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以后税费时期的花镇为例,介绍农村税费改革之后的乡村治理。
内容简介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村治理出现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资源汲取型向资源输入型转变,行政村治权不断弱化。乡镇基层政府不得不深度卷入村庄的具体治理之中,直面乡村社会不同群体的诉求。花镇的治理,以基层政府为核心,精英群体、普通群体与边缘群体差序性地环绕在其周围,呈现愈推愈薄的差序治理结构。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意识
二 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的诸范式检讨
1.从理论到经验的“国家-社会”关系研究
2.从经验到理论的“国家-社会”关系研究
3.村治研究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三 行动者与“国家-社会”关系:一种嵌入性分析框架
1.乡村治理转型与治理主体的多元
2.行动者与“国家-社会”的结构关系:一种嵌入性分析框架
四 研究方法设计
1.个案研究
2.研究单位:从村庄社区到镇域社会
3.田野调查
第二章 地域社会
一 地域社会
1.山区民族乡镇
2.经济与生活
二 后税费时期的花镇治理
1.村级人事系统的网络和更替
2.项目治理与村级能人治理
3.纠纷调解从简约治理到复合治理
4.资源匮乏与规则扭曲的乡村治理
5.中西部农村治理的积极力量
第三章 紧密互动 国家政权建设与治理农村精英群体
一 不同时期国家与农村精英的关系变迁
1.精英与乡村精英的类型化
2.国家与农村精英关系变迁的分期表达
二 国家政权建设与农村精英的关系
1.文本表达:国家政权建设与农村精英
2.历史进阶: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国家政权建设
3.个案探讨:花镇“富人治村”与国家政权建设
三 国家与农村精英群体的紧密互动
第四章 底线互动 分配正义与治理农村普通群体
一 当代西方分配正义理论
1.功利主义的分配正义
2.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
3.社群主义的分配正义
二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
1.分配正义与生产方式的关联
2.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主要原则
3.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批判
4.小结
三 我国分配正义的转型
1.分配现状及其原因
2.分配正义转型
四 花镇分配正义的表达
1.制度政策的实质正义与底线互动
2.执行制度政策的程序正义与底线互动
3.小结
第五章 离散互动 国家自主性与治理农村边缘群体
一 国家自主性理论的研究进路
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与国家相对独立性
2.新马克思主义与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
3.“回归国家学派”与国家自主性
二 乡村治理中的国家自主性
1.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自主性
2.我国改革前后国家自主性的实践特点
3.国家自主性的表现在治理农村边缘群体中的未意图后果
三 国家与边缘群体离散互动的实践表达
1.花镇信访的整体情况
2.花镇政府的自主性分析
3.花镇边缘群体的主体性分析
第六章 差序治理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镇域表达
一 社会分层的理论变迁与社会分层的标准
1.两种西方经典社会分层理论
2.两种经典社会分层理论的当代典型发展
3.社会分层标准讨论
二 中国的社会分层理论变迁与镇域社会分层
1.中国的社会分层理论变迁
2.镇域社会分层
三 差序治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镇域表达
1.差序格局的基本特征
2.差序格局与当前治理的关联
3.镇域治理中的差序格局
参考文献
后记
差序治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分层互动——以后税费时期的花镇为例是2017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贺海波。
得书感谢您对《差序治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分层互动——以后税费时期的花镇为例》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