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巴陵会馆藏文献中的中国叙事

德国巴陵会馆藏文献中的中国叙事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德国巴陵会对中国描摹与塑造的影响和馆藏文献的多重领域涉及。

内容简介

作为近代最早来华传教的德国新教团之一,巴陵会对中国的描摹与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引导了德国读者受众对中国的整体认知。本书对德国巴陵会图书馆有关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来华传教士的馆藏文献进行史料爬梳和学历分析,涉及小说杂文、工作日志和故事文集,涵盖中国宗教与民间信仰、神话传说、文化礼俗、在华传教工作境况等题材。这些珍稀的史料文献承载着传递中国社会文化信息、塑造中国民众精神风貌的媒介功能,横跨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地理学、文学等多重领域。在巴陵会传教士虚构、想象与真实杂然并呈的叙事话语下,中国既是反衬西方文明的晦暗底色,也是传教士确证文化身份、缓解信仰危机、实现自我审视与想象的对照物。而其对中国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的转写和译介,以及对中国文学与篇章典籍的征引和赏鉴,亦是西方文化中心松动与文化融合意识增强的体现,为德国读者提供了遥看中国的独特视域。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上海国别区域全球知识文库”出版说明

总序

绪论

第一节 虔敬主义浪潮与德国巴陵会对华传教

第二节 德国巴陵会馆藏文献概介

第三节 德国传教士与德国巴陵会研究现状述略

第一章 西方传教士中国书写与东方主义叙事

第一节 西方传教士中国书写的嬗变与转向

第二节 东方主义及其叙事特征

第三节 德国巴陵会传教士与东方主义叙事

第二章 德国巴陵会在华传教概述与文字出版

第一节 德国巴陵会在华传教史述

第二节 体裁溯源与出版动机

第三节 德国巴陵会传教士笔下的中国故事

第三章 德国巴陵会传教士中国书写的叙事特征

第一节 对立与比附:信仰划界与自我美化

第二节 讹变与错位:神话传说的谬误阐读

第三节 互文与误读:假意趋附或经典复现

第四章 德国巴陵会传教士对中国信仰的书写

第一节 龙神崇拜:神异图腾的祛魅化书写

第二节 儒家伦理:“和平使者”筑起的精神城墙

第三节 佛家义理:“虚妄的轮回幻象”

第五章 德国巴陵会传教士对中国仪式的书写

第一节 丧葬习俗:陋俗事象的微观细描

第二节 祭祖拜偶:“虚假神性”与“神权僭越”

第三节 礼节传统:“形式化的表面客套”

第六章 “异教”符号暴力下的中国人形象

第一节 中国女性群像:迷信裹挟下的失语者

第二节 灵魂与肉体的双重病态书写

一、鸦片瘾者:“迷途羔羊”或“异教恶果”

二、麻风病患:“道德松懈”与“神义惩罚”

第三节 饮食文化他者: 从“饮食不洁”到“灵魂污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德国巴陵会馆藏文献中的中国叙事是20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陈悦。

得书感谢您对《德国巴陵会馆藏文献中的中国叙事》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近代宫廷戏曲档案文献研究 电子书
本书力求为读者呈现出清代在戏曲文学、表演、音乐及舞台美术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成就,和在戏曲活动繁华掩盖下的一个王朝统治日薄西山的凄凉景象。
强治理与弱治理:基层治理中的主体、机制与资源(田野中国) 电子书
以基层政府治理实践为内容,着力探讨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问题。
中国都市中的消费实践:符号化及其根源 电子书
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来收集经验资料,尝试建构一种综合使用两种方法的方法论框架,并以此来明确社会学理论的基本属性。
比较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团体与地方治理 电子书
世界各国学者关注的中国市民社会,进入21世纪后呈现何种发展趋势呢?迄今为止,大多数学者都从中国内部出发,探寻20世纪80年代以后结社活动对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而将中国放在比较的视野下,动态地把握中国市民社会的普遍性及特殊性的实证研究却屈指可数。本书为筑波大学和北京大学多年来共同研究的成果,试图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白。
过日子:农民的生活伦理——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叙事 电子书
本书在叙述关中黄炎村农民生活故事的同时,阐释农民“过日子”的一般逻辑,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农民的生活哲学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