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哲学导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

国际法哲学导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展开对国际法辩证法的阐释,国际法方法论的思索,并形成了国际法与法理学、法学诸学科、国际关系学、哲学等的紧密联系。

内容简介

本书对国际法哲学研究的贡献主要为:一是对国际法哲学的概念做出了新的界定,并梳理出国际法哲学研究的八大命题;二是就这八个命题评述了国内外相关学说和流派,并提出和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作者以“国际法是法吗?”启动国际法本体论的探究,通过历史与现实考察,将问题纠正和转化为“国际法是什么法?”,通过对正义、和谐等国际法价值的剖析,通过对主权这一国际法核心观念的反思,对“有罪不罚”这一国际法观念的追问,对国际法遵行机制的考察,对国际社会契约这一国际法理想的阐释,初步提出了构建国际法中国理论的构想。

作者简介

作者何志鹏,吉林大学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法和法理学。自1998年至今,出版个人独立专著7部,主编学术文集2部;合作翻译出版著作4部;共同编著、参与撰写专著、教材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含合作发表),其中有2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表短文近10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国际法哲学的基本维度

一 导言

二 对国际法哲学的前提认识和初步界定

(一)对国际法哲学的前提认识

(二)国际法哲学的基本内涵

三 国际法哲学的必要性

(一)国际法规范本身的分散性导致其理论需求大于国内法

(二)国际法的发展历史体现出与法哲学的紧密结合

四 国际法哲学的功能

(一)引领国际法的理论化进程

(二)解决国际法实践中的困惑

(三)促动国际法学与部门法学的沟通

(四)推进法理学的全面均衡发展

五 国际法哲学的研讨路径

(一)在国际法上运用法哲学的理论与方法

(二)构建国际法哲学的基本体系

(三)以跨学科的方式研讨国际法的具体问题

(四)通过国际法哲学和其他部门法哲学建构一般法哲学(法理学)

六 结论

第二章 国际法的本体论

一 导论

二 一个初步的问题:国际法是法吗?

(一)奥斯丁的“实证道德论”及其反对者

(二)一个没有正确界定的问题

(三)通过规范运作来观察规范性质

三 国际法的不同视角

(一)自然法视角内的国际法

(二)实证法视角内的国际法

(三)现实主义视角内的国际法

(四)自由主义视角内的国际法

(五)建构主义视角内的国际法

四 国际法的近邻:国际政治与全球伦理

(一)国际法与政治力量对比有着密切的关联

(二)国际法与全球伦理相关但不等同

五 问题的纠正与深化:国际法是什么法?

(一)国际法是分散的国际社会中的平位法

(二)国际法是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国家之间的协定法

(三)国际法是以国家自愿接受为主的弱法

(四)国际法是以大国意志为核心的不对称的法

六 结论:碎片化的现实与硬约束的理想

第三章 国际法的辩证法

一 导言

二 国际法的辩证法的内涵

三 探究国际法辩证关系的必要性

(一)国际法的辩证法背景: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二)理论与实践的忽略和掩盖

(三)传统国际法理论的欠缺

(四)新兴国际法理论在哲学层面的需求

四 国际法辩证关系的体现

(一)国际法发展进程中的对立统一

(二)国际法发展进程中的质量互变

(三)国际法发展进程中的否定之否定

五 国际法辩证法的功能与启示

(一)国际法本体论层面的启示意义

(二)国际法方法论层面的启示意义

(三)国际法实践论层面的启示意义

六 结论

第四章 国际法方法论

一 国际法方法论的内涵及其意义

(一)国际法方法论的内涵

(二)国际法方法论的意义

二 技术层面的国际法方法

(一)国际法研究的素材获取

(二)国际法研究的逻辑进程

(三)叙述策略的选择:比较研究与独立研究

(四)结构模式:分块列举和层层深入

三 思想层面的国际法方法

(一)国际法内部诸学科的贯通

(二)国际法学对国内部门法学的学习与借鉴

(三)国际法研究的法理学支撑

(四)国际法学从社会科学诸领域借鉴思想

(五)国际法研究的哲学指导

四 法学理论对国际法方法的支持

(一)自然法学派视角内的国际法

(二)实证法学派视角内的国际法

(三)社会法学派视角内的国际法

五 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法方法的启迪

(一)现实主义的理论发展对国际法研究的启示

(二)自由主义的理论沿革对国际法的启示

(三)建构主义与国际法研究的联结

六 “批判现实主义”:一个整合的方案

(一)批判现实主义的必要性

(二)批判现实主义中的“现实主义”

(三)批判现实主义中的“批判分析”

(四)批判现实主义中的“完善路径”

七 结论

第五章 国际法的价值论:从正义到和谐

一 导言

二 正义谜团:一个理论问题在国际关系上的体现

(一)正义内涵的主观性

(二)国际正义在法律层面寻求的困境

(三)国际关系中正义的实践理性特征

三 对当代主导西方正义观念的反思

(一)西方主导国际正义观的出现和发展

(二)反思民主:狭隘化推行的暴力化后果

(三)反思人权:强制化倡导的霸权化转型

(四)反思干涉:保护的责任的侵略型演变

四 世界正义的重新权衡

(一)国际正义以全面的信息和观点为前提

(二)国际正义以协商民主的方式为基础

(三)国际正义以均衡平等地对待各方为核心

(四)国际正义以法治的正当程序为保障

五 对和平与发展作为国际法价值观的反思

(一)传统的国际法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

(二)20世纪中期以后的国际法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

(三)和平与发展作为国际法价值观的不足

六 和谐发展作为国际法价值的可能

(一)“和谐发展”在国际法领域的内涵

(二)“和谐发展”对于“和平与发展”观念的超越

(三)和谐发展对西方国际秩序观主流范式缺陷的补正

(四)和谐发展作为国际法价值目标的适格性

七 国际法实现和谐发展的障碍与突破

(一)和谐发展的国际法体系需要突破的障碍

(二)中国为实现国际法和谐发展的立场调适

八 国际法的价值构建与中国立场

第六章 主权理论的法哲学反思

一 导言

二 主权的政治现实

(一)对内主权:命令与调控的权力

(二)对外主权:代表与参与的资格

(三)主权的功能:辩护与防卫

(四)主权的根源:社会分工与资源掌控

(五)主权的主导逻辑:道德无涉及法律无涉

三 主权的道德理想

(一)主权对内功能的理想:引领与服务

(二)主权对外功能的理想:合作与共进

四 法治:联结政治现实与道德理想的桥梁

(一)约束主权的正当性

(二)国内法治体系中的“权力-权利”三角形

(三)国际法治体系中的“权力-权利”三角形

五 结论

第七章 对有罪不罚的法哲学追问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有罪不罚的内涵及历史发展

(一)含义的界定

(二)有罪不罚现象的历史发展

三 对有罪不罚的学术观点和实践态度

(一)西方学者的观点

(二)联合国的倾向

四 “有罪即罚”的理论基础及其质疑

(一)“有罪即罚”的理论基础: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

(二)对“有罪即罚”的理论基础的质疑和否证

五 有罪不罚的现实性分析

(一)人权是社会可供资源和人的内在需求之间的契合

(二)政府作为社会资源的掌控者的人权选择策略

(三)政府人权选择策略与有罪不罚问题的关系

(四)“完全负责”机制的障碍与有罪不罚的现实性

(五)刑法的价值目标与有罪不罚在一定条件下的必要性

六 结论

第八章 国际法的遵行机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关于国际法遵行机制的传统理论解析

(一)自然法学派揭示的国际法遵循基础:对超验的国家行为准则的服从

(二)实证法学派揭示的国际法遵循基础:主权自我限制与恪守国际道德

(三)社会连带视角中的国际法遵守:国家中介与个人终极

(四)纯粹法学派设想的国际法遵循基础:实质强制与基本规则

(五)对既有学说的反思与追问

三 国家遵从国际法的动力机制:以国际关系理论为起点

(一)基于威胁的遵从:现实主义的理解

(二)基于计算的遵从:自由主义的理解

(三)基于信念的遵从:建构主义的理解

(四)对不同理论的比较和评价

四 国家遵从国际法机制的完善

(一)引导国家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念

(二)基于良好的伦理价值和司法制度形成国际法规范

五 结论与启示

第九章 国际法的理想:国际社会契约

一 国际社会契约的内涵

(一)作为实践与观念的国际社会契约

(二)国际社会契约观念与实践的文化基础

(三)国际社会契约思维的萌生与发展

二 世界秩序的演进构成国际社会契约的发展条件

(一)全球风险的现实存在迫使国家通过契约摆脱困境

(二)国际关系的历史进步使得契约结构具备制度基础

(三)伦理关怀的普遍提高使得公众广泛接受国际契约观念

(四)世界沟通方式的改进提供了国际社会契约的操作条件

三 国际社会契约观念对于世界秩序阐释的理论价值

(一)解释国家主权的本质

(二)解读全球无政府社会背景下的秩序模式

(三)解释国际组织的人格

(四)理解国际法的性质与前景

四 国际社会契约思维对于世界秩序塑造的实践意义

(一)更有效地塑造主权国家的行为模式

(二)促进国家生存方式从实力到身份的转变

(三)国际社会契约的存在和运作会更好地维护主权国家的和平与安全

(四)奠定经由国家间安排而实现国际宪政与法治的结构与观念基础

五 结论与启示

第十章 国际法的中国理论

一 导言

二 国际法中国理论的内涵及意义

三 国际法中国理论的认识分歧与国际法观的澄清

(一)形成正确的国际法观

(二)国际法的辩证发展特征为国际法的国家理论提供了逻辑基础

(三)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为国际法的国家理论提供了客观场域

(四)国际法的生长进程为国际法的国家理论提供了历史印证

(五)国际法的不成体系状况为国际法的国家理论提供了现实空间

四 建构国际法中国理论的必要

(一)国际法的健康发展需要正在兴起的中国展示自身的理论

(二)中国国际社会影响力的增强需要国际法中国理论的辅助

五 形成中国国际法理论的可能

(一)国际社会的理性化进程促动了国际法多元理论发展

(二)中国国际法律实践为国际法中国理论积累了经验

(三)中国的思想源流为国际法中国理论提供文化基础

六 国际法中国理论的不足

(一)中国国际法地位的边缘化

(二)当代中国国际法理论界问题意识的缺乏

(三)中国国际法理论形态的不足

七 国际法中国理论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知识与能力的欠缺

(二)敬业精神的不足

(三)制度安排层面的缺位

(四)指导思想的误读

八 国际法中国理论的建构方向

(一)国际法中国理论的目标:双向主流化

(二)彰显积极参与国际法发展的大国风貌

(三)体现着眼国际法全局的领袖气度

(四)展示对国际法律事务从容自信的态度

(五)强调国际法立场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

九 国际法中国理论的建构途径

(一)建构国际法中国理论的观念培育

(二)建构国际法中国理论的实践支撑

(三)建构国际法中国理论的人才奠基

(四)建构国际法中国理论的学风净化

(五)建构国际法中国理论的行为引领

(六)建构国际法中国理论的语言跨越

十 结论

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国际法哲学导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是2013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何志鹏。

得书感谢您对《国际法哲学导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哲学心语 电子书
本书是作者具有自传性质的哲学随笔,作者对于自己平生学习哲学的诸种快慰、体味人生百般滋味进行凝练总结,风格闲淡疏朗,与论文迥异。上篇主要是对于哲学的学习、学问的研究、文化的传承等过程的梳理和对点滴感悟的采撷,给人启迪与思考;下篇主要就人性、情感、生活中的挫折及个人生活经历娓娓道来,却有哲思充溢其中,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改变世界的哲学 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简明读本》系列丛书是专门为读者组织编写的一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通俗理论读物,本系列丛书紧紧围绕十八大精神,宣传马列主义、毛年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引导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理论和制度,引导读者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中同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认识·思维·真理:思维哲学研究 电子书
本书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对思维问题进行了哲学探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通过对认识的结构和本质、过程和矛盾、规律和限度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认识问题的探究,阐明了认识的机理,为思维哲学奠定了坚实的认识论基础;二是通过对思维的本质和形态、方法和方式以及创新思维的探究,阐明了思维的机理,以此构建了思维哲学的主体部分;三是通过对真理的概念、检验和发展问题的探究,阐明了真理的机理,以此作为思维哲学的逻辑
西方哲学探赜 电子书
当今时代,国人对西方哲学和西方思想的研究早已经过了泛泛而谈和单纯介绍的阶段,虽然作为普及工作也还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理论问题进行一番深度的探讨和挖掘,也就是所谓的“探赜”。中国学者不能永远跟在西方学者后面拾人家的余唾,而应该在他们所关心的哲学问题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形成与西方哲人的平等对话。本书就是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
30天哲学入门课 电子书
每天15分钟,学习一节哲学入门知识,30天掌握基础的哲学知识。这本书对哲学按类目进行解说,知识丰富有趣,探讨了许多生活现象,如人们沉迷于社交网络到底是好是坏?人工智能拥有心脏功能的日子将要到来了吗?本书从苏格拉底到最新的AI议题都有涉及,针对那些艰涩难懂以及当前最热门的哲学知识,用漫画和手账的形式进行解说,简单易懂。30天的学习,让读者对哲学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书中配备进度管理表,来检查每日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