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李泽厚学术年谱

思路:李泽厚学术年谱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李泽厚是中国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伟大的思想者,也是发行百万册、被冯友兰先生称作一部大书的《美的历程》的作者。▼一个有故事的人。年轻时爱读鲁迅,写过诗,考大学写作用古文和骈体文,为宗白华《美学散步》撰写序言,与政治家胡乔木争论,与冯友兰、梁漱溟、钱钟书、冯至、郭沫若、胡绳等交往,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众多人生猛料、温馨往事或好友评价,在书中一一为你呈现。▼一本书读透李泽厚。唯一权威的李泽厚年谱。本书线索清晰、脉络分明,按年代(1930—2020)顺序记叙了著名思想家李泽厚传奇的一生。年少时候叛逆而伤痛、五六十年代坚守却孤寂、八九十年代突围与喷发、随后定居美国至今……90年,对个人是多层面的思考、历练与独特的个性;对国家,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与情结。“积淀”“乐感文化”“情本体”“理性化的巫传统”“儒道互补”……他所提出的每一个概念都戳中人心,直指中国人的性格和国情;《批判哲学的批判》《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他所写的每一本书,都在思想文化界引起巨大反响。▼封面精装,简约、雅致。内文使用进口瑞典70克轻型纸,柔软、轻盈。本书附有插图,手感好,温暖可人,阅读效果*佳。

内容简介

倾三十年之力,阅读、收集李泽厚作品,加之众多书信往来、访谈,杨斌梳理出这份信实可观、情意浓重的年谱。按年代次序,年谱记叙和深挖谱主九十年来的人生经验、学术历程、文化活动和人格魅力,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的理论思考和哲学求索,充分呈现了李泽厚灵感喷涌的生动时刻。年谱扎实、严谨、有血有肉,以亲切有味的语言带我们走进作为思想家李泽厚个性鲜明、创意迭出的人文思想世界。

 


作者简介

杨斌,苏州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著有《教育美学十讲》《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发现语文之美》等作品,编有《李泽厚话语》《什么是我们的母语——民国三大家论语文教育》《教育照亮未来——民国八大教育家经典文选》。


章节目录

编写凡例 001

走进世界的李泽厚(代序) 001

引 言 001

1930(庚午)·诞生 003

1932(壬申)·3岁 005

1933(癸酉)·4岁 006

1935(乙亥)·6岁 007

1936(丙子)·7岁 008

1937(丁丑)·8岁 009

……

1973(癸丑)·44岁 081

1974(甲寅)·45岁 082

1975(乙卯)·46岁 083

1976(丙辰)·47岁 084

1977(丁巳)·48岁 086

1978(戊午)·49岁 088

1979(己未)·50岁 091

1980(庚申)·51岁 103

1981(辛酉)·52岁 114

1982(壬戌)·53岁 122

……

2014(甲午)·85岁 370


思路:李泽厚学术年谱是2021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杨斌。

得书感谢您对《思路:李泽厚学术年谱》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荆楚学术论丛.第1辑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哲学研究、逻辑学研究、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法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化学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管理学研究、学科教学研究等。
学术英语视听说教程 电子书
由徐国萍、周红红主编的《学术英语视听说教程》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拓展学术英语能力的教材。学术英语包括掌握正式的学术词汇,听懂英语课程及记笔记,阅读、总结及诠释学术文章,通晓口语交际方法和撰写学术论文五大技能。本教程包含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科技三大板块的15个学科,每单元以各学科的经典或热点问题作为“头脑风暴”训练材料,以该学科核心词汇为铺垫,通过原汁原味的相关专题迷你课堂和真实
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理论建构 电子书
本书所探讨的“文化研究”作为一个专名,特指兴起于当代英语国家并在当今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一种以大众文化和媒介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思潮、智识活动与跨学科研究。
时代学术坊我在美国教汉语 电子书
本书是“时代学术坊”之一种,书中分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国文化实践活动与异域文化浸入式体验三大部分,每部分按照13位教师的先后任教顺序编排,案例真实,生动展示安徽农业大学在美国罕布什尔学院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20年历程,并在多元化的实践探索中寻求切实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中国学术与话语体系建构(2016) 电子书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本书主要收集和梳理2015年话语体系研究领域相关文章,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归纳为“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马克思主义与话语体系创新”、“人文视野中的话语体系建设”、“经济理论实践与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外交与国际话语权”等5个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