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以东欧文学为中心

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以东欧文学为中心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旨在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主体立场,系统回顾东欧文学在中国的百年历史。

内容简介

《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以东欧文学为中心》旨在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主体立场,系统回顾东欧文学在中国的百年历史,从中国视域中的东欧文学内涵;东欧文学在一个多世纪历史中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及其影响;昆德拉、裴多菲、伏契克、布莱希特等作家个案分析;以及世界语在这一特定中外关系中的中介性文化功能分析等,展开中外文学关系中的“东欧文学”研究,以期在与中西文学关系的对照中,揭示东欧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意义,从而完整探讨现代中外文学关系、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发生和转型与外来资源之间的复杂关系。

作者简介

作者宋炳辉,1964年生于江苏启东市,复旦大学博士,师从贾植芳和陈思和教授。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副主编,比较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和中外文学关系、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文提要

绪论

第一章 中外文学关系视域中的文学东欧

第一节 从地理东欧到政治东欧

第二节 从文化东欧到文学东欧

第三节 东欧文学的共同特点

第二章 清末民初东欧文学汉译的滥觞

第一节 波兰“亡国史鉴”与汪笑侬的新京剧《瓜种兰因》

第二节 李石曾译《夜未央》和许啸天的“波兰情剧”

第三节 周氏兄弟与《摩罗诗力说》《域外小说集》

第四节 周氏兄弟与匈牙利文学的早期译介

第三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弱势民族文学的译介

第一节 该时期弱势民族文学译介概述

第二节 周氏兄弟对“弱小民族文学”的倡导及其译介实践

第三节 茅盾与《小说月报》对译介东欧文学的贡献

第四节 朱湘与他的《路曼尼亚民歌一斑》

第五节 其他文学期刊对中东欧文学的译介

第四章 20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欧文学的译介

第一节 三四十年代中东欧文学译介概述

第二节 茅盾、巴金、王鲁彦、孙用等翻译家的译介贡献

第三节 《文学》《矛盾》等文学期刊对中东欧文学的译介

第四节 民族话语的意识形态性和知识分子的不同选择

第五章 共和国时期弱势民族文学译介与民族文化建构

第一节 前30年弱势民族文学的译介

第二节 后30年弱势民族文学的译介

第三节 本土文化规范与外来文学的创生性

第六章 现现代中国视域中的裴多菲·山陀尔——以《格言诗》中译为阐释中心

第一节 裴多菲的中国形象与他的“格言诗”

第二节 “格言诗”的七个译本

第三节 “五言古体式”译本何以在竞争中胜出?

第四节 “以讹传讹”背后的文化缘由

第七章 显克维奇、伏契克与布莱希特在中国的不同命运

第一节 波兰作家显克维奇的译介

第二节 捷克作家伏契克在中国的译介

第三节 东德戏剧家布莱希特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

第八章 米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译介及其接受

第一节 米兰·昆德拉在中国译介的概况

第二节 不约而同的选择:李欧梵与韩少功的译介

第三节 是什么打动了中国:昆德拉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民族身份感的暗合:昆德拉的世界/民族文学意识

第五节 变奏与致意:在创造中延续和展开的经典——《雅克和他的主人》跨文化解读

第九章 世界语理想与弱势民族文学译介和影响

第一节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的Esperanto

第二节 国际世界语运动及其理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节 以世界语为中介语的弱势民族文学译介

第四节 中西关系压力下的反抗努力及其内在紧张

第十章 新中国60年的东欧文学译介与研究

第一节 前30年东欧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第二节 后30年东欧文学研究的热点

第三节 近三十年来东欧文学研究的深入

第四节 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探索和未来发展的挑战

第十一章 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的纠缠——泰戈尔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

第一节 泰戈尔的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

第二节 两次访华及其反响

第三节 20年代中国的东西文化之争中的泰戈尔批判

第四节 泰戈尔对于中国新文学的意义

第十二章 以东欧为中心的弱势民族文学在中外文学关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第一节 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与中国世界观的转变

第二节 被压抑和遮蔽的中外文学关系线索

第三节 揭示中国文学现代性特殊内涵的有效场所

第四节 弱势民族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主体建立

第五节 东欧文学的中国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以东欧文学为中心是201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宋炳辉。

得书感谢您对《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以东欧文学为中心》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 电子书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创新工程项目自2012年立项以来,全体成员精诚合作,力图从转型期文学史研究、民间视角与经验研究、文学经验与价值研究、域外与本土深度互动四个层面,遵循社会史视野和思想史考察相结合的路径,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根本特征,从中淬炼出与20世纪革命大潮相伴而生的中国经验,以资当下中国文化与道德价值观的重建。本书是上述议题协同研究的第一次结集。
多元探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层体悟 电子书
本书收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正名”问题》《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问题的几点思考》《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等文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批判的理论与方法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第一部从“史料批判”角度讨论现代文学史料的论著。
中国文学变迁史略 电子书
本书以朝代为纲,分成唐虞夏商文学、周秦文学、汉代的文学、魏晋及南北朝的文学、隋唐五代的文学等十一篇,建构了中国文学由庙堂走向民间、由文士集团走向普通民众、由雅文学走向俗文学的变迁趋势。
文学概论 电子书
就目前的“文学概论”教材来看,存在“经典”的流失问题。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特别强调用经典、选经典,在体例上遵循了概论和经典文本“一加一”的模式。基于这样的体例安排,本书各章节主要包括文学的本质特点,文学的价值和功能,文学作品的起源、存在方式和结构层次,文学创作的本质和一般过程,作家个性、素养及其后天养成,文体学及文体的基本类型,文学接受及文学批评的特点、类型、功能和原理。这些内容基本上涵盖了文学理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