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解读

大学中庸解读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大学》《中庸》:历代注释与现代解读,修身、教育基本精神。

内容简介

《大学》《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以后与《论语》《孟子》作为“四书”之二,成为每个中国读书人必读之书。本书分两部分:一是历代注释文献,选录了汉唐至清末《大学》《中庸》代表性的注疏作为文献选编,以昭示其诠释的历史脉络;二是现代解读。在研读历代注释的基础上,作者进行现代解读,以使今人能够明白大学之道,修身之法,以之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社会教化的基本精神和追求目标。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上编 《大学》解读

第一章 汉唐注疏

一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

二 韩愈论《大学》

三 李翱论《大学》

第二章 宋元注疏

一 司马光《大学广义》辑录

二 张载论《大学》

三 蓝田吕氏《大学解》

四 河南程氏《大学》注

五 杨时《题萧欲仁大学篇后》

六 胡宏《知言·大学》

七 朱熹《大学章句注》

八 张栻《艮斋铭》

九 黄榦《大学经一章解》

十 陈淳《大学发题》

十一 真德秀《大学衍义序》

十二 金履祥《大学疏义》(选)

十三 许谦《读大学丛说》(选)

十四 陈天祥《四书辨疑·大学》

十五 许衡《大学要略》

第三章 明清注疏

一 王阳明《大学问》

二 丘濬《大学衍义补》(选)

三 高攀龙《古本大学题词》

四 刘宗周《大学古文参疑》(选)

五 黄宗羲《答万充宗论格物书》

六 顾炎武论“致知”

七 王夫之《四书训义·大学》(选)

八 李颙《四书反身录·大学》(选)

九 毛奇龄《大学证文》(选)

十 李光地论《大学》

十一 宋翔凤《大学古义说》(选)

十二 刘沅《大学古本质言》(选)

第四章 古本《大学》解读

下编 《中庸》解读

第一章 汉唐注疏

一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

二 李翱论《中庸》

第二章 宋元注疏

一 司马光《中庸广义》辑录

二 张载论《中庸》

三 蓝田吕氏《中庸解》(选)

四 河南程氏《中庸》注(选)

五 杨时论《中庸》(选)

六 朱熹《中庸章句注》

七 黄榦《中庸总说》

八 陈淳《中庸发题》

九 真德秀《大学衍义》论《中庸》(选)

十 许谦《读中庸丛说》(选)

十一 陈天祥《四书辨疑·中庸》(选)

十二 许衡《中庸直解》(选)

第三章 明清注疏

一 王阳明论《中庸》

二 邱濬《大学衍义补》论《中庸》(选)

三 高攀龙论《中庸》

四 刘宗周《中庸首章说》

五 王夫之《四书训义·中庸》(选)

六 李颙《四书反身录·中庸》

七 毛奇龄《中庸说》(选)

八 李光地《中庸余论》(选)

九 刘沅《中庸恒解》(选)

第四章 《中庸》解读

鸣谢

大学中庸解读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韩星。

得书感谢您对《大学中庸解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解读斯大林 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简明读本》系列丛书是专门为读者组织编写的一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通俗理论读物,本系列丛书紧紧围绕十八大精神,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引导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理论和制度,引导读者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影像病例解读 电子书
本书稿包含颅脑、头颈部、胸部、腹部和脊柱五个部分,精选130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经典病例,从疾病的临床、影像、病理及鉴别诊断等方面进行阐述,结合国内外文献,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实例进行解析。
《内经》临床解读 电子书
以代谢综合征、慢性肾炎综合征、甲状腺结节和慢性失眠疾病为题目,每类疾病所选择《内经》条文的依据,均来源于临床治疗实践所获得的重复验证结果。选择《内经》条文主要依据不同疾病类证的病因和病机,将相关类证的不同病机条文逐一对照分析,并在临床治疗中逐一验证,将符合临床实践且具有显著指导意义的条文汇总,分别进行注释和解读,并在每条经文解读后附临床经验方。
货币的时间价值(剑桥大学老师为你轻松解读金融知识) 电子书
作者将生活中的金融知识讲述得通俗易懂,本书能够成为青少年了解金融知识的趣味性读物,亦可成为金融小白的入门级读物。
解读《街道的美学》 电子书
本书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及《续街道的美学》为基础,系统整理街道和城市公共空间领域内相关著作的主要结论,阐述街道的基本概念,并进一步理清街道的分类、构成要素、比例和尺度;同时,探讨街道与城市的关系,街道承载的行为活动,街道研究的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等内容,为城市近人尺度空间的设计提供参考,以应对中国城市“只有城市、没有生活”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