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与生成: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

关系与生成: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首部研究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的学术专著,阐述其理论框架和方法,并探讨在中国语境下的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系国内首部研究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文艺思想的学术专著。布尔迪厄思想广袤深邃,对文学艺术、审美判断等也多有涉及且见解深刻。立足于其文本实际,可将其文艺思想概括为“一个中心、四个概念、三种方法”:即以“艺术场”为核心,以“场域、惯习、资本、幻象”为概念骨架,以“关系性、生成性、反思性”为基本方法。在梳理与呈现布尔迪厄文艺思想全貌的基础上,本书还进一步探究了布尔迪厄如何将自己的文艺思想实际运用到诸如摄影、文学、审美趣味、艺术范畴等文艺美学实践和理论中去的。最终,本书将落脚点放置在了布尔迪厄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的启示意义,并以其“关系性”与“生成性”两大思维方法为例,进行了中国语境运用尝试。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其他

导论

一 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综论

二 本书的研究方法、思路与构架

第一章 布尔迪厄的生平及其思想渊源

第一节 布尔迪厄的生平

一 生为“异乡人”(1930—1959年)

二 学术事业的成功(1960—1989年)

三 从学术型知识分子到参与型知识分子(1990—2002年)

第二节 布尔迪厄的思想渊源

一 布尔迪厄的业师

二 经典社会学理论的继承

三 结构主义的扬弃

四 语言学理论的关注

五 现象学\存在主义的吸收

第二章 布尔迪厄的概念工具及文艺研究方法

第一节 布尔迪厄艺术场域所涉及的主要概念

一 场域

二 资本

三 习性

四 幻象

第二节 布尔迪厄文艺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 关系性思维

二 生成性思维

三 反思性思维

第三章 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的核心——艺术场域

第一节 艺术场域的历史形成

一 艺术场域形成的内部动因

二 艺术场形成的外部条件

第二节 艺术场域的制度与结构特征

一 艺术场的双重位置

二 艺术场的双重结构

三 艺术作品的科学分析步骤

第三节 艺术场域的重要作用:超越二元对立的设想

一 艺术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双重拒绝

二 具体设计方案:艺术场的本身意图

第四章 基于艺术场域观念下的艺术考察(上)

第一节 审美趣味的祛魅解读

第二节 艺术范畴的溯源批判

第三节 艺术史写作的深层反思

第四节 符号权力与语言经济学

第五章 基于艺术场域观念下的艺术考察(下)

第一节 关于电视:艺术新闻批评的可能

一 收视率至上的逻辑

二 电视作为一种符号暴力

三 艺术的新闻批评

第二节 关于艺术博物馆:艺术教育的符号暴力

第三节 关于摄影艺术:趣味区隔的代表

第六章 布尔迪厄文艺思想评价

第一节 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一 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的总体价值

二 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的局限

第二节 布尔迪厄文艺思想对中国当代文艺研究的有益启示

一 布尔迪厄中国语境转换的可能性限度

二 生成与文艺生成

三 复杂性与文艺复杂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关系与生成: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是202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占伟。

得书感谢您对《关系与生成: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慕课版) 电子书
本书从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沟通技能、化解人际冲突、求职沟通、与同事沟通、与上司沟通、与下属沟通、会议沟通、与客户沟通等方面,介绍了人际交往与沟通中的常见情景及处理技巧,以提高读者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帮助读者更好地适应社会。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第2版) 电子书
全书共11章,涉及公共关系概述、公共关系机构和人员、公共关系客体、公共关系传播、公共关系工作程序、企业标识战略与整合营销传播、公共关系礼仪、公共关系谈判、公共关系写作、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和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等内容。各章按学习目标、案例导入、基本内容、本章小结、练习题(含案例分析题)、综合实训的顺序编排相应内容。正文内设置了视野拓展、案例分析、问与答等辅助性内容。
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第2版) 电子书
本书以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人际沟通过程为主线,逐一介绍了认识自我和他人、基本人际关系、互相交流的原因、互相交流的方法、人际沟通的技巧,以及职场中与同事、上司、下属、客户的沟通方法等内容。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第3版) 电子书
本书共分七个项目,分别是:公共关系职业认知、公共关系基础知识、公共关系工作程序、公共关系协调、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组织形象建设。
说服:公共关系中的文化与修辞 电子书
当前公关领域内的竞争已经演变成符号意义、叙事版本和叙事结构的竞争。以“管理”为代表的功能学派无法发挥公关作为一种社会话语力量所具有的形塑公众价值与信仰的作用,同时“文化转向”下的公关研究无法偏离功能学说下的说服范畴。那么,有没有一种路径可以统合“功能”和“非功能”两大范式的联系点,同时使公关的“文化转向”路径更加完善呢?我们应回到说服文化及其理论本身,采用修辞分析和叙事研究探究说服文化的三大具体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