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全书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面阐述,突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风格和审美特征,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特质。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学》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小组批准为国家级艺术科研重点项目。该书首次出版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等十多家报刊先后发表消息或文章推荐此书。
本书先后获第五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以及第一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等多个奖项。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上编“中国传统艺术流变”在各艺术门类史的基础上,从总体上勾画出中国传统艺术的风貌。中编“中国传统艺术概论”包括,“创作论”“鉴赏论”与“门类论”,总结出中国传统艺术在这几个方面的民族特色。下编“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史、论的基础上,概括出最能够反映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美学特征。
本书材料丰富翔实,史论结合,可供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从事研究之用。也可作为普通高校和艺术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教材,还可以作为对高等院校学生进行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编者彭吉象,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教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高教影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分会副会长,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第二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奖或优秀教学成果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提要
前言
再版前言
上编 中国传统艺术流变
第一章 远古嬗变
第一节 从原始文身到朝廷服饰
第二节 彩陶:形变与意义
第三节 青铜:形变与意义
第四节 建筑源变
第五节 音乐源变
第六节 《诗经》内外
第二章 秦汉气魄
第一节 秦汉艺术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 秦汉建筑:法天象地
第三节 秦俑汉雕:虚实之韵
第四节 汉画像:一体古今
第五节 汉赋:总括宇宙
第三章 六朝风韵
第一节 六朝艺术的社会文化氛围
第二节 书法呈韵
第三节 绘画畅神
第四节 园林适心
第五节 诗文欲丽
第六节 石窟流彩
第四章 唐代气象
第一节 唐代艺术的社会文化氛围
第二节 舞乐精神
第三节 恢弘法度
第四节 禅道境界
第五节 大千世界
第五章 宋人心态
第一节 宋代艺术:文化氛围与四大基点
第二节 诗文境遇
第三节 画院风采
第四节 士人意境
第五节 词人心态
第六章 元明清趣味
第一节 元明清艺术:文化氛围与三大境遇
第二节 散曲:诗的世俗化
第三节 版画、年画:上下沉浮
第四节 小说:裂变与整合
第五节 戏曲:蕴含丰富的形式美
中编 中国传统艺术概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艺术创作论
第一节 艺术创作的动因
第二节 艺术创作的条件
第三节 艺术创作的心理
第四节 艺术创作的过程
第五节 艺术创作的因革
第二章 中国传统艺术鉴赏论
第一节 艺术鉴赏的意义
第二节 艺术鉴赏的标准
第三节 艺术鉴赏的方法
第三章 中国传统艺术门类论
第一节 中国传统书法
第二节 中国传统绘画
第三节 中国传统雕塑
第四节 中国传统建筑
第五节 中国传统音乐
第六节 中国传统舞蹈
第七节 中国传统戏曲
第八节 中国传统文学
下编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第一章 道
第一节 艺的灵魂
第二节 艺求道
第三节 艺求道
第四节 艺即道
第二章 气
第一节 气的生命化
第二节 气韵(之一)
第三节 气韵(之二)
第四节 气韵兼举
第五节 笔气墨韵
第三章 心
第一节 中得心源
第二节 情志相谐
第三节 唯美人格
第四章 舞
第一节 道的动象
第二节 灵的空间
第三节 线的艺术
第五章 悟
第一节 心境归一
第二节 直寻妙悟
第三节 亦心亦物
第六章 和
第一节 中和为美
第二节 以和为归
第三节 以中为节
中国艺术学是200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彭吉象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艺术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