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学研究者曹卫东学术散文自选集。追溯法兰克福学派的沿革史,绘就德国现代社会批判理论的思维图景。
内容简介
《交往理性与权力批判》既是作者对法兰克福学派发展沿革的小记、对哈贝马斯个人及其思想关键词的剖析,也同时阐明了作者自身如何从理论和思想上向哈贝马斯靠近,涵盖作者同哈贝马斯的个人交往、哈贝马斯与中国学界的交往、国人对哈贝马斯思想理论的接受过程,等等;此外作者还专门梳理了著名的“1968”学生运动的历史细节,重点凸显了在此运动中法兰克福学派与学生的各种互动及交锋。
作者简介
编者曹卫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德国《论证》杂志和香港《社会理论学报》编委、德国普莱斯纳学会学术委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计划。
研究方向为德国思想史、法兰克福学派理论以及中德文化关系。曾获“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优秀论文奖”(2004)、“冯至德语文学奖”(2005)、德国“德嘉银行奖”(2008)等。
相关著作及译著:《权力的他者》《哈贝马斯精粹》《欧洲为何需要一部宪法》《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后民族结构》《宗教社会学》《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代序 文化的中介者
第一辑 法兰克福学派的内在紧张
法兰克福学派的奠基者
法兰克福学派的掌门人
附:
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效果
学术造反与制度紧张 ——关于霍克海默与哈贝马斯之间的冲突
阿多诺早期思想星丛:阅读笔记
1.阿多诺生平与著述
2.阿多诺与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
3.阿多诺与音乐
4.阿多诺与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5.阿多诺与汉斯·科尔内留斯
6.阿多诺与克尔凯郭尔
7.阿多诺与瓦尔特·本雅明
第二辑 权力的批判
从“公私分明”到“大公无私”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及其他
在权力与话语之间
哈贝马斯:出位之思
后民族民主与欧洲的未来
在“战争”与“和平”之间
哈贝马斯的纸片
第三辑 哈贝马斯思想关键词
交往(Communication)
理论/实践(Theory/Practice)
主体/客体(Subject/Object)
公共领域(Öffentlichkeit)
1.社会公共领域
2.政治公共领域
3.世界公共领域
4.虚拟公共领域
第四辑 交往理性与文化间性
哈贝马斯的文化间性 ——哈贝马斯中国之行记述
1.哈贝马斯的迟到
2.哈贝马斯的演讲
3.哈贝马斯的座谈
4.哈贝马斯走了
附:哈贝马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答问
哈贝马斯之来与去
1
2
福柯、罗尔斯及其他 ——哈贝马斯“《读书》座谈会”记录
哈贝马斯:思想之缘
1
2
3
4
哈贝马斯之缘 ——答邹丽春问
一种乐观的理论兴趣 ——答《中国图书商报》记者问
第五辑 哈贝马斯的历史效果
时代的批判者 ——哈贝马斯70岁寿辰纪念
“生命从80岁开始” ——哈贝马斯《哲学文集》评述
1.社会学的语言理论基础
2.合理性理论与语言学理论
3.话语伦理学
4.政治理论
5.理性批判
时代、传统与启蒙 ——哈贝马斯85岁生辰记
1.作为公共事件的思想家生日
2.德国学术史两大传统的交融
3.论争中的启蒙精神
4.结语
哈贝马斯在汉语世界的历史效果 ——以《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为例
1
2
3
4
哈贝马斯、中国与“半吊子现代性” ——答《法兰克福大学学报》记者问
1.中国人和他们对德国思想家的偏爱
2.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公民社会
3.互联网和批判性公共领域的界限
4.公共知识分子与消费之诱惑
5.中国融入全球化浪潮
交往理性与未完成的启蒙 ——从哈贝马斯研究看德国理论在汉语世界的激荡
1.哈贝马斯与中国:遥远与贴近
2.社会危机下的互动:中国语境中的启蒙
3.历史中的潜能:回顾与展望
附录
审美自然主义:哲学的第三条道路 ——汉斯-彼得·克吕格教授访谈
1.科学制度与自我认同
2.交往理性与公共领域
3.纠补革命与左翼政治
附:克吕格教授主要著作目录
从学生运动到政治概念 ——沃尔夫冈·克劳斯哈尔教授访谈
1.1968 :并非单纯只是政治神话,其实更是历史事件
2.菲舍尔是战后德国政治文化的化身
3.本雅明思想的关键是革命概念
4.中国充满着挑战与希望
附:克劳斯哈尔教授主要著作目录
在理论与实践之间 ——法兰克福学派与学生运动概论
1
2
3
4
5
法兰克福学派与学生运动
1966年
1966年1月20日
1966年2月9日
1966年2月24日
1966年3月25日
1966年3月29日
1966年4月2日
1966年4月7日
1966年4月18日
1966年4月29日
1966年5月9日
1966年5月14日
1966年5月16日
1966年5月22日
1966年5月
1966年6月23日
1966年6月28日
1966年7月
1966年8月18日
1966年9月1—4日
1966年10月
1966年10月
1966年10月30日
1966年11月
1966年11月
1966年11月24日
1966年11月26日
1966年11月29日
1966年12月2日
1966年12月5日
1966年12月6日
1966年12月
1966年12月
1967年
1967年1月1日
1967年1月9日
1967年1月17日
1967年1月20日
1967年1月26日
1967年2月
1967年2月
1967年2月4日
1967年2月11日
1967年2月13日
1967年2月16日
1967年2月18日
1967年3月16日
1967年3月21—22日
1967年3月26日
1967年4月6日
1967年4月11日
1967年4月14日
1967年5月
1967年5月6—7日
1967年5月7日
1967年5月8日
1967年5月23日
1967年5月24日
1967年5月30日
1967年5月31日
1967年6月2日
1967年6月3日
1967年6月5日
1967年6月6日
1967年6月8日
1967年6月9日
1969年6月10日
1967年6月12日
1967年6月14日
1967年6月17—18日
1967年6月20日
1967年6月21日
1967年6月27日
1967年6月28日
1967年7月
1967年7月7日
1967年7月9日
1967年7月10—13日
1967年7月15—30日
1967年7月21日
1967年7月25日
1967年7月28日
1967年8月10日
1967年9月4—8日
1967年9月11日
1967年9月14—16日
1967年9月16日
1967年10月8日
1967年10月9日
1967年10月13日
1967年10月14日
1967年10月14—15日
1967年10月15日
1967年10月16日
1967年10月18日
1967年10月21日
1967年10月23日
1967年10月28—29日
1967年10月30日
1967年11月1日
1967年11月16日
1967年11月17—27日
1967年11月20日
1967年11月21日
1967年11月22日
1967年11月23日
1967年11月24日
1967年11月27日
1967年11月30日
1967年11月底
1967年12月2日
1967年12月3日
1967年12月5日
1967年12月7日
1967年12月9日
1967年12月19日
1967年12月25日
1967年12月26日
1967年12月30日
1967年
1968年
1968年1月4—12日
1968年1月9日
1968年1月12日
1968年1月15日
1968年1月17日
1968年1月19日
1968年1月26日
1968年1月29日
1968年2月3—4日
1968年2月5日
1968年2月7日
1968年2月8日
1968年2月9日
1968年2月15日
1968年2月17—18日
1968年2月19日
1968年2月22日
1968年2月26日
1968年2月29日
1968年3月5—10日
1968年3月18日
1968年3月20日
1968年3月22日
1968年3月24日
1968年3月25—26日
1968年3月27日
1968年3月28日—4月1日
1968年3月29—31日
1968年4月
1968年4月2日
1968年4月3日
1968年4月6日
1968年4月8—10日
1968年4月9日
1968年4月11日
1968年4月11—15日
1968年4月12日
1968年4月13日
1968年4月14日
1968年4月15日
1968年4月16日
1968年4月17日
1968年4月18日
1968年4月19日
1968年4月20日
1968年4月21日
1968年4月26日
曹卫东著译目录
论著
译著
编著
交往理性与权力批判是2016年由世纪文景出版,作者曹卫东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交往理性与权力批判》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