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的“两部通史”之一。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两部分,上册分专题叙述了社会经济、历史制度及学术文化的发展情况,下册则按历史顺序讲述了政治史的变革。体例较为特殊,与先生其他通史类著作明显有别。该书最初由开明书店在1940-1944年出版,短短几年内多次重印,在当时受到普遍欢迎。

今天,吕著《中国通史》多被书商改名,以“文化史”为名出版,销量很好。其与《白话本国史》可并称吕先生最重要的通史著作。

作者简介

作者吕思勉,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自序

緒論

第一章 婚姻

第二章 族制

第三章 政體

第四章 階級

第五章 財産

第六章 官制

第七章 選舉

第八章 賦税

第九章 兵制

第十章 刑法

第十一章 實業

第十二章 貨幣

第十三章 衣食

第十四章 住行

第十五章 教育

第十六章 語文

第十七章 學術

第十八章 宗教

第十九章 中國民族的由來

第二十章 中國史的年代

第二十一章 古代的開化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

第二十三章 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

第二十四章 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會的綜述

第二十六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第二十七章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

第二十八章 漢武帝的内政外交

第二十九章 前漢的衰亡

第三十章 新室的興亡

第三十一章 後漢的盛衰

第三十二章 後漢的分裂和三國

第三十三章 晉初的形勢

第三十四章 五胡之亂上

第三十五章 五胡之亂下

第三十六章 南北朝的始末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

第三十八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第三十九章 唐朝的中衰

第四十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第四十一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四十二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

第四十三章 北宋的積弱

第四十四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

第四十五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

第四十六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

第四十七章 明朝的盛衰

第四十八章 明清的興亡

第四十九章 清代的盛衰

第五十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第五十一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

第五十二章 清朝的衰亂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國

中国通史是202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吕思勉。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通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张力与限界 电子书
“近世中国”系列丛书之一,对1933年-1934年中央苏区革命的研究。
西方博弈往事 电子书
几乎从来没有一本书,能把西方的历史解读得如此有趣、深邃。本书能够让人们轻松地纵览西方历史的全局和细节。 当人们通过《西方博弈往事》深刻地了解了西方的历史、经济、金融、文化、军事之后,就会平视地看待西方的事物。也会对西方乃至世界的未来的走向有了依据和参考——未来的西方会走向更坏还是更好?未来的世界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局?世界变化运转的主轴是什么?世界变化的轨迹是什么…… 通过《西方博弈往事》,深刻认知世界,看懂过去和未来。
以色列 电子书
作者戈迪斯是在美国出生并完成高等教育后移民以色列的犹太人。这种背景使他迥异于那些以色列背景的现代以色列历史的研究者。他在观察以色列时,既有那份能够入乎其内的谙熟,又有一份出乎其外的超然。 本书除了关注巴以冲突外,更多地聚焦于以色列犹太人的内部矛盾,对它们的来龙去脉做了见树见林的交代,这是有别于同类著作的特色之处。因此,本书并非又一部顶着通史名号的阿以战争史、巴以冲突与和谈史,再加犹太移民史,而毋宁是在此基础上对整个以色列社会的鸟瞰。作者想谱写的,不是以军乐为主的铜管乐,而是多声部的交响乐;作者想捕捉的,与其说是政治事件、军事行动、谈判桌、协议内容、营救策略,不如说是这些东西背后的人、他们的性格、他们的观念。 书中收录了8幅极具史料价值的历史地图和45幅极富现场感与时代意味的历史图片。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电子书
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全面呈现“中华民族”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 电子书
从政治文化角度研究华夏与华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