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美学

书写美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详解汉字书法的命运与中华文化的兴衰。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中国书法、中国绘画艺术所独具的书写性表达方式,从书法、中国画创作与鉴赏的角度出发,对各种流派的书法、中国画的书写性审美特征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深入阐释。同时对书法中的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的美学特征,以及中国画中的人物、花鸟、山水等绘画样式做了具体的审美探讨与阐释,并进一步探讨了书法、中国画创作与鉴赏中独特的审美路径和审美境界。

作者简介

作者邱正伦,男,汉族,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人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国际美学学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书法精英班学术部部长、西南大学中国当代城市美学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艺术美学学会会长、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汉字书法的命运与中华文化的兴衰

第一章 书写美学概论

第一节 书写美学

第二节 书写美学研究什么

第三节 书写美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书写美学的发生

第一节 在巫术直观中发生

第二节 在文字的创造中发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书写活动中的美学生成

第一节 巫术直观与书写过程的融合与分离

第二节 书写与诗文之美

第三节 书写的动态化进程与独特之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书写技法语言美学

第一节 中锋与侧锋

第二节 藏锋与露锋

第三节 起笔与收笔

第四节 枯湿浓淡与提按疾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书写材料与工具美学

第一节 材料美学

第二节 工具美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书体和画体中的书写之美

第一节 文字与书体

第二节 书同文,与语音中心主义、逻辑中心主义分野

第三节 中国画的书写美学

第四节 书写美学

第七章 书写美学的当代镜像

第一节 书写与当代书法

第二节 书写与当代中国画

第三节 书写的东方美学

本章小结

附文

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山水的当代笔墨审美形象转换

当代书法艺术的诗性召唤——解读沈鹏当代书法理论兼及反驳一种观点

于志学:冰雪中的书写

以书写的名义!——邱正伦对话徐仲偶

范扬:我来说说“以画入书”

禅境,穿越书写的极限!

笔墨音乐的自由向度——肖舜之的水墨绘画

当代山水画创作的本原性回归与超越——评于树斌的《江山》水墨系列

肖素红现代水墨艺术的东方语境

穿越岩彩的云层——金醒石《岩彩系列》

经历印象构成主义的樱花美学——吕娟的樱花美学

在现实主义情怀中的坚守与超越——评杨涪林《日记》系列

《云山闲游》,重新走向水墨禅境

重现的东方美学——解读刘春潮的《中国莲》系列

墨、线与神秘的东方文化——西班牙国家博物馆

重现的黄河

《大草图计划》,东方书写的当代指向——评朱雷刚的7个计划

《书写美学》的东方艺术观

后记 走向书写的东方美学时代

书写美学是2023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作者邱正伦。

得书感谢您对《书写美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法律文书写作 电子书
本教材选取了公安、检察、法院、律师、仲裁、公证最常用的法律文书进行详细介绍,并根据各诉讼法的最新修改以及相关实务部门公布的最新样式,介绍各种文书的具体写作要求、写作时应注意的事项、样式及典型实例。本教材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系统化、理论化的同时兼顾教材的实用性,及时反映国家司法改革的最新成果。
美学纲要·美学精要 电子书
《美学纲要》是1913年克罗齐受美国赖斯学院院长之邀,为该校落成典礼撰写的讲演稿,是对《美学的理论》中探讨的美学问题的扩展和深化,它充分论述抒情直觉及艺术创造的理论、批评及文学艺术史的方法论。《美学精要》是克罗齐于1928年为《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四版撰写的“美学”条目,是对克罗齐美学思想的简明、全面的概述,内容涉及艺术作为独立的精神形式,美学作为哲学学科,艺术与语言、艺术与修辞学、艺术与哲学、诗人
珠宝设计美学 电子书
本书共8章。第1章从介绍了珠宝的相关概念,列举了16个代表性的珠宝品牌,讲解了珠宝设计在不同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第2章讲解了有关珠宝设计定制和商业研发的流程及其创作的思路与方法;第3章讲解了珠宝设计所涉及的造型理论;第4章介绍了色彩在珠宝设计中的运用,并着重介绍了珠宝设计手绘的着色法;第5章分析了珠宝装饰艺术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及影响,并且引出珠宝设计与图形和字体设计之间的关系;第6章介绍了创新珠
新闻美学初探 电子书
本书从新闻美学的定义概念入手,探讨新闻美学的发展现状,阐述新闻美学、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讨论了新闻美学的特征和新闻美学的原理,并依次对报纸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和广播新闻的美学特征进行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