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全面展现网络文学批评家的学术探索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
内容简介
中国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离不开批评家的鼓励与鞭策,本书采取“以人带史,以史引论”的方式,选取国内10位拥有代表性的网络文学批评家黄鸣奋、欧阳友权、陈定家、单小曦、周志雄、马季、邵燕君、夏烈、许苗苗、肖惊鸿,通过对他们网络文学理论批评成果的分析,展现他们的学术贡献,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揭示中国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水平和学术贡献。
本书以批评家个体的批评实践入手,通过个体的批评症候获得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纵深与研究广度,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脉络、基本面貌和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的先行者致敬,正是因为他们的学术探索,网络文学才得登堂入室,网络文学研究才得以成为显学。
作者简介
作者禹建湘,男,1970年出生,湖南双峰人,文学博士,博士后,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531”第二层次人才。主要开展文艺美学、文化产业、新闻传播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总序 寻找那条“阿里阿尼彩线”
绪论
第一章 黄鸣奋:网络文学研究的开拓者
第一节 世纪之交的电脑与网络文艺思想
一 电脑艺术学的背景与产生
二 电脑和网络对文艺研究的影响
三 电脑和网络文艺的人文特质
四 从电脑和网络文艺变革中关注到网络文学
第二节 关注网络文学的变革发展研究
一 处于变革中的网络文学创作与研究
二 关于网络文学批评的新思考
三 对网络文学产业发展的展望
第三节 从数码艺术到聚焦科幻网络文学
一 关注于“数”的网络文学艺术
二 从交互性出发的网络文学定位探究
三 聚焦在科幻题材上的网络文学研究
第二章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研究的奠基者
第一节 传统文论与媒介视角
第二节 学理思考与理论建构
第三节 现象研究与文学批评
第四节 人文审视与精神坚守
第三章 陈定家:网络文学研究的坚守者
第一节 网络文学生产研究
一 文学的数字化生存
二 博客写作与文学关系
三 文学消费方式的革命
四 数字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
第二节 网络文学文本研究
一 超文本研究
二 互文性研究
三 身体写作的互文性阐释
四 互文性与后现代主义
第三节 陈定家网络文学思想的贡献
一 陈定家网络文学研究的特点
二 陈定家网络文学研究的启发
第四章 单小曦:网络文学的文艺立法者
第一节 中国网文研究的困境
第二节 困境的出路:数字文学研究
一 初遇数字文学
二 数字文学的概念
三 数字文学的分类
四 数字文学的特点
第三节 从文学媒介到媒介文学
一 新媒介文艺
二 五要素理论
三 媒介说
第四节 新媒介文艺生产
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媒介生产理论
二 新媒介文艺生产现象
三 新媒介文艺批评
第五章 周志雄:网络文学研究的捍卫者
第一节 深入网络文学研究现场
第二节 独特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前瞻性的研究视域
第六章 马季:网络文学研究的建构者
第一节 网络文学本体批评的逻辑与模式
一 以文本阐释为基础
二 以理论概括为主导
三 以规律发现为指向
第二节 网络文学本体批评的建构及其特色
一 实践品格
二 伦理精神
三 建构导向
第三节 网络文学本体批评的挑战及策应
一 面对网络文学经典作品“匮乏”,如何大力提升网络文学本体批评的质量、效益与影响力?
二 面对批评队伍知识储备及其经验“欠缺”,如何全力协调批评主体的批评能力,达到效果最大化?
三 面对网络文学评价标准“纷歧”,如何鼎力引导并实现价值取向的正能量化?
第四节 从批评家到网文创作者
一 学术贡献
二 著述情况
三 同行评价和社会影响
四 获奖情况
第七章 邵燕君:网络文学研究的绘图者
第一节 邵燕君网络文学研究的“进场”
第二节 邵燕君“学者粉丝”研究身份和立场方法
第三节 邵燕君网络文学研究的多重领域
一 中国网络文学本体问题研究
二 中国网络文学的媒介特性研究
三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与转型研究
第四节 邵燕君网络文学主要研究成果
一 《中国年度网络文学(男频/女频卷)》
二 《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
三 《创始者说——网络文学网站创始人访谈录》
第八章 夏烈:网络文学研究的实操者
第一节 渊源与特点
第二节 类型文学研究
第三节 场域论
第四节 中华性研究
第五节 文学未来学与总体性
第六节 网络文学研究的学术归根
第七节 新媒介批评论
第九章 许苗苗:网络文学研究的同步者
第一节 与中国网络文学同步的学术之路
一 与网络文学同步的研究之路
二 工程师、网站站长和女性视野
三 重回研究现场
四 文化研究的深化
五 责任感与使命感
第二节 主要学术研究领域
一 对网络文学及理论的研究
二 对新媒介文化的研究
三 对媒介语境下都市空间文化的研究
第三节 许苗苗学术研究的特色
一 许苗苗摆脱了网络文学研究常见的空疏学风,既熟悉文学现象,也融入了自己的亲身体验,真正做到了历史与逻辑、现象与理论的结合
二 许苗苗的研究带有诗人哲学家的气质,她并不追求系统化、抽象化的理论建构,而是从现象与感悟入手,娓娓道来,形成一种潇洒自如、信手拈来的文化批评风格
三 许苗苗的研究形成了“网络文学—新媒介文化—媒介语境中的都市空间文化”的金字塔知识结构
第十章 肖惊鸿:网络文学发展的助推者
第一节 十分注重网络文学的国家价值,致力于推动网络文学的主流化发展
第二节 在助力推出网络文学精品力作方面,不遗余力,十数年坚持不懈
第三节 关注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倡导与发展
第四节 对于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以“中国故事和世界潮流”予以凝练和期许
第五节 深刻关切中国网络文学行业,为行业健康规范发展起到重要先行作用
后记
中国网络文学十大批评家是202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禹建湘。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网络文学十大批评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