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与民族情怀:吴冠中的艺术理想及境遇抉择

知识分子与民族情怀:吴冠中的艺术理想及境遇抉择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在中西绘画融合的背景下,围绕“理想”与“责任”,对吴冠中的艺术探索历程及思想内涵进行了剖析。

内容简介

20世纪的中西绘画融合探索,不仅负载着它无法推卸的文化使命,同时也烙刻着时代与民族的苦难。本书在中西绘画融合的大背景下,围绕“理想”与“责任”,对吴冠中的艺术探索历程及思想内涵进行了剖析。无论处于怎样的人生境遇,吴冠中始终坚守着艺术必须在“母土”里生长、努力建造中西文化艺术沟通之“桥”和拂去审美“灰尘”的艺术理想。在他身上强烈地体现出一位现代知识分子型画家,带着自己那份特殊的苦难经验,深切地关怀民族进步、文化发展,以及普及艺术公共教育的忧患意识与责任。

作者简介

作者王洪伟,1973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民国美术史学、晚明山水画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吴冠中艺术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

总序 人民艺术家——“形式美”生命的诗人吴冠中

序 知识分子艺术家的理想与社会责任

引言 关于当前吴冠中艺术研究的几点反思

第1章 中西绘画融合思想产生的时代契机及对吴冠中的影响

1.1 “美术革命”促生了中西绘画融合设想

1.2 民国艺术界首倡中西绘画“结婚论”

1.3 国立杭州艺专对吴冠中的影响

第2章 体认民族怀思故园的留学之旅

2.1 青木关时期的五封《致吴大羽信》

2.2 一份留学答卷带来的双向印证

2.3 不可忽视的“他者”之见

2.4 留学经历激发出吴冠中的民族情怀

第3章 吴冠中在特殊境遇中对艺术理想的坚守与申述

3.1 回国三十年来的“苦难的机遇”

3.2 吴冠中评介几位西方画家的双重意图

3.3 吴冠中对中西绘画融合的推进

3.4 吴冠中所追求的形式美等艺术理想

第4章 吴冠中拓展民族传统绘画的创变理想

4.1 变革传统是为了建造中西绘画融合与理解之“桥”

4.2 吴冠中开拓了绘画语言变革的新方向

4.3 吴冠中广参约取的风格比较与借鉴

第5章 吴冠中的审美教育理想

5.1 大众美育与民族文化发展之内在关联

5.2 从《美盲要比文盲多》等文章看吴冠中的美育观

5.3 吴冠中基于美育理想对艺术与科学关系的探讨

结语 又一位从手艺进入心灵的“苦难过客”

“附论”说明

附论一 关于苏立文“冲击—反应”模式下的中国现代艺术变革观

附论二 “拜时政所赐”的中国艺术家——苏立文为何看重中国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丛书后记

作者简介

知识分子与民族情怀:吴冠中的艺术理想及境遇抉择是2016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洪伟。

得书感谢您对《知识分子与民族情怀:吴冠中的艺术理想及境遇抉择》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世界名画好在哪 艺术中的平衡 电子书
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惑——世界名画到底好在哪?在那些各不相同、复杂交织的图案里,到底隐藏着哪些关于“美”的秘密呢?其实,欣赏世界名画也是有方法的。例如,艺术家们常常从线条、色彩、空间、平衡这四个角度来构思他们的艺术作品。那么,我们也可以从这些角度来欣赏作品,还原艺术家的匠心与巧思,从而更直观、深刻地领悟世界名画的超凡魅力。本书聚焦重要的艺术欣赏角度之一——平衡,以世界名画为案例,用生动的视觉语言为读者
现代艺术的思潮与运动 电子书
本书以19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150余年间,现代设计和现代艺术的发展脉络为主线,一方面着重介绍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设计风格、流派及其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介绍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性作品。
跨界交响:美学在艺术中历险 电子书
本书是彭锋教授的学术随笔,作者将自己从艺术理论到艺术批评、从艺术批评到艺术创作的跨界体验、思考与感悟诉诸文字,将对艺术的真挚情怀洒诸笔端,既使读者对于现代艺术尤其是绘画和装置艺术以及策展、音乐剧等等创作有更深地理解,也使得对于艺术内核的深层思考以及艺术本质的深层探究更进一步。
世界音乐与文化认同:民族音乐学的视角 电子书
本书收录的文章选自《民族音乐学》(美国民族音乐学学会官方期刊),全部围绕“音乐与认同”这一主题,对民族音乐学中与认同和身份有关的术语、路径、对象、理论工具箱、价值取向等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全书共包括《民族音乐学中音乐与认同的反思》《呼吁与回应》《斯拉夫民间音乐:演唱类型与自我身份认同》《古吉拉特邦的卡兰:种姓身份、音乐和文化变迁》《西赫托拉节日庆典上的身份认同和旋律运用》等14篇文章。
艺术的真谛 电子书
《艺术的真谛》是一部理论性的艺术史概论,侧重阐述古今中外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艺术特点、价值与鉴赏方法。此书行文流畅,观点明确,言简意赅,可读性远超同类书籍。基于跨文化审美视野,本书作者对非洲原始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典艺术的分析评判,在专家和读者中享有广泛影响和较高声誉。对于从事或喜好艺术创作、艺术理论与艺术审美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有助于登堂入室的普及读物,故此在国外发行甚广,在国内口碑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