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悲风:刺客荆轲(说春秋道战国系列历史小说)

易水悲风:刺客荆轲(说春秋道战国系列历史小说)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荆轲:古代侠客形象的代表,以义举为最高荣誉,启迪后代为正义而战。

内容简介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都不是一个讲究法律的国度,而是一个人情大于法的国度。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自古以来法律制度就不健全,即使有些王朝制定了煌煌法典,但是,一遇到王侯将相,权贵达人,统统作废。在权力大于法,人情大于法的社会土壤中,必然缺失公平与正义。为了弥补公平、正义之不足,就必然要仰赖仗义的行侠者替呼天天不应,哭地地不灵的弱者出头。于是,便有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他们“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行事风范,最是底层最弱势民众所推崇的。自从太史公在《史记》中为游侠立传以来,中国文学中侠客的形象在各体文学作品中层出不穷,尤其在小说中。武侠小说自古及今,都是中国民众的最爱,最能反映中国民众热爱侠客、推崇侠义的心理。荆轲是侠客,荆轲刺杀秦王是拚却一命酬知己,是义举。为义而行侠,岂能不深受中国人的推崇?所以,荆轲刺杀秦王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那种不畏强暴的英勇之举,那种为知己而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侠义风骨,一直激励着中国古代无数的侠义之士为正义而前赴后继。荆轲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物,是远去的历史影像。再加上对于荆轲的历史记载,也仅止于《史记·游侠列传》中有关荆轲的一段文字,以及《战国策》中的相关记载。因此,荆轲的形象究竟是什么样子,自然是见仁见智,在各人的心目中有所不同。古代小说《燕丹子》作为描写荆轲形象的唯一小说作品,只是提供了荆轲形象的一种模式。但因为篇幅的限制,《燕丹子》中所呈现的荆轲形象与《史记》、《战国策》所记载的荆轲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吴礼权教授的《易水悲风:刺客荆轲》则不然,它是以长篇历史小说的规模,在史料的基础上踵事增华,生动地呈现了一个血肉丰富的刺客荆轲形象,再现了战国末期诸侯争霸、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

作者简介

作者吴礼权,字中庸,安徽安庆人,1964年7月出生。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复旦大学全国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博士生导师。

兼职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语文学会副会长。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介绍

名家推介

卷首语

主要人物表

第一章 归计

1. 风雪午后

2. 咸阳惊变

3. 鞫武之计

第二章 聚客

1. 鞫武荐贤

2. 双雄会

3. 兄弟同心

第三章 荐贤

1. 客栈奇遇

2. 太子待客

3. 田光荐贤

第四章 受命

1. 召荆轲

2. 田光殉义

3. 荆轲来见

第五章 殉志

1. 樊将军来投

2. 华阳台之宴

3. 李牧之死

第六章 送别

1. 置酒交心

2. 樊将军授首

3. 风雪壮行

第七章 刺秦王

1. 阳翟争肉

2. 咸阳求托

3. 行刺秦王

尾声

参考文献

后记

易水悲风:刺客荆轲(说春秋道战国系列历史小说)是2014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吴礼权。

得书感谢您对《易水悲风:刺客荆轲(说春秋道战国系列历史小说)》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将魂:水墨风古代名将画谱 电子书
本书是一本水墨古风画集,作者用大气磅礴的作品展现了6位古代将领的形象。本书选择了我国古代历史或传说中的著名将领霍去病、花木兰、李靖、岳飞、辛弃疾和戚继光,用精美而大气的插画,重现了将领们的“高光时刻”。除此以外,书中还分享了作者的原创图文故事《狩人》和汉、唐、宋、明时期部分甲胄、军刀的样式。本书适合喜欢传统文化、喜欢水墨古风画集的读者阅读。
古典名著全本注译文库·春秋公羊传 电子书
《公羊传》,为《春秋》三传之一,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凡242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公羊传》是公羊姓学者对《春秋》做出的解释,相传创立如是解释的人叫作公羊高,战国时齐国人。其作者为卜商的弟子,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起初只是相传,西汉景帝时,公羊寿与弟子胡毋子都,共同用当时通行的汉字,把这种传授下来的解释写成了文字,这便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公
传世励志经典:一谏一风节——中古代励志谏言 电子书
本书遴选了中国古代的励志谏言,将谏臣满怀风骨和气节的形象展示给了读者,也让读者看到了其胸怀天下的气度。所选作品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可读性强,皆是前人的智慧之言,方便读者阅读和学习。
解字说文:中国历史文选研究 电子书
本书选取了中国历史文选研究领域的若干重要论文,对这一学科的研究进展、热点专题与最新成果进行了阐释。
“合道而行”:明遗民的人生定位与价值追寻 电子书
明朝覆亡后,明遗民与清廷展开了近半个世纪的政治较量,这既是明遗民与清廷的互动、磨合过程,也是明遗民坚定立场经受时间的消磨、冲淡过程。其间,明遗民虽有强烈的身份认同自觉,从身体和精神上坚持忠于故国旧君,且刻意塑造自我,但生活的困顿、精神的苦闷,逼迫他们不断探索其人生的“合道而行”。因此,在治生实践、社会交往方面,明遗民呈现多种样态;在面对“道”的考量方面,他们更加“惟重末路”,重新构建在清朝生存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