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新闻学专业十年的发展和成就,教材记录了教师的思考与探索。
内容简介
有人说过,学者的工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好比造楼,一类好比铺路。构建一个宏伟的体系,千门万户,可以藏之名山,这固然是大师的标志;铺一条康庄大道,让后进者振辔驰骋,也是功德无量的伟业。前者受人敬仰,而多做后一种工作,会被人感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二外”)的新闻学专业,从2003年创办到今天刚刚走过了十年的路程。从初创时期的艰难求索到今天的桃李芬芳,其中的甘苦自不必言,值得庆幸的是,在这短暂的十年时间里面,我们打下了基础,为后来者铺就了一条可以继续前行的道路。十年磨一剑,但十年对于二外的新闻专业,还只是一个起步,因此,这套实践教学系列教材,更多的还是记录了新闻学专业的教师们面对未来的思考与批判,探索与努力。时逢二外50周年校庆,这也许算不上是最好的献礼,但至少,应该是一份令人欣慰的答卷。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彩插
“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系列”编辑委员会
总序
序敬畏真相 克制叙述
第一部分案例回访
“艾滋针”日记 绝望到重生的一个月零七天
案例原文 “艾滋针”日记 绝望到重生的一个月零七天
案例回访 一波三折的见报过程
学生记者手记 他们和我们
任建宇 失去自由的457天
案例原文 任建宇 失去自由的457天
案例回访 等待任建宇的三十五天
学生记者手记 按深度报道来操作
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八周年国民党抗战老兵纪念专版——《我的荣归》
案例原文 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八周年国民党抗战老兵纪念专版——《我的荣归》
案例回访 一个编辑十个帮
学生记者手记 用心策划,用笔还原
9月15日 一个西安车主的厄运
案例原文 9月15日 一个西安车主的厄运
案例回访 以小人物记录大事件
学生记者手记 要时刻记得自己要采访的是什么
春华秋实——人艺六十周年纪念
案例原文 春华秋实——第一场这楼是我看着起的
案例回访 一个团队,60天,24个版面
学生记者手记 身为记者
一头大蒜的身价飙涨之路
案例原文 一头大蒜的身价飙涨之路
案例回访 蒜乡故事——简单里的复杂
学生记者手记 采访扎实 笔下才能流露出真实
蓟县大火网传“百人名单”调查
案例原文 蓟县大火网传“百人名单”调查
案例回访 “走”出来的新闻
学生记者手记 培养质疑的能力
吞噬杨丽君的城市陷阱
案例原文 吞噬杨丽君的城市陷阱
案例回访 深度报道做起来并不难
学生记者手记 “平等对话”范儿
暗访“成人奶妈”地下交易
案例原文 暗访“成人奶妈”地下交易
案例回访 线上暗访 线下落实
学生记者手记 专业是个技术活儿
斑马行动
案例原文 斑马行动迎来首批斑马人
案例回访 马行动——巧妙策划提高公民参与度
学生记者手记 一点准备,多一份把握
银行交易员的崩溃一天
案例原文 银行交易员的崩溃一天
案例回访 财经记者的奔波一天
学生记者手记 用心做新闻
落马市长季建业的“学术之路”
案例原文 落马市长季建业的“学术之路”
案例回访 季建业事件的自选动作
学生记者手记 采访者的价值追求
第二部分理论研究
面对新媒体挤压 传统媒体如何突围
一、传统媒体要直面挑战
二、传统媒体应寻求突围
三、传统媒体必须自我调整
中国式社区报的发展与实践
一、美国社区报发展现状
二、中国社区报的三个发展阶段
三、《北青社区报》的实践
四、第三阶段中国式社区报的特点
五、中国式社区报的发展空间
突破“价值洼地”——《青评论》创办记
调查报道如何才能尽职调查——由南周唐慧报道引发的新闻操作思考
一、对运用材料的探讨:做案件类调查首先应全面了解案情
二、对调查职责的探讨:摸清背景是做好案件调查报道的关键
三、对报道逻辑的探讨:调查报道切忌牵强附会,似是而非
小结
资讯开源了,我们怎么办?——关于传统媒体转型的一些思考
一、网络带来的改变:信息不再值钱
二、顺应新的阅读习惯是转型的必须
三、大而全的综合性媒体不再适合电子时代
四、让别人选择自己的理由是“不可替代性”
五、平台凝聚黏性用户,赚钱可以靠平台衍生品
六、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附:一些建议
一、报纸评论写作创新的可能性
二、体育评论是创新的突破口
三、用杂文丰富体育评论
四、杂文化的创新实践
五、体育评论杂文化创新效果
六、杂文化创新适用范围和前景
美国康州枪击案中外媒体报道比较
一、国外媒体:报道不幸或突发事件中的“责任”
二、国内媒体:“强迫性阅读”的趋势日益凸显
“政治秀”,应该帮他们狠狠地做——也对官场题材做些思考
都市报读者来信的现状分析——以《北京青年报》每日评论版为例
都市报读者来信版研究的现状
对《北京青年报》每日评论版中读者来信的数据分析
《北京青年报》每日评论版读者来信的特征
《北京青年报》每日评论版读者来信的问题
网络时代受众阅读纸媒的使用与满足动机再思考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
二、使用与满足在阅读网络新闻中的表现
如何解读好青年人的“中国梦”:基于《北京青年报》2013年上半年报道的质性分析
研究方法及样本
北青报“中国梦”的核心要素
北青报报道手法及策略分析
北青报如何针对目标群体传播“中国梦”理念?
结语:担负起传播“中国梦”的职责
“微时代”语境下《北京青年报》每日评论版发展路径研究
一、《北京青年报》每日评论版发展概述——从《今日社评》到《每日评论》
二、“微时代”的特点
三、“微时代”对报纸新闻评论的影响
四、探析“微时代”语境下每日评论版的发展路径
编后记
北京青年报经典案例研究是2014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星儒编。
得书感谢您对《北京青年报经典案例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