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笔墨:徐悲鸿随笔

中西笔墨:徐悲鸿随笔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徐悲鸿散文集,一代艺术大师的性情。

内容简介

徐悲鸿达到了艺术的至高境界,却并不是一个圣人。他有他的博大的精神世界,也有我行我素的独特个性。他的随笔作品,流露出的正是他喜怒哀乐的性情,还有他那立体的人格魅力。

作者简介

作者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自幼随父徐达章学诗文书画,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1917年留学日本学美术,1919年赴法留学,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1927年回国,先后担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及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及个人画展。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代表作有《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漓江春雨》、《晨曲》、《泰戈尔像》、《奔马》等,有《徐悲鸿艺术文集》等研究文集行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造化为师

美与艺

美术之起源及其真谛

习艺

古今中外艺术论

研究艺术务须诚笃

美的解剖

悲鸿自述

旅欧记行

《悲鸿描集》自序

《悲鸿画集》自序

述学

废话

游英杂感

儿童如神仙

因《骆驼》而生之感想

居宁之幸遇记

南游杂感

桄榔树

桂林

真西游记

性格论

美术漫话

谈大胆

智慧

漫谈

初学画之方法

学画之步骤

艺术漫话

中西艺术之异同与比较

造化为师

危巢小记

中国艺术

评文华殿所藏书画

学术研究之谈话

艺院建设计划

弁言

美术院初建时之收藏

目次如下

近代美术院缘起

对泥人张感言

《齐白石画册》序

《艺术副刊》发刊词

中国今日急需提倡之美术

论中国画

张聿光先生画展志感

高奇峰先生行述

故宫所藏绘画之宝

中国之原性浮雕绘画

《八十七神仙卷》跋一

谈高剑父先生的画

《张大千画集》序

李唐《伯夷叔齐采薇图》序

《画范》序——新七法

朝元仙仗三卷述略

全国木刻展

漫记印度之天堂

忆达仰先生之语

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

故宫书画展巡礼

书法

名画

赵少昂画展

中国艺术的贡献及其趋向

吴作人画展

余钟志画展

孙宗慰画展

民族艺术新型之剧宣四队

梅社首次美展献辞

《艺用人体解剖学》序

李可染先生画展序

叶浅予之国画

介绍几位作家的作品

《黄养辉画集》序

《关山月画集》序

中国艺术的没落与复兴

新国画建立之步骤

《八十七神仙卷》跋二

《积玉桥字》跋

我对于敦煌艺术之看法

复兴中国艺术运动

剪纸艺术家陈志农先生

《舒新城美术照相习作集》序

任伯年评传

他山之石

普鲁东

安格尔的素描

左恩铜镌

左恩传略

巴尔堆农

文艺复兴远祖乔托传

米开朗琪罗作品之回忆

《摩西》

《十字架卸下之基督》

《大卫》

序苏联版画展览会

法国大壁画家薄特理传

法国艺术近况

印度美术中之大奇

泰戈尔翁之绘画

达仰先生传

古今版画家中一巨星

中西笔墨:徐悲鸿随笔是201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徐悲鸿。

得书感谢您对《中西笔墨:徐悲鸿随笔》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上园随笔(第四辑) 电子书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散文诗;第二部分,散文。文字主要描写自然风光、游历见闻、切身感受,以及记录值得纪念的重要事件等。不仅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之情,更有朋友间的友情、家人间的亲情,还有对中华璀璨文化的真挚的崇敬之情
上园随笔(第二辑) 电子书
承向军所著的《上园随笔(第2辑)》为作者诗歌与书法作品集,共有39首五言绝句,以描写风景和抒发感情为主。其中,对仗的句子以对联的形式用楷书、小篆、钟鼎文、甲骨文4种字体书写,共90幅书法作品。本书可供诗歌、书法爱好者阅读。
上园随笔(第三辑) 电子书
承向军著的这本《上园随笔(第3辑)》共收录诗词36首、书法作品90幅,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有6首散文诗,主要描述作者在生活中的一些感受;第二部分,有9首词,记录了作者与亲友、同学游览国内外风景时的见闻和感想;第三部分,有8首五言绝句和48幅书法作品,诗描写自然风景和植物,每首诗的标题用正楷、隶书、行书和草书各书写一幅字,诗的全文用行书和草书各书写一幅字;第四部分,有7首五言绝句和42幅书法作
《红豆》散文随笔双年选 电子书
本书为2016-2017年度发表在《红豆》杂志上的经典散文汇编而成,每篇散文均为当代中有影响力的实力青年作家的文学作品,如潘小平《皖地风》抒写安徽地域人文风情,赵丰《慢生活》抒写慢生活的艺术,马村长《斋社》写当前农村工作生活点滴等等,在每一段平凡的故事的背后都寓存着哲学道理,深藏着人间深情,触动着作者心灵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