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国内研究“专利劫持行为”的第一部专著,为读者勾勒了“专利劫持行为的法律规制”图景。
内容简介
本书入选今年第六批博士后文库。“专利劫持行为”是近十年来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作者遵循“创新”之理念,恒守利益衡平之基本原则,围绕“专利劫持行为”之研究中心,以美国实践为研究样本,把维护产业利益和国家利益作为研究主线,深入思考专利法律制度的优化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目标实现的依存关系,为“严格保护专利权和防止滥用专利权”的辩证思考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进路。
作者简介
作者李晓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知识产权法学科负责人,研究专长为知识产权法、侵权法、网络法。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第六批《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编委会及编辑部成员名单
序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专利劫持行为的勃兴
一 研究问题的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回顾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简要述评
四 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五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专利劫持行为的法律界说
第一节 专利劫持行为概念的界定与解读
一 劫持行为的语义考察
二 不同语境中的“劫持行为”
(一)社会学视野中的“劫持行为”——社会行为失范的一种表现
(二)经济学视野中的“劫持行为”——契约人逐利的表现
(三)法学视野中的“劫持行为”
三 本书中的劫持行为——力图廓清的专利劫持行为
四 专利劫持行为的主要特征
五 专利劫持行为的法律定性
(一)违约说
(二)权利滥用说
(三)非法垄断行为说
第二节 专利劫持行为的产生原因
一 法律制度设计的诱因
(一)专利权授予制度的症结
(二)专利权的特别垄断性
(三)诉讼制度的滥用
(四)侵权救济制度的“帮助”
二 经济发展的副产品
三 技术变革的衍生物
第三节 专利劫持行为的效应
一 专利劫持行为带来的负效应
(一)破坏专利制度功能
(二)阻碍后续创新投入
(三)滋生高昂的社会成本
(四)遏制专利技术标准化发展
(五)妨碍市场有序竞争
(六)损害公共利益
二 专利劫持行为带来的正效应
(一)增强技术的流动性
(二)解决部分独立发明者和小型企业等遭遇的“专利之困”
(三)唤醒了大量的沉睡专利
(四)有效打击反专利劫持行为人
第四节 专利劫持行为与其他概念的辨析
一 与“专利怪客”等表达之区别
二 与专利经营实体等表达之区别
三 与专利主张实体等表达之区别
四 与专利恶意诉讼之区别
第五节 专利劫持行为运行的实证分析
一 专利劫持行为运行的基本轨迹
二 专利劫持行为运行的样态实例
(一)美国蓝博士公司不当披露专利信息案
(二)德国IPCom公司获取技术专利无效案
(三)美国交互数字公司违反FRAND原则许可案
本章小结:定义迷思与真相
第三章 专利劫持行为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伦理学中的公平、正义原则
一 公平、正义是法律制度的伦理基础
二 专利劫持行为打破了专利制度的公平、正义生态
三 法律规制专利劫持行为能够恢复专利制度的公平、正义价值
第二节 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
一 交易成本理论的外观与内核
二 专利劫持行为增加交易成本
三 法律规制专利劫持行为与交易成本的降低
第三节 管理学中的管理效益原则
一 管理效益原则的释义
二 专利劫持行为违背了管理效益原则
三 法律规制专利劫持行为与管理效益的提升
第四节 法学视角的解读——以法哲学、民法学、专利法学、反垄断法学为基点
一 法哲学中的权利限制原则
(一)权利限制原则的内涵解读
(二)专利劫持行为对权利限制原则的否定
(三)法律规制专利劫持行为是权利限制原则的适用
二 民法学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要义
(二)专利劫持行为对诚实信用原则的背离
(三)法律规制专利劫持行为与诚实信用原则的张扬
三 专利法学中的利益平衡原则
(一)利益平衡理论的内涵
(二)专利劫持行为不符合专利法之利益平衡机制的设计和目标
(三)法律规制专利劫持行为是专利法利益平衡原则的要求
四 反垄断法学中的竞争原则
(一)竞争的面相及命理
(二)专利劫持行为损害竞争所导致的社会不利后果
(三)控制垄断性的专利劫持行为是标准化条件下反垄断法保护竞争的重要任务
本章小结:正当性之追问与辨识
第四章 专利劫持行为法律规制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以民法、专利法和反垄断法为主体的规制路径
一 民法规制
(一)民法规制专利劫持行为的法律依据
(二)民法规制专利劫持行为的法律后果
二 专利法规制
(一)专利无效宣告制度
(二)强制许可制度
(三)禁令制度
(四)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制度
三 反垄断法规制
(一)专利劫持行为的垄断违法性认定
(二)专利劫持行为的反垄断法法律责任
第二节 民事诉讼程序的规制路径
一 对专利劫持行为人提起诉讼的审查许可机制
二 专利劫持行为人承担诉讼费用机制
三 专利劫持行为人承担罚款机制
第三节 立体化体系的法律规制路径:最优选择
一 单一法律规制专利劫持行为的局限性
(一)民法规制专利劫持行为的不足
(二)专利法规制专利劫持行为的不及
(三)反垄断法规制专利劫持行为的不能
(四)民事诉讼程序规制专利劫持行为的不敷
二 立体化体系法律规制专利劫持行为的优越性
(一)立体化体系法律规制与专利劫持行为的现实碰撞
(二)立体化体系法律规制专利劫持行为可以有效避免反专利劫持行为
(三)立体化体系法律规制专利劫持行为与专利制度价值取向的耦合
本章小结:规制路径的可能划定与应然选择
第五章 专利劫持行为法律规制的比较法考察及启示
第一节 立法规制
一 “世纪专利法改革”成果:《美国发明法》
(一)实体规则:发明人先申请制取代先发明制
(二)程序规则:创建重审程序和针对商业方法发明专利的过渡性的授权后重审程序
(三)专利诉讼的司法改革
二 首个遏制专利劫持行为的州立法:《恶意主张专利侵权》
三 2013—2017年提交至美国国会的主要法案
(一)最后折戟的《创新法案》(2013)
(二)二度提交又遭停止的《SHIELD法案》
(三)未能走远的《创新法案》(2015)
(四)中途夭折的《保护美国人才与企业家法案》
第二节 司法规制
一 谨慎核发永久禁令:以eBay案为拐点
二 胜诉方律师费不移转的例外:奥克滕健康有限责任公司案的确认
三 侵权赔偿计算规则更加精细和多元:Uniloc美国公司案中对“重要规则法”适用的限制
四 FRAND原则的明晰:微软公司诉摩托罗拉公司案的尝试
五 继续廓清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标准:Alice金融公司案的努力
第三节 行政规制
一 白宫政府的专利新政
(一)涉及立法的七项建议
(二)与执法有关的五项措施
二 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推动
(一)出台《促进创新:竞争与专利的法律和政策的恰当平衡》报告
(二)与司法部联合发布《反托拉斯执法与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和竞争》
(三)展开对专利劫持行为人的大范围调查
(四)加强准司法
三 国际贸易委员会的发力:“337条款”中的公共利益测量
四 专利商标局的积极跟进:发布《基于联邦最高法院Alice金融公司案判决的初步审查指南》
五 司法部的推进:标准必要专利及FRAND原则的最新法律意见
第四节 专利劫持行为法律规制的创新与创新的专利劫持行为法律规制:美国实践的简要评介及启示
一 美国实践的特点
(一)致力于美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构建了法律规制专利劫持行为的立体架构
(三)采用了多维度的规制路径
(四)遭遇了专利劫持行为法律规制的复杂性和分歧性
二 美国实践的启示
(一)适时调整专利政策应对专利劫持行为
(二)规制宗旨:执持促进创新之理念
(三)规制原则:恒守利益平衡之精神
(四)规制模式:创设以专利法为中心的立体模式
(五)规制机构:立法、司法、行政部门联动参与
(六)规制手段:规定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制裁措施
本章小结:美国样本的检视与镜鉴
第六章 专利劫持行为法律规制的中国化
第一节 我国专利劫持行为法律规制的背景
一 专利劫持行为的来袭与“走出去”企业的困境
二 专利劫持行为在我国衍生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一)国家鼓励专利权运营采用新的商业模式
(二)丰富的专利资源与大量存在的“问题专利”带来的隐患
(三)专利侵权救济制度的“助推”
(四)我国专利交易市场尚不发达
(五)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专利劫持行为的认识不一
(六)外国专利劫持行为者在我国已经开始开辟新战场
三 专利劫持行为与创新驱动战略扞格不入
第二节 我国专利劫持行为法律规制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 主要现行法律
(一)《民法通则》
(二)《合同法》
(三)《专利法》
(四)《反垄断法》
(五)《对外贸易法》
(六)《民事诉讼法》
二 既有司法实践
(一)限制停止侵权请求权的典型司法案例
(二)技术分摊规则在专利侵权赔偿数额计算中的尝试
(三)实施标准必要专利的法律救济:从绝对限制到合理限制
(四)标准必要专利使用费的司法测量:华为公司诉美国交互数字集团公司标准必要专利使用费纠纷案
(五)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和相关意见
三 已有的行政管理和执法经验
(一)国务院公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二)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专利申请质量的若干意见》
(三)国家知识产权局进一步明确商业方法相关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方式
(四)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国家标准涉及专利的管理规定(暂行)》
(五)国家工商总局出台《关于禁止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
(六)我国首个滥用知识产权垄断执法案:高通垄断案
四 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与美国的比较
(二)存在的主要不足
第三节 我国专利劫持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建议
一 观念维度
(一)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规制专利劫持行为之立场
(二)秉持增进创新的理念
(三)遵循利益平衡原则
(四)维护产业利益和国家利益
二 模式选择
三 具体对策
(一)立法精进
(二)司法改进
(三)行政增进
本章小结:“中国问题”的共识与期冀
第七章 结语:专利劫持行为的衰微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专利劫持行为法律规制论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晓秋。
得书感谢您对《专利劫持行为法律规制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