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幽玄·物哀·寂》为“日本文学经典文学”丛书之一。将日本现代著名美学家大西克礼(1888-1959)的美学研究“三部曲”---《“幽玄”论》《“物哀”论》《“寂”论》合为一卷。
内容简介
日本现代著名美学家大西克礼美学研究“三部曲”,以体系性的建构、文化语义学的方法、细致的理论分析、独到的阐发与见解,深入阐释日本传统美学三大关键词。
作者简介
作者大西克礼(1888-1959),毕业于东京大学美学专业,1930年后长期在东京大学担任美学教职,1950年退休后仍埋头于美学的翻译与研究,译作有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等,著有《〈判断力批判〉的研究》《现象学派的美学》《幽玄与哀》《风雅论——“寂”的研究》《〈万叶集〉的自然感情》《美意识论史》,是日本学院派美学的确立者和代表人物。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日本美学基础概念的提炼与阐发 —— 大西克礼《幽玄》《物哀》《寂》“三部作”及其前后(译本序)
“幽玄”论
一 作为艺术的歌道,作为美学思想的歌学
二 作为价值概念与样式概念的“幽玄”
三 中世歌学中的“幽玄”概念的展开
四 正彻、心敬、世阿弥、禅竹的“幽玄”概念
五 “幽玄”和“有心”,“幽玄体”和“有心体”
六 样式概念的价值意义和记述意义
七 作为美的概念的“幽玄”的内容,对其加以考察的视点
八 “幽玄”概念审美意义的分析
“物哀”论
一 “哀”概念的多义性及美学考察的困难
二 “哀”的语义,其积极与消极的意味
三 本居宣长关于“物哀”的学说
四 所谓感情上的“深刻”,对“哀”的主观主义解释
五 “哀”从心理学向美学的展开,一般审美意味向特殊审美意味的分化
六 作为审美体验的“哀”的构造
七 美与“哀”、悲哀与美的关系
八 美的现象学性格与哀愁
九 平安朝时代的生活氛围与“哀”的审美文化
十 知性文化的缺陷,唯美主义倾向,“忧郁”的概念
十一 平安朝时代的自然感情与“哀”
十二 “哀”的用例研究,其意味的五个阶段
十三 作为特殊审美意味的“哀”的用例
十四 关于情趣象征问题
十五 审美范畴“哀”的完成
“寂”论
前言
一 序论
二 俳论中的美学问题(一)
三 俳论中的美学问题(二)
四 俳谐的艺术本质与“风雅”概念
五 “寂”的一般意味与特殊意味
六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一)
七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二)
八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三)
九 “寂”的美学界限与茶室的审美价值
译者后记
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学三大关键词研究是2017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作者[日]大西克礼。
得书感谢您对《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学三大关键词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