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从推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视角,以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围绕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对城镇化健康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城镇化协同创新相关理论、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学思考、城镇化发展的新思维、城镇化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城镇化体制机制协同创新、产业协同与城镇化发展、产业新城的建设、生态城镇化、智慧城镇化。
作者简介
作者曲峰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低碳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运营管理、区域经济及创新管理。1998~2005年任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科技副区长,主要负责郑州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与河南工业大学建设项目,直接参与郑州市城镇化发展研究与实践工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写作动因
一 对农村发展的眷恋
二 大学学习为研究协同理论奠定了基础
三 从事城镇化工作经历的实践积累
第二节 城镇化发展应用研究与实践积累
一 完成了省市城镇化相关研究报告
第三节 我国城镇化发展演变的启示
一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
二 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提出
三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第四节 本书结构
第二章 城镇化协同创新相关理论
第一节 城镇发展的进化论
一 城镇发展进程
二 城镇进化单位
三 城镇建筑的作用
四 城镇知识的作用
五 城镇组织的功能
六 城镇:建筑与人们活动的耦合
七 城镇的变异与创新
第二节 自组织理论
一 组织与自组织
二 自组织的状态描述
三 自组织的形式
第三节 耗散结构理论
一 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内容
二 耗散结构理论的运用
第四节 突变理论
一 突变理论起源
二 突变理论基本内容
三 突变理论优势
四 突变进化论
五 反梯度推移与突变型再造和创新
六 细节魔鬼与蝴蝶效应
七 “满意解”而不是“最优解”
八 网络突变下的危机管理
第五节 协同理论
一 协同理论的内涵
二 协同论普适性特征
三 协同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性开放系统
第六节 协同创新理论
一 “协同创新”语义辨析
二 协同创新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三 协同创新的特征
四 协同创新研究主要对象
五 整合与互动——协同创新的维度
六 协同创新的应用
第三章 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学思考
第一节 城镇的起源
一 村社与社会分工
二 城镇的起源
三 城镇与军事
第二节 城镇与市场
一 城镇市场及其分类
二 城镇的市场体系
三 城镇的商业中心
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动因
一 城镇化发展特征
二 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城镇化、产业效率与经济增长
一 产业竞争力与城镇化理论分析
二 城镇化健康发展模式选择
第四章 城镇化健康发展新思维
第一节 城镇经济系统的“自组织”规律
一 城镇经济发展环境的内涵
二 城镇经济发展的硬、软环境
三 城镇经济系统“自组织”规律
第二节 城镇化协同创新研究的提出
一 城镇化的协同创新提出的动因
二 城镇化的协同创新特征
三 健康城镇化协同创新的内涵与框架
第三节 城镇化协同创新研究的理论框架
一 城镇化创新管理的内涵
二 健康城镇化创新管理的系统特征
第四节 城镇化建设系统的协同创新
一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系统性分析
二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性分析
三 新型城镇化建设协同创新机制分析
四 新型城镇健康发展的协同策略
第五节 城镇化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一 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为突破口,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二 以产业集群成长支撑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
三 以产业集群合作分工,促进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
第六节 公共服务均等化协同创新
一 新型城镇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协同
二 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结构调整协同
三 资源与收入分配协同
四 城乡社会结构优化协同
第五章 城镇化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
第一节 协同创新: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动力
一 新型城镇化道路内涵
二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战略意义
三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思路和重点难题
四 在体制机制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
第二节 城镇化协同创新要素与功能
一 协同创新的驱动要素及驱动机理
二 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三 新型城镇化协同创新平台的主要功能
第三节 城镇化组织协同创新的经济学视角
一 理性视角
二 自然视角
第四节 城镇化协同创新平台构建
一 新型城镇化协同创新平台的目标
二 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原则
三 城镇化协同创新平台的系统结构
第六章 城镇化体制机制协同创新
第一节 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 城镇化进程中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的多重冲击与双向创新困境
二 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协同性
第二节 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策协同效应
一 以服务化带动产业化
二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效应
三 资源与收入分配的利益调节效应
四 城乡社会结构优化效应
第三节 城镇化健康发展政策机制协同创新
一 以社区基层委员会为重点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和发现机制
二 新型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协同效应的保障机制
三 完善新型城镇化政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协同整合机制
第四节 城镇化健康发展协同创新的政策体系
一 创新政策理论
二 协同创新政策的主体和对象
三 协同创新政策的目标
四 协同创新政策的工具
第五节 城镇化健康发展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
一 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二 推进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三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
四 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五 完善政府职能配套改革
第七章 产业协同与城镇化发展
第一节 城镇化与产业发展
一 产业演进推动世界城镇化
二 产业演进与城镇化之间呈现的特点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一 农业现代化能为城镇化打下扎实基础
二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三 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与工业现代化
一 工业现代化能为城镇化提供强劲原动力
二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理论模式
三 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分析
四 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新型城镇化与第三产业发展
一 服务业的发展能为城镇化提供后续动力
二 第三产业与城镇化的关系
三 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
四 城镇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
五 城镇化与第三产业互动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第五节 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建设
一 文化建设与国家软实力
二 新型城镇化与历史文化传承
三 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六节 产业集聚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 地利效应
二 分工效应
三 极化效应
四 规模效应
第八章 产业新城
第一节 城乡统筹发展,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
第二节 我国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功能障碍
一 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
二 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模糊
三 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缓慢
第三节 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与实践反思
一 城镇化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 城镇化理论探索与战略指向
第四节 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协同策略
一 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 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协同策略
第五节 老城区、城市新区与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协同发展
一 老城区的改造
二 产业新区的规划
三 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和转化
第六节 产业新城:推动城镇化的探索
第九章 生态城镇化
第一节 城镇化发展与生态发展协同创新的提出
一 城镇功能及其发展趋向
二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三 新型城镇化的期待
四 我国城镇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城镇化发展模式分析
一 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
二 C模式思维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 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和谐发展
第三节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价值取向
一 生态城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二 生态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第四节 生态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 生态城镇化总体规划的基本思想
二 生态城镇化总体规划的原则
三 生态城镇化的产业构成
四 生态城镇化的循环经济体系
第十章 智慧城镇化
第一节 信息化对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影响
一 经济影响
二 社会影响
三 环境影响
四 构建智慧生活环境
第二节 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
一 智慧城市的内涵
二 智慧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框架
第三节 智慧城镇的新思路
第四节 智慧城镇建设的着力点与需求分析
一 智慧城镇建设着力点
二 智慧城镇需求分析
第五节 智慧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一 打造人本、智能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二 依托技术创新推动经济转型,构建绿色高效的产业体系
三 引导高效、集约的区域和城乡空间布局
四 利用智慧应用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六节 智慧城镇建设思路及建设内容
一 智慧城镇建设目的
二 智慧城镇建设理念
三 智慧城镇建设主要内容
第七节 智慧城镇综合运营管理系统建设方案的设计
一 智慧城镇设计的意义
二 智慧城镇的基本目标
三 智慧城镇基本框架
四 智慧城镇设计的基本过程
参考文献
后记
城镇化健康发展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丛书)是2016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曲峰庚。
得书感谢您对《城镇化健康发展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