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接受西方文化的挑战,会通中西哲学,重新诠释儒家思想。
内容简介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主流,康德则在西方哲学中建立了首个自律伦理学系统,两者都有深刻而完整的内涵,深远地影响了东西方社会,至今依然如此。
康德提出“自律”的道德原则,建立了自律伦理学,康德对西方伦理学思考所造成的这种根本转向被称为“伦理学中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从人所共有的道德意识出发说明道德的本质,儒家则主圣人之道本乎人心,仁义道德不离人伦日用。东西方圣哲的思想就在人根本的道德意识之基础上,如电光石火般交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这本书以自律道德为主要论述的切入点,试图阐明康德的“自律”概念,探讨儒家的自律伦理学,并比较康德的“幸福”概念与儒家的“义利之辨”。
作者简介
作者李明辉,教授,1953年生于台北市。1986年获得德国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合聘教授、广州中山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曾担任德国莱比锡大学客座教授、德国波恩大学访问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访问学者、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香港中文大学访问教授等。主要著作有《儒家与康德》《儒学与现代意识》《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当代儒学之自我转化》《康德伦理学发展中的道德情感问题》(德文)《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德文)《四端与七情》《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等,译作有《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通灵者之梦》《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未来形上学之序论》《道德底形上学》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增订版序言
原序
本书引用康德著作缩写表
导论
儒家与自律道德
一、 前言
二、 康德的“自律”概念
三、 康德的自律伦理学
四、 “自律”概念之开展
五、 在什么意义下儒家伦理学是自律的?
孟子与康德的自律伦理学
一、 前言
二、 道德之绝对性
三、 存心伦理学
四、 形式主义伦理学
五、 道德之普遍性
六、 人格之尊严
七、 道德之自律
八、 意志之自由
九、 孟子与康德的伦理学之基本差异
十、 结语
再论孟子的自律伦理学
一、 前言
二、 康德“现象”与“物自身”的哲学架构是否适于诠释孟子的思想?
三、 孟子是否有“自律”的思想?
四、 孟子的“心”是否本于天而为他律?
五、 朱子是否比陆象山、王阳明更理解孟子?
六、 在什么意义下孟子的思想是“唯心论”?
孟子的四端之心与康德的道德情感
一、 前言
二、 康德早期伦理学中的道德情感
三、 康德后期伦理学中的道德情感
四、 意志与意念之区分
五、 道德情感与道德主体
六、 实践情感之理性化
七、 后期康德的“道德情感”理论之难题
八、 朱子对“四端”的诠释
九、 朱子心性论的基本架构
十、 朱子论心、性关系
十一、 结论
从康德的“幸福”概念论儒家的义利之辨
一、 孟子的“义利之辨”与功利主义
二、 义利之辨不等于公利与私利之分
三、 康德论“道德之善”与幸福
四、 康德视“幸福”原则为实质原则
五、 康德的“幸福”概念
六、 康德视道德情感为经验原则
七、 人有义务促进自己与他人的幸福
八、 孟子“义利之辨”的哲学涵义
九、 义利之辨先于公利与私利之分
从康德的实践哲学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一、 阳明“知行合一”说的思想史背景
二、 阳明“知行合一”说的形式意涵
三、 康德论道德学中的“理论”与“实践”
四、 借康德的理论诠释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五、 “心即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三说的逻辑关联
从康德的“道德宗教”论儒家的宗教性
一、 重新省思“儒学是否为宗教?”之问题
二、 康德论“道德宗教”
三、 从先秦儒学的转折看儒家的宗教性
四、 从康德的宗教观所引发之批评看儒家的宗教性
余论
参考书目
儒家与康德(增订版)是2021年由理想国出版,作者李明辉。
得书感谢您对《儒家与康德(增订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