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

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闽北茶叶对中西文明交流和地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内容简介

17世纪以来,最早由我国福建省武夷山流入西方世界的茶叶,成为导致近代中西冲突与社会变革的关键性物质之一。在近代闽北山区以茶叶产销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包含着两股文明之流的逆向流动:

一方面是中国茶叶向西方世界的传播,尤其是武夷红茶在英国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在原产地崇安县,英国人对正山小种的热捧,调整和重塑了闽北山区的空间结构及当地人的文化图式;另一方面,来自西方的“民族~国家”体制,作为一种“文明”产物对帝制中国造成了巨大冲击。

民国时期,国家政权建设逐步在闽北乡村社会中展开。当地的各种势力在对茶利、茶捐、茶权的反复商榷和调适中,都充分运用“民族一国家”的话语,在体制内寻求解决问题的渠道,因此这也是一个现代国家体制在地方社会逐步建构的过程。

本书通过对明朝以降闽北山区茶叶贸易网络的追踪,展现了区域社会在受到本地的历史叙事、海外市场对武夷茶“意义”的重塑、社区中的仪式传统、王朝国家行政力量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动态发展过程。

作者简介

作者肖坤冰,四川资阳人,毕业于厦门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西南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区域社会史、物质文化研究、旅游人类学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田野归去来(丛书总序)

内容提要

图表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节 相关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武夷茶的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分析架构

第一章 闽北山区的地理生态与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地理生态与环境

第二节 闽北的水系网络

第三节 想象与现实:神话与地方志中的武夷山

第二章 正与外:闽北山区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 正岩/外山:武夷岩茶的空间结构

第二节 正山/外山:正山小种红茶的空间结构

第三节 “香”的世界与武夷山人的文化图式

第四节 小结:何之谓“正”

第三章 一种新的意义的获得:域外的武夷茶

第一节 武夷茶在俄罗斯:一种新的本真性的获得过程

第二节 武夷茶在英国:从正山小种到Lapsang Souchong

第三节 事件与结构:顶级“正山”之“金骏眉”

第四节 小结:茶叶的传记与文化范畴的再生产

第四章 岩茶产制中的“技”与“术”

第一节 书写历史与口述历史:武夷岩茶(乌龙茶)制作技术之发明

第二节 采茶前的仪式:喊山

第三节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序(初制)

第四节 社区中的仪式与传统

第五节 小结:对传统手工“技术”的反思

第五章 茶产之争与地方社会变迁

第一节 追根溯源:武夷山中的茶僧、茶商与茶工

第二节 “茶禁碑”:晚清闽北乡村社会中的“经纪”治理

第三节 寺产与公产之争

第四节 小结:国家政权在乡村社会的建构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附录一 图片

附录二 古茶园分布一览表

附录三 传统制茶用具及其制作原料、用途(武夷岩茶)

附录四 武夷岩茶评审标准

附录五 武夷岩茶年中行事

附录六 茶歌

附录七 民间传说整理

附录八 田野访谈

参考文献

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是201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肖坤冰。

得书感谢您对《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 电子书
本书回应国内国际学界对历史决定论的种种质疑和批评,彰显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宗教与历史(第八辑) 电子书
上海大学历史系和上海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办期刊,本册是第八辑。
宗教与历史(第九辑) 电子书
上海大学历史系和上海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办期刊,本册是第九辑。
宗教与历史(第十辑) 电子书
上海大学历史系和上海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办期刊,本册是第十辑。
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向度 电子书
政治哲学能不能成为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路径?理论和实践已经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例如,近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政治立场”或“政治趣味”的范围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挑战,无疑需要我们从政治哲学的视域重新解读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有理由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分析以及共产主义的理论关怀看做正义论。从根本上看,什么是正确的生活?何为人类完美?何为最好的政治秩序?诸如此类的问题内在地包含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