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抗疫一线群像记录,听50位亲历者讲述抗疫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抗击疫情最前线的真实记录,被采访对象来自各行各业,有医学专家、“90后”新医生、护士,有作家、核酸检测设备安装工程师、火线提拔的基层干部,有快递小哥、餐饮老板、修车师傅、社区志愿者,也有“心脏移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在方舱医院接受治疗的一家四口……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豪言壮语,他们是这场人民战争中最平凡的普通人,书中简单直白的文字讲述了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小人物在艰难时刻的痛楚和无助,犹豫和不舍,最终的坚强和付出。一篇篇生动、温暖、感人的口述记录描绘了他们对自己生活和岗位的坚守,勾勒出各行各业涌现在抗疫一线的整体群像。
作者简介
作者《新民周刊》,上海第一份综合性新闻周刊;它是历史悠久的文汇报、新民晚报联合组建报业集团后新创的首份媒体,也是目前具有全国影响的新闻周刊之一。自1999年1月创刊以来,它以“影响主流”为己任,关注“新闻、新知、新锐,民生、民情、民意”,力求理性、冷静、智慧的办刊风格,如今已凸现“国际视野、海派眼光、原创诉求、主流大刊”的成熟风范。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本书编委会
(代序) 在冰冷的冬天催开春天
和最爱的人一起并肩阻击疫情,婚礼留待春暖花开时
在最痛苦的工作环境,遇到最期待的眼神
武汉早批参战医生:我得到的信息比别人多,承受的痛苦就比别人多
后来确诊的病人,曾对着我咳嗽了
同事感染住进我管的病房
只能坚持,等着天亮
华人医生留守家乡参战:80岁的母亲流着泪同意我加入专家组
我在黄冈抗疫医疗一线
那些非新冠肺炎的病患也在默默承受着煎熬……
我是民营医院的护士,虽不是“国家队”,但我到了武汉,为救治病人帮上了忙
儿子去了抗疫医疗一线,这是对他永生难忘的历练
结束隔离病房工作后,我又去了工厂,帮助复工复产
从诊疗病人,到帮助工人
将当地防疫经验推广到全球工厂
快递小哥搞定金银潭医院医护难题:我送的不是快递,是救命的人啊!
送护士回家,她哭了一路
招募志愿者一起接送医护人员
我没有任何资源,但一呼百应
灾难文学的唯一伦理,就是反思灾难
最恐慌的是现在
想写点东西,根本做不到
我有一个强烈的呼吁!
战疫小“网红”子岚写了一首诗“武汉啊,我亲爱的武汉!”
保卫汉语,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心
呼吁大家重视传统文化,保卫母语尊严
因为疫情,取消了赴日旅行
正在思考疫情对未来中国文化的影响
病毒围城,我用音乐治疗悲伤
“有现在的结果已经很好了”
用音乐疗伤
回到武汉,我接到了阿坝州和重庆公安的电话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受之有愧
为武汉各大医院配送物资,疫情结束前我不会撤退
老婆,对不起了,我这辆车只能接送医生护士
志愿者的路,我帮你继续走下去
我,咋办?
太——难——了……
耐心等待着拐点的到来
起初还有点小心思,现在我的小货车已经“停”不下来了
接送医务人员上下班,看能不能找到女朋友
第一次出车,被困在乡道上一整夜
被人怀疑倒卖物资,曾想过放弃
救护车、雷神山医院建设车、警用车、送餐车……我是武汉修车志愿者
为什么我要当志愿者接送病人和医生?
我在“追踪办”,目标——“密切接触者”
守住“上海堡垒”的关口,我们无怨无悔
一个多月了,我每天睡在防疫检查一线
24小时登上100多架航班,我在飞机上对重点地区旅客进行排查
独自进武汉当心理志愿者,我竟也两次崩溃
一天接上百个求助电话
方舱医院里的“祥林嫂”
社区工作人员在我面前崩溃
我也曾两次崩溃,还想做女儿的超级英雄
为了1800份医院的早餐,我们一宿没睡
10000份米饭送到晚上8点
为火神山医院工地送餐
1800份早餐需求突如其来
元宵节的汤圆让护士掉泪
儿子说我是英雄
为武汉医护送免费午餐的“上海模子”:不忍她们吃泡面,我把鲍鱼也用上了……
老婆公司的老板让她立刻下车回上海
开始送餐,在网上看到医护人员每天吃泡面
我只是送个餐,护士却数次对我90度鞠躬
女儿发烧,我一下子慌了
现在我们最缺的是外卖盒
凌晨四点半,我第一个接到“蓝天战士”许鹏出事的电话
党委副书记在家乡当起村里的抗疫小组长
跨省运送核酸检测设备历险记
离我们这个团解散、团长“解甲归田”的日子,快了
确诊病例的小区怎么消毒?来看看卫生消杀员的十二时辰
丽姐的一天:最关心地铁消毒无死角
第15次,我终于敲开了这户人家的门
大家求生欲强,要送就送30万个口罩!
武汉“封城”前,10万元定金做口罩
30万个口罩,捐给湖北和上海最需要的人
109万只口罩,找遍世界寻货源,历经波折运回国
找遍世界终于发现货源
口罩回国历经波折
活着!不能让5岁的女儿变孤儿
做了最坏的打算,交代了身后事
把自己放心地交给医生,打倒病魔指日可待
火神山“网红患者”:公开经历,只为大家增信心
备齐口罩、酒精、手套,还是中招了
第一次就医,医生叫我回家隔离吃药
幸运住院,但妈妈和老婆都发烧了
挺过最凶险的阶段
争取从火神山医院第一批出院
我是心脏移植+新冠肺炎患者,我从金银潭医院出院了
我在武汉方舱医院14天,有了一种胜利在望的感觉
进到方舱医院觉得得救了
看着大家笑容逐渐变多
老高隔离第六天,胃口大好食欲增
一家四人确诊,方舱医院让我得以喘息
6口之家3人感染新冠肺炎,熬过这个艰难的冬天
老公发烧、妈妈咳嗽、爸爸发烧
差点被隔离点拒收的妈妈
爸妈进了方舱医院
这个艰难自救的冬天
武汉来沪老爸说:谁来要人,你就把我交出去!
今年1月,父母带着小孩在武汉待了8天
全家居家隔离
解除隔离,继续闭关
远在也门的妈妈现在不哭了,我在上海的寒假过得挺好
疫情之下,我的小公司或只能撑三个月
两次危机化险为夷
春节欧洲游,差点回不了国
公司最艰难的时刻
温州怎么样?防控不断升级
香港女孩:大家都要平平安安,阿中哥哥加油!
2月初的时候,香港的“疯狂”程度或甚于内地
现在我还没有找到对香港的“归属感”
(代后记) 和人民在一起
战疫口述实录:50位亲历者说是202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新民周刊社。
得书感谢您对《战疫口述实录:50位亲历者说》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