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研究

中西部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中西部城镇化生态环境经济研究

内容简介

该书首先界定了中部、西部的区域范畴,区分了快速城镇化阶段和快速城镇化地区,然后研究中西部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问题,分析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对中西部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的评价,研究快速城镇化地区城市政府、企业、市民、农户等行为主体的博弈与协同,总结世界上已完成快速城镇化的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最后提出中西部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的路径。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相关概念、基本理论与研究架构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基本架构

第三节 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中西部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问题

第一节 中西部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节 中西部快速城镇化地区的资源问题

第三节 中西部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经济社会问题

第四节 中西部快速城镇化地区其他典型的“城市病”问题

第五节 中西部快速城镇化地区农村的环境问题

第三章 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部地区城镇化总体评价

第二节 中部地区各省份城镇化评价

第三节 中部地区城镇空间布局

第四章 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第一节 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历程与现状

第二节 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布局

第五章 中西部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发展评价

第一节 区域界定和方法介绍

第二节 中西部省级层面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发展评价

第三节 中西部城市层面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发展评价

第六章 快速城镇化地区行为主体间的博弈与协同

第一节 行为主体间的利益矛盾及冲突

第二节 多元主体行为目标与博弈机理

第三节 多元主体博弈的利益分配格局及成因

第四节 行为主体间协同机制及行为调适

第七章 典型国家快速城镇化阶段生态、环境、经济问题及应对

第一节 快速城镇化转折点的界定与国际经验借鉴

第二节 典型国家快速城镇化阶段的问题及对策:纵向国别比较

第三节 典型国家快速城镇化阶段的特征:横向截面比较

第四节 中国快速城镇化的启示和思考

第八章 中西部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发展路径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协同理念及模式

第二节 完善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协同的内容

第二节 以产业为核心推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

第三节 以城市为重点推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

附录

附录1 全国各省份快速城镇化阶段时间节点和主要增长指标

附录2 中西部快速城镇化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主要指标

附录3 2015年世界各国和地区与城镇化相关的主要指标

参考文献

后记

中西部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研究是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杨玉珍。

得书感谢您对《中西部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环境规制的经济绿色发展效应 电子书
本书将环境规制与节能减排、经济增长三者置于同一研究框架,阐述环境规制与经济绿色发展效应之间的关系。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案例与政策创新 电子书
本书基于中西部地区发展实际,探讨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创新实践,在广泛调查研究与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中西部产业转移的特点、规律、政策内容及实施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产业转移提供了政策方向。
珠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电子书
本书共八章,内容包括:区域产业协同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珠三角产业结构转型的时代背景、珠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珠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及模式等。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模式创新研究 电子书
本书构建了城镇化模式的理论逻辑框架,进而分析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的现状和特征,借鉴国内外创新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经验与启示,围绕中原经济区城镇化模式创新体系的具体方面,逐一提出发展路径和对策措施,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城镇化改革办法,确定城镇化推进措施等提供决策参考,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缩小我国区域差距提供重要思路。
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厘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一般性理论解释入手,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机制、环境、条件,发展模式和路径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理论总结;对工业先行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对中部六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发展给出一般性的模式选择和具体的发展路径与实现机制;针对中部地区的普遍发展特征,又给出了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一般性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