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当海德格尔遭遇Facebook,会发生什么?21世纪数码技术进行时,具有开创性的哲学思考。
内容简介
数码物最简单的形式是数据。它也是一种新型的工业物,遍及我们当今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在线视频、图像、文本文件、电子邮件、博客文章、Facebook活动等。
尽管数码物无处不在,其本质仍不明确。《论数码物的存在》建立起马丁·海德格尔与吉尔伯特·西蒙东之间的对话,将其置于计算机史的语境中,从而对数码物及其组织架构进行哲学考察。
如何依据个化与个体化来理解数码物?作者许煜通过本体论史以及标记语言和网络本体的研究,来探求这一问题;他探究了数码物在其系统与环境中的存在结构。
借助对数码物与技术系统的关系性研究方法,本书探讨了西蒙东所描述的异化现象,它是误将技术看作文化对立面的结果。许煜的著作跨域哲学与技术领域,发展了一种原创且富有成效的方式来思考日益定义我们世界的数据与元数据。
作者简介
作者许煜,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哲学博士,曾为法国巴黎蓬皮杜中心博士后研究员,现于德国吕纳堡大学从事研究及教学,研究以技术及媒体哲学为主,亦从事中、英、法、德的学术翻译。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导言 数码物研究提纲
第一部分 物体
第一章 数码物的起源
数码物及其环境
物与数据的双重运动
技术物的个化
从通用标记语言到超文本标记语言:作为技术趋势的形式
形式质料说与个化
可扩展标记语言与万维网本体的兴起
第二章 数码物与本体
数码物的源头
本体认识论与第一哲学
本体与知识表示
胡塞尔与形式本体论起源
机器意向性与计算本体
坎特韦尔·史密斯论物体的起源
从本体到基本本体论
海德格尔与座架的起源
物的分离与依附世界
第二部分 关系
第三章 网络空间
上手与在手
技术物、标记与空间
海德格尔对关系的理解?
胡塞尔与所予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相关性与中世纪诠释困境
休谟对亚里士多德实体—偶性二元的批判
胡塞尔对休谟的“激进诠释”
休谟的哲学关系
莱布尼茨与罗素对关系形式化
关系演算与关系数据库
关系、统一资源定位符与信息检索
环境与世界:论雅各布·冯·魏克斯库尔与海德格尔
技术与环境:论勒罗伊古汉与斯蒂格勒
第四章 技术系统的时间
主体间性与语境
语境与环境
客体间关系
作为技术进步的客体间性
从环境到系统
信息系统与万维网
作为客体间关系的时间
技术系统中的时间
技术进步与融合的局限
第三部分 逻辑
第五章 逻辑与客体
朝向转导逻辑
逻辑与本体论
逻辑中的客体与概念
网络上的涵义与指称
胡塞尔与逻辑批判
意向行为与先验逻辑
涵义、指称与意义视域
客体与想象
生活世界与范畴形式的结晶
从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的往返
第六章 逻辑与时间
海德格尔的第一转向(Kehre)
海德格尔与维纳论语言与时间
康德的退缩与综合的本质
时间综合与形而上学的基础
康德之后的第四综合
作为综合的算法
递归性与计算阐释学
第三预存
第四综合后的重复
系统后的环境:朝向机器学
鸣谢
参考文献
论数码物的存在是201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许煜。
得书感谢您对《论数码物的存在》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