新闻传播史体系的三维空间

一 整体的新闻传播史体系

二 新闻传播史体系的三维空间

三 历史进程中三大空间的交织和互动

新闻传播史演进的三大规律

一 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规律

二 纵向与横向发展统一的规律

三 螺旋式进化发展的规律

新闻史家的使命及其素养

一 历史与新闻史家的使命

二 新闻史家的修养

世界新闻通史体系刍议

一 当前新闻史研究的基本格局

二 时代呼唤建立世界新闻通史体系

环境要素对传播史演进的影响

一 环境与传播

二 环境要素与环境系统

三 环境系统对传播发展的制约

四 传播发展对环境系统的影响

横向发展——新闻史研究的新维度

一 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的统一

二 新闻历史的横向发展

三 横向发展观对新闻史研究的意义

秉史家笔法,记录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当代史

一 内容宏富体系完备的大制作

二 年鉴成为信史的可能与问题

三 秉持史家精神打造教育信史

从世界新闻史的视野看中国报业的集团化

一 世界新闻媒介产业化集团化的历史背景

二 中国报业集团化的进展及局限

三 报业集团化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于中国县域报纸命运的思考

一 报刊整顿,取消县级党报的必要性

二 县级党报取消后县域单元的市场空白

三 时代呼唤新型县域报纸

四 新型县域报纸的特性

论传播发展的八个维度

一 相对独立的政治地位

二 开放多元的媒介结构

三 较少的报道禁忌与较大的监督空间

四 经济自给

五 媒介具有一定的公信力

六 从业者的职业意识和专业精神

七 媒介结构合理与较高的普及水平

八 受众信息需求的最大满足

中国报纸的两极化格局及未来走势

一 日益鲜明的两极化格局

二 导致两极化的现实原因

三 两极化格局的未来走势

四 改革是引领未来走势的基本动力

解读新闻观念历史的路径

中国传统新闻学的反思

一 中国传统新闻学的历史回顾

二 中国传统新闻学的重大缺陷

三 中国传统新闻学的出路

二 序跋及书评

《国家形象传播》导论

一 宣传与传播

二 对外宣传与传播

三 对外宣传与传播的使命

四 对外宣传与传播研究的发展

《国家形象研究丛书》总序

一 国家形象及其认知功能

二 反思中国当下的国家形象传播

三 国家形象建构路径的新探索

《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序言

《三思新闻教育》补记

《新闻教育改革论》后记

《中外新闻传播史》前言

《中外新闻传播史》后记

《华大博雅·新闻系列“十三五”规划教材》总序

《新锐新闻传播学者论丛》总序

《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导论

《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研究》序

《中国传媒组织治理模式创新研究》序

《中国近现代漫画新闻史》序

一 漫画新闻是近现代新闻传播的核心要素

二 中国漫画新闻史的研究维度与历史价值

三 中国漫画新闻史研究的重大突破

《中国网络社群政治参与》序言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研究》序言

记录历史,引领未来

一 没有先进的传媒教育就没有发达的传播业

二 应该关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

三 时代呼唤《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

四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解析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8》序言

《中国新闻界职务犯罪研究》序

《外国新闻传播史》后记

《旗报:深圳特区报史稿》后记

《新闻与信息传播论坛》主编致辞

《新闻评论研究与人才培养》前言

一 网络时代新闻评论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 华科大新闻评论教育的系列创新

三 华科大新闻评论教育改革的成就

四 “华科大模式”的内涵及亮点

《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政治生活》序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验课程——荟萃篇》前言

《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第二版后记

《战后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研究》序言

《网络舆情平抑的修辞策略》序

《晚明商业出版》序

《全球媒体伦理规范译评》序

一 后真相时代:专业伦理准则更显重要

二 新媒体环境:更需可操作性的伦理准则

三 过去与未来:《全球媒体伦理规范译评》的启示

《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一种政治文化的视角》序

《青少年的手机使用与家庭代际传播研究》序

《媒介批评学》序言

《欧亚新闻案——中国事件见证与亲历》跋

《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序言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序

《1949~1966年中国对外宣传史研究》序言

《35年回眸》序

《组织传播行为》序

评《日本在华首家政论报纸〈汉报〉(1896~1900)研究》

评陈世华新作《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

一 十年的坚守铸就诚心之作

二 批判传播学术史的价值

三 学术史的创新书写

四 学术史的写法创新

五 白玉微瑕可为进

结语

评刘家林新著《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

一 拓展了新闻传播史的研究空间

二 材料翔实与体例创新

三 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中美两国公众的世界观念与国家印象研究报告(2017~2018)》卷首语

拥抱人类传播史上的新时代

一 “云传播”理论体系的建构

二 《云传播时代》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 专访

一个好的新闻学院,总有一个优秀的院长

“他关于学科发展建设的思路很清楚”

“新闻学院历史不长但做到了异军突起”

“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新闻教育中的问题”

“我的梦想是推出一个全球民意指数”

张昆:卸任华科新闻学院院长,安心做个教书匠

携理念与时俱进,倾思想铸就华章

特色办学显实力 锐意进取求发展

努力践行“秉中持正,求新博闻”

“伯乐奖”获得者张昆:事师如亲,爱生如子

“伯乐奖”张昆:抓住白驹过隙的人生

成为教师:从被动到主动

伯乐: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老师:一个大写的“人”

张昆自选集(全4卷)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昆。

得书感谢您对《张昆自选集(全4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轻松手绘 1分钟画出超萌简笔画 电子书
本书共14课,介绍了绘画的基础知识及萌系简笔画的绘制方法和案例。涉及的简笔画内容有动物(包括人物)、花草树木、果蔬、美食、生活用品、交通工具、自然场景、生活场景等。
Premiere 短视频制作(全彩慕课版)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于行业应用,以应用为主线,以技能为核心,从短视频剪辑的节奏把控到工作内容的描述,从短视频剪辑的基本操作到技巧性剪辑,从转场特效制作到调色与音频处理,从特效制作到字幕制作,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短视频后期制作的流程与方法,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各种实操技能与关键技法。
中国传媒投资发展报告(2017) 电子书
本书既对2016~2017年的传媒投资现象、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描述和分析,也通过对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勾勒出中国传媒投资的最新特点、规律、发展方向和投资动向,从而总结经验,直视当下,预测未来,把握机遇,为中国的传媒业投资出谋划策,点石成金。同时,通过传媒投资案例的梳理总结,举一反三,为传媒投资兴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传统文化元素的品牌呈现方式与传播策略研究 电子书
本书运用案例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传统文化元素在品牌中的呈现与传播方式,以及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并针对具体的品牌传统文化塑造提出了相应的参考建议。在案例研究部分,作者通过多个典型案例分析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方式对消费者品牌认知产生的影响,以及企业该如何有效运用传播策略来构建品牌的文化意义,增强品牌的文化底蕴。
中外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新模式解析 电子书
《非诚勿扰》《职来职往》《12道锋味》……这些电视节目就是电视人口中的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本书对国内外的生活服务类栏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了欧洲、美国、日本等电视业发达国家最新最热门的节目模式,介绍了其领先的节目制作理念、节目形态和管理机制,书中还精心选择了数十个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和分析。本书可供电视媒体从业人员和有志于从事电视媒体工作的读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