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借纸遁

且借纸遁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专业史家如何读“闲书”。面对日趋专业化的学术研究、日趋浮躁的读书心态,葛兆光教授读“闲书”的启发还在于,他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之所以读书,是为了让视野变得更开阔,而不是让心智变得更狭隘。

内容简介

作者在读书时一直注重用纸笔做文摘、札记和提要,并记录心得。本书是他在1994年到2011年间泛览“杂书”所作的笔记和摘钞,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他对思想史问题的持续关注,以及敏锐地从其他学术领域发现问题线索的能力。作者自谦要借此到专业之外透一口气,实际上却在不经意间打开了一扇窗,让读者得以窥见他的读书生活。

作者简介

作者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教授。原籍福建,1950年出生于上海,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92年起,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2006年至2013年担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曾任日本京都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 2009年获选第一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全球学人”。著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小引

1994

陈荣捷《近代中国的宗教趋势》

泽田瑞穗《地狱变》等四种

翁同龢《翁同龢日记》

1995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

沈曾植《沈曾植诗集》

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

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郑孝胥《郑孝胥日记》

殷海光与林毓生《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

林传甲《筹笔轩读书日记》

1996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

1997

埃里亚德《世界宗教史》

福山《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

傅柯《规训与惩罚》

1998

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

詹京斯《历史的再思考》

华琛与罗友枝《中国死亡礼仪》

高延《中国宗教系统》

弗里德曼《中国的宗族与社会:福建与广东》

戴思博《女のタオイスム:中国女性道教史》

那波利贞《唐代社会文化史研究》

孔飞力《盗魂者:1768年的中国妖术恐怖》

刘潞、崔永华 编《刘大年存当代学人手札》

诺夫乔伊《存在的大链条》

林毓生《思想与人物》

鄂兰《极权主义》

酒井直树《日本思想という问题》

Steven Best和Douglas Kellner《后现代理论——批判的质疑》

以赛亚·伯林《哲学与人生:以赛亚·伯林访谈录》

萨义德《知识分子论》

加尔布雷斯《权力的剖析》

1999

H.Stuart Hughes《意识与社会》

利奥塔《后现代的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

S.肯德里克 等编《解释过去,了解现在——历史社会学》

渡边浩《东アジアの王权と思想》

江上波夫 编《东洋学の系谱(1)》

2000

哈维尔《哈维尔选集》

2001

萨义德《东方学》

池田秀三《自然宗教の力》

2002

陈毓贤《洪业传》

寇克《新疆地理宝藏记》

芭芭拉·塔克曼《从史著论史学》

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

梅奎尔《傅柯》

劳弗《伊朗与中国——古代伊朗与中国之文化交流》

丹尼尔·布尔斯丁《隐藏的历史》

周质平《胡适丛论》

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

鲍默《西方近代思想史》

丸山真男《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

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

2003

曹伯言 整理《胡适日记全编》

简繁《刘海粟传》

李汉林《百苗图校释》

宫崎市定《宫崎市定全集》13册《明·清》

Morris Rossabi 编 China among Equals

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国家と东アジア世界》

许烺光《边缘人——许烺光回忆录》

彼得·李伯赓《欧洲文化史》

克利弗德·纪尔兹《地方知识:诠释人类学论文集》

王尔敏《明清社会文化生态》

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

J.B.Harley、David Woodward 编 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 第二卷

伊佩霞《帝制中国的儒家与家礼》

卜正民

贾志扬《宋代中国进学的荆棘之门》

黄才贵 编《影印在老照片上的文化》

武内义雄《中国思想史》

汪荣祖《史学九章》

释东初《中日佛教交通史》

中研院史语所 编《学术史与方法学的省思》

太虚《东瀛采真录》、《寰游记》

赫维茨达拉《来自远方的拷问——哈维尔自传》

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鸦片》

2004

孙本文 等编著《中国战时学术》

佐伯富、羽田明、山田信夫、布目潮渢 合编《东洋史》

2005

勒华拉杜里《新历史(历史人类学入门)》

小岛祐马《中国思想史》、《古代中国研究》

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

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小森阳一《日本近代国语批判》

蒙文通《古学甄微》

大久保良峻 等编《日本佛教の研究法》

罗兹·墨菲《亚洲史》

费正清《中国新史》

许烺光《驱逐捣蛋者——魔法、科学与文化》

2006

石田幹之助《东亚文化史丛考》

福井文雅《汉字文化圈の思想と宗教》

彼得·柏克《知识社会史——从古腾堡到狄德罗》

童书业《童书业史籍考证论集》

子安宣邦《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

池内敏《“唐人杀し”の世界——近世民众の朝鲜认识》

桑原骘藏《桑原骘藏全集》

林满红《晚近史学与两岸思维》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秋山谦藏《东亚交涉史论》

哈罗德·伊萨克《族群》

彭明辉《历史地理学与现代中国史学》

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

本田实信《蒙古时代史研究》

玛利亚·露西亚·帕拉蕾丝—伯克 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

陈智超 编《陈垣来往书信集》

和田清《东亚史论薮》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园田一龟《鞑靼漂流记》

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陈雯怡《由官学到书院》

中研院史语所 编《“从医疗看中国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川添昭二《蒙古袭来研究史论》

2007

姜在彦 译注《申维翰〈海游录〉》

松浦章《江户时代唐船による日中文化交流》

Hilde De Weerdt Competition over Content

2008

宫崎市定《谜の七支刀》

韩明士《道与庶道》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宫纪子《蒙古帝国所出之世界地图》

卜正民《为权力祈祷》

牟润孙《注史斋丛稿》

宫崎市定《宫崎市定自跋集》

季镇淮《司马迁》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

2009

沈刚伯 等《汤因比与历史》

沟口雄三、池田知久、小岛毅《中国思想史》

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

艾尔哈特·艾普勒《重返政治》

保罗·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历史》

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

2010

连清吉《日本近代的文化史学家:内藤湖南》

陈冠中《盛世》

陈学霖《宋史论集》

樱井清彦、菊池诚一 编《近世日越交流史——日本町、陶瓷器》

安丸良夫《日本の近代化と民众思想》

欧阳哲生 编《傅斯年全集》第七卷(书信)

胡颂平 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野间潜龙《明代文化史研究》

小野玄妙《佛教经典总论》

2011

埃里亚德《世界宗教理念史》

姚从吾《历史方法论》

金毓黻《静晤室日记》

李静旻《一个中国,两种威胁》

南博《日本人论》

李则芬《宋辽金元历史论文集》

德里克《毛泽东思想における近代と反近代》

窪寺紘一《东洋学事始:那珂通世とその时代》

赵鼎新《国家、社会关系与八九北京学运》

鲍绍霖《文明的憧憬》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

任青、马忠文 整理《张荫桓日记》

司徒琳 主编《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

色川大吉《明治精神史》

后记

且借纸遁是2014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葛兆光。

得书感谢您对《且借纸遁》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无障碍精读版名著-猎人笔记 电子书
   屠格涅夫先生的《猎人笔记》,借猎人出猎的事件揭露出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广大农奴遭受农奴主残酷奴役的悲惨现实,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屠格涅夫被拘捕、放逐。 屠格涅夫先生并没有像其他作家那样将农民描述成愚昧无知、缺乏素养的形象,而是在书中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和农民一起打猎,平等地谈论生活,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描写这些普通劳动人民所具有的许多好品质。作品表现出作者深厚的人道主义和民主思想。   
无障碍精读版名著-鲁迅杂文集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鲁迅的《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等多部杂文集中的经典作品。这些杂文篇幅短小,形式灵活,意蕴丰富,言简意赅。有的篇目短小精悍,有的篇目则幽默诙谐。在这些杂文中,鲁迅抒发着自己的愤怒,痛斥封建礼教,对麻木的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具有强大的时空穿透力,社会发展中始终具有深刻影响。许多杂文,对于当今的青年人也具有很深的启
无障碍精读版名著-徐志摩散文集 电子书
   徐志摩是中国文化界的热点,经久不衰且历久弥新。作为新月派的一个代表诗人,徐志摩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被誉为“现代诗仙”。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是中国现代新诗的杰出代表。
无障碍精读版名著-鲁滨逊漂流记 电子书
   《鲁滨孙漂流记》是笛福根据当时一个真实故事而创作的。1704年9月,一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执,被扔到安·菲南德岛上达四年零四个月之久。后来他被伍兹·罗杰斯船长所救。    笛福以塞尔柯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己多年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文学加工,使"鲁滨孙"成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西方文学中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形象。他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    《鲁滨孙漂流记》塑造了鲁滨孙这样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崭新的艺术形象,而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逼真的自然环境和细节描写,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和浮华空洞的文体风格,为英国现实主义启蒙小说开辟了道路,成为英国第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小说。    笛福在作品中弘扬了人的智慧与劳动创造能力,把劳动作为人类生存和幸福的新的价值取向,赋予了"劳动"这个概念以具体的内涵。作品在对神学思想的荒谬理论和宗教教条的不断否定中,进一步认识了人的本质和创造能力,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