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筑适宜技术体系和建造模式

乡村建筑适宜技术体系和建造模式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发展乡村建筑,构建生态乡村。

内容简介

本书从乡村建设的历程出发,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当今最量大面广的乡村建造现状,引出乡村建造问题的重要性,包括建造对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和乡村建设热潮对于建筑学中建造研究的意义。

本书重点分析当代建筑师在此背景下进行乡村实践的具体建造技术,并进行了分类阐述,从而展现出当代乡村建造中技术的多样性与混杂性。这种多样性与混杂性体现出了当前乡村技术选择相较于城市的不确定。对于乡村居民,这体现出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技术选择的模糊与尴尬,而对于参与乡村建设实践的建筑师,这既是限制亦是机遇。

作者简介

作者谭刚毅,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新建筑》副主编。主要关注建成环境遗产保护及健康宜居环境领域研究,发表论文近5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About the Authors

前言

第一章 现实境遇:当代乡村建设的问题

第一节 乡村风貌:自毁和他毁

一、传统村落价值的认同和认异

二、风貌杂乱:从古村到新村

三、新村和新民居的雷同

四、乡土景观的破坏与乡村生态失衡

第二节 居住行为:变革与共存

一、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城乡结构的矛盾

三、文化自信的缺失

第三节 建造行为:转型与迭代

一、传统结构的弃用

二、材料和工具的骤变

三、匠作体系的崩溃

第四节 新乡土营造:探索新型乡村适宜技术与建造模式

一、乡村住宅的建设方式

二、“母语建造”:传统继承与再生之必须

三、乡土新技术:时代和技术发展之必然

四、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应对之必要

第二章 历史路径:“设计下乡”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

第二节 新中国前30年的乡村建设

一、以人民公社为核心的乡村建设

二、乡村调查与民居学术研究的开展

第三节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乡村建设

一、1978—1990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乡村整治

二、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新农村建设时期乡村统筹建设与乡建模式初探

三、21世纪10年代至今:美丽乡村建设时期实践模式探索与建设理论研究

第四节 “设计下乡”:建筑师介入乡村建设的历程

第三章 田园畅想与乡村建设的理念

第一节 回到本源——何为乡土(建筑)

第二节 从花园城市到田园乌托邦

第三节 乡村建设的国际背景及相关探索

第四节 多元介入:构建乡村建设的“行动者网络”

第五节 乡村建设的设计伦理

一、当我们建造乡村时,我们在建造什么

二、新乡土建筑的思想

三、乡村建设的伦理

四、建筑师的责任与反思

第六节 乡村建造的基本理念

一、低技术和低成本的理念

二、低影响与可逆循环的理念

三、开放建筑理论

四、建筑的永久性与临时性

第四章 技术路线与方法策略

第一节 模式语言与通用式设计

第二节 原型演变与类型设计

一、传统民居的空间原型

二、合院瓦解与原型衍化

第三节 方法策略:“样”“造”“作”

一、传统建筑技术的“样”“造”“作”

二、样式形制——从生活原型到空间原型的演化

三、造与作——从结构原型到工法的延续与更替

第四节 适宜的技术模式:技术与文化的新旧共存

一、结构体系

二、材料构造

三、文化表达

第五节 适宜的工程模式:技术运用的在地性

一、工程管理、施工操作与生产制作

二、适应性:现实的限制条件

第六节 建造技术的乡村适宜性

一、乡土技术的科学转化

二、现代技术的低技调适

三、乡土材料的产业优化

四、现代材料的地域适配

第五章 乡村适宜建造技术探索与实践

第一节 类型承续与范式突破

一、类型:承古续今

二、功能:承前启后

三、形态:推陈出新

第二节 乡土材料的新生

一、生土的现代性探索与困境

二、乡土旧物的拼贴与活用

三、“广域”的地域性和地方材料

第三节 永居与批量定制:开放与集成的装配式建造

一、建筑的“建造”向“制造”过渡

二、建造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开放装配式的构造体系

四、开放开源的乡村建造的可能

五、装配式建造体系的实践探讨

六、乡村装配式建筑的困扰

第四节 低技和可逆的装配式建造

一、建造从线性到可循环

二、低技术可逆性建造体系

三、低技术可逆性的建造实践——虚心谷活动工坊

第五节 乡村传统与乡土遗产的再认识

一、乡土建成遗产

二、乡村工业

三、相关实践探索

四、保护活化策略

第六节 建筑作为中介:再塑社会组织关系

一、自主营建,设计参与

二、协力造屋,用户组织

三、平民建筑:互为主体

四、建筑中介,激活社会

第六章 余论:基于当代乡村建设实践的建筑学思考

一、建筑学内涵的丰富与外延的拓展

二、乡村建筑师工作的转变

三、建筑学基本问题的隐现

四、走向平民的价值观与社会建构

五、建筑设计方法的突破

六、设计的介入及其内容方式的改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乡村建筑适宜技术体系和建造模式是2022年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谭刚毅。

得书感谢您对《乡村建筑适宜技术体系和建造模式》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针灸适宜病种优势技术组合治疗 电子书
针灸治疗疑难病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就目前临床应用情况分析,存在诸多需要改进之处,如针灸处方单一、操作手法单一(仅用毫针针刺治疗)、操作程序简单等。本书内容的显著特点是实用,可操作性强,易于推广。本书介绍了60余种针灸科疑难病的优势治疗技术及其组合使用方法,多方多法在一次门诊中完成,疗效显著,患者欢迎,有重要推广价值,符合临床实际需要。
特色文化 + 乡村振兴:模式、方法与个案 电子书
本书记录了研究团队多年来田野调查的成果,并结合文化资源学、战略管理学、符号学等,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等方法,对闽台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特点及其产业开发、社区发展开展了系统研究。
CEBRA建筑图绘模式 电子书
本书为丹麦CEBRA建筑事务所专辑,重点讲述该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图绘模式。精选从2011年到2012年的项目,内容包括住宅、办公大楼、学校、会馆、博物馆等建筑,充分体现该建筑事务所的设计理念和风格。
健康促进学校工作指南及适宜技术 电子书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国内健康促进学校工作的专家,汲取国际健康促进学校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国内先进地区的典型经验,梳理健康促进学校的技术方法,形成了健康促进学校工作指南及适宜技术一书。本指南围绕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实施、评价、常用方法与技术等主要内容进行编写,全书主要内容有五章。本书介绍了健康促进学校的概念内涵、工作内容、实施步骤和评价方法,整理收录了一些健康促进学校工作中常用的技术,并提供了实用案例
建筑施工技术 电子书
本书共分为九章,主要内容包括土方工程、桩基础工程、砌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施工、防水工程施工、装饰工程和季节性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