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

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在昆曲界,有一位家门是闺门旦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她师承周传瑛、王传淞、朱传茗等“传字辈”名家,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昆曲演员;

她曾亲历《十五贯》进京,见证了昆曲由衰转兴的全过程;

她二十岁不到就已经是浙昆的当家花旦;

“文革”后,中年复出,享有盛名,却急流勇退,隐身于讲台后面,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昆曲女教授;

她桃李满天下,经她指点过的梨园人有三十余人获得了梅花奖;

她的唱腔与身段处处都是“传字辈”的影子,朴素中显出高境界;

她的名字在舞台上已经消失了三十年,却因其艺术魅力而屡屡被人提起,都想一窥其艺术风采。

这是“世字辈”昆坛名旦沈世华。

她曾作为一个传奇存在于昆曲界,多年以来,很多观众在舞台上寻找她的踪迹;

她为人低调,绝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只有在那些梨园新锐冉冉升起的幕后,才能捕捉到她的些许身影;

她是一个传奇,

却又不仅仅是个传奇,

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昆曲教师,

多少梨园行的小生、小旦、小丑出自她的门下。

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沈世华教授。

作为一个传承人,她将自己六十年的艺术生涯做了梳理,

便是诸位即将看到的《昆坛求艺六十年》一书。

《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是昆曲名家、著名闺门旦演员、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沈世华的口述作品,由戏曲研究界青年才俊张一帆博士记述整理。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在上篇中,沈世华老师回顾了自己从艺六十年来的昆曲人生,从儿时写起,回顾了自己如何因为一碗馄饨而偶然拜入“传字辈”门下,浙昆如何艰难求生存,“十五贯”是如何辗转进京的并大热天下的,改革开放后重登舞台,却又激流勇退,成为中国第一位昆曲女教授,直至新世纪以来国内戏剧市场的反复,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多,不仅是沈老师自己的艺术人生的反思与总结,同时也是对百余年来昆曲艺术的兴衰荣辱的反思。本书下篇主要是对沈世华昆曲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总结,沈老师以著名的折子戏为例,系统讲述了传统折子戏的一招一式以及她多年来的个人体会,还原了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项目的本来面目,加上本书百余幅珍贵照片、档案,使得本书的资料价值极大。

作者简介

沈世华,浙江慈溪人,1941年生于上海。中国昆剧艺术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3年入浙江国风苏昆剧团(后改为浙江昆剧团)学昆剧表演,工五旦,得到朱传茗、周传瑛、俞振飞等诸名家的亲传和指授,后担任主演。1986年起正式任教于中国戏曲学院。

张一帆,1980年生,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讲师,戏剧戏曲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师从周育德、钮骠、周华斌诸先生治中国戏剧史。曾于《文艺报》《戏曲艺术》《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专著有《剧学本位的确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版)。

钮骠,满族,1933年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与红旗夜大学中文系,师从萧长华、王传淞、吴...

(展开全部)

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是2016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作者沈世华口述。

得书感谢您对《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我的第一套音乐启蒙书:剧院、音乐厅篇 电子书
本书为孩子们讲解了世界著名的剧院和音乐厅。
戏曲与俗文学研究(第六辑) 电子书
中国俗文学学会、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主办刊物,本册是第六辑。
戏曲与俗文学研究(第二辑) 电子书
中国俗文学学会、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主办刊物,本册是第二辑。
星期六晚我们去散步吧(小红书博主、青年诗人隔花人首部温暖治愈诗集来袭!) 电子书
·世间万物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和生存的意义,花有花的语言,风有风的方向,种子有种子的选择,每个与你相遇的人都有他出现的理由。作者以童真的视角,将大多数人忽略的美好一一落笔成诗。·这本诗集很轻,三言两语自成宇宙,这本诗集很重,千山万水装满心事。每个人都是诗人,每个诗人都是孩子。·全书共收录作者136首诗集,作者以童真的视角,直接、清晰、简单、灵动的写下当下年轻人
陈垣和家人 电子书
本书为陈垣先生直系家人所写的陈垣先生及家人生平回忆。作为著名历史学家的陈垣先生,研究资料出版不少,本社曾经出版的、由刘乃和先生等史籍所编辑部分人员编辑的《陈垣图传》,基本收集整理了全部辅仁、师大校史中的陈垣先生历史材料,所不足者,无关一点陈垣先生的家庭及感情生活。《陈垣及家人》由陈垣先生孙媳曾庆瑛编著,曾退休前在人民大学书刊资料中心工作,不但了解陈垣先生家世和家事,也善于整理收集点滴资料。本书较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