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 上卷)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 上卷)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剑桥中国史”系列作品,讲述西方历史学家眼中的中华民国。

内容简介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中的一本,《剑桥中国史》共16卷,各卷由知名学者上编,卷内各章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第12和13卷论述中华民国的历史。在历史研究的角度、领域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两卷都有所有书目介始,评述各章有关的资料和论著。

作者简介

编者费正清,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生前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还曾是美国政府外交官、政策顾问。主要代表著作有1948年初版并经多次修订的《美国与中国》,与英国历史学家崔瑞德共同主编的多卷本《剑桥中国史》,与赖肖尔合著的《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以及临终前交付出版的《中国新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编辑序

第一章 导言:中国历史上的沿海与内陆

外国势力的影响问题

次要传统的中国沿海

条约口岸的混杂社会

第二章 经济趋势,1912—1949年

导言:概述

人口

国民收入

工业

农业

运输

政府与经济

对外贸易与外国投资

第三章 外国在华势力

外国在华势力范围

条约港口

上海的外国人生活

租借地

外国居民

治外法权

军事力量

外交官

外交使团

使馆界(东交民巷)

外交压力

传教士

传教事业的建立

布道会与中国社会

中国的政府机构

海关

邮局

盐务

经济利益

贸易

银行业

制造业与采矿业

运输业

财政

第四章 辛亥革命后的政治风云:袁世凯时期,1912—1916年

含混意义的传统革命

新秩序的结构

政党和立宪政府

袁世凯面临的问题

二次革命

独裁政体

袁世凯的帝制运动

第五章 立宪共和国:北京政府,1916—1928年

宪政社会与思想根源

北京政府

现代银行的政治作用

派系与私人关系

1918年的安福国会选举

宪政理想的衰落,1922—1928年

第六章 军阀时代:北京政府时期的政治斗争与军阀的穷兵黩武

各省的军阀及其统治

军阀部队

控制地盘

税收

军阀派系

军阀混战

军阀与列强

武人的专横与政局的动荡

军事—政治派系的出现,1917—1920年

直系政权的兴衰,1920—1924年

张作霖的权势,1925—1928年

军阀统治与中国社会

第七章 思想的转变:从改良运动到五四运动,1895—1920年

改良思想中的进化论

西方的发现:改良主义者的进化宇宙观

大同与变法的西方模式

改良主义者进化乐观情绪的消逝

国粹和儒家思想的未来:新传统主义的出现

国粹派

国性

孔教派

科学与玄学

社会乌托邦和五四运动的背景

改良与革命

早期无政府主义:革命的虚无主义

巴黎小组和东京小组

辛亥革命后的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

新青年

第八章 思想史方面的论题:“五四”及其后

“五四”事件

进步与民族主义

革命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

“五四”及其影响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

问题与“主义”

大众文化的主题

“新传统主义”——从传统中寻找真理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马克思主义的优势

第九章 文学的趋势:对现代性的探求,1895—1927年

晚清文学,1895—1911年

文学报刊的发展

“新小说”理论

新小说的实践

鸳鸯蝴蝶派小说与“五四”前的过渡时期,1911—1917年

“五四”时期,1917—1927年

文学革命

新作家的出现

浪漫主义与个性解放

鲁迅与现代短篇小说

外国文学的影响

对现代性的追求

第十章 1927年以前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1895—1927年

改信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第一次统一战线中的紧张状态

第十一章 国民革命:从广州到南京,1923—1928年

组织革命运动

1923年孙逸仙虚弱的地位

国民党内苏联利益的背景

重振国民党

创建一支革命的军队

组织一次群众运动的努力

革命阵营内部和国民党根据地中的冲突

1925年高涨的革命声势

巩固南方革命根据地

内部的纷争与不和

流产的反革命

国民党的两极分化

国民革命军的政治化和共产党的渗透

北伐前共产党对群众运动的领导

1926年初期俄国人的作用

国民党内权力关系的再调整

向统一中国的方向冲刺——第一阶段

制订北伐计划

北伐开始

动员群众

反帝运动

收回汉口英租界

关于革命目标的冲突

革命阵营内部的分歧

革命者之间日益扩大的分裂

行动和反行动

夺取南京和上海

控制上海的斗争

革命者内部日趋激烈的暴力行为

反共清洗的扩大

建立南京政府

武汉政权日益严重的问题

武汉争取生存的斗争

试图控制农村革命

士兵决定问题

共产党与国民党左派的分裂

共产党人转向武装暴动

共产党反叛的开始

秋收起义

国民党领导谋求统一的努力

广州公社

最后一战:攻克北京与定都南京

重新进军北京的准备

最后战役

济南惨案,1928年5月3—11日

谁将占领北京

开始全国建设

1928年中国的前景

第十二章 中国的资产阶级,1911—1937年

中国资产阶级的诞生

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经济剧变

复杂的社会基础

条约口岸的作用

1911年:不明确的资产阶级革命

1911年真有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吗?

商人与革命起义

商人与名流的联合阵线

上海的资产阶级和南京临时政府

倒退

中国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1917—1923年

战时与战后的繁荣,1914—1923年

都市社会的兴起和资产阶级的转变

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失败

走向参政

伟大的向往

民族主义的动员

行动中的自由主义

从经济危机到政治上的退让,1923—1927年

经济危机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革命运动的兴起和资产阶级日趋孤立

转向蒋介石,1927年4月

官僚政治的卷土重来与资产阶级走向衰落,1927—1937年

资产阶级的异化

官僚集团与资产阶级共生

参考文献介绍

1. 导言:整个民国时期

2. 经济趋势,1912—1949年

3. 外国在华势力

4. 袁世凯时期

5. 北京政府,1916—1928年

6. 军阀时代

7. 思想变化,1895—1920年

8. 五四时代

9. 文学的趋势,1895—1927年

10. 1927年以前的中国共产党

11. 国民革命:从广州到南京

12. 中国的资产阶级

参考书目

中国和日本的出版社

引用著作

修订后记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 上卷)是199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费正清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 上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