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论

工具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全书分六篇,涵盖命题、范畴、三段论、推理类型、谓词理论和谬误逻辑。

内容简介

全书包含六篇内容:“解释篇”讨论了命题的构成、性质、分类和真假关系;“范畴篇”讨论了命题经常会用到的十个基本范畴;“前分析篇”阐述了如何正确地通过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结论,即三段论演绎法;“后分析篇”讨论了定义、证明、演绎和归纳等问题,厘清了四种推理类型;“论题篇”研究了著名的四谓词理论,讨论了合理论证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如何在论辩中战胜对手;“辩谬篇”是关于谬误的逻辑理论,揭示和分析了各种谬误和诡辩的种类,并提出了反驳谬误的具体方法。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引言

波菲利的《导论》

范畴篇

解释篇

前分析篇

第一卷

第一节 命题、词项、三段论及其要素

第二节 命题的转换

第三节 模态命题的转换

第四节 三段论及第一种格

第五节 第二种格中的三段论

第六节 第三种格中的三段论

第七节 第一种格以及其余格中不完整三段论的完成

第八节 源于两种必然命题的三段论

第九节 第一种格中的必然命题

第十节 第二种格中的必然命题

第十一节 第三种格中的必然命题

第十二节 必然命题的理论对比

第十三节 可能事物及随之产生的命题

第十四节 在第一种格中,有两个可能命题的三段论

第十五节 在第一种格中,一个为简单命题,另一个为可能命题的三段论

第十六节 在第一种格中,一个为必然前提,另一个为可能前提的三段论

第十七节 在第二种格中,有两个可能前提的三段论

第十八节 在第二种格中,一个为实然命题,另一个为或然命题的三段论

第十九节 在第二种格中,一个为必然前提,另一个为可能前提的三段论

第二十节 在第三种格中,有两个可能命题的三段论

第二十一节 在第三种格中,一个为或然命题,另一个为实然命题的三段论

第二十二节 在第三种格中,一个为必然前提,另一个为可能前提的三段论

第二十三节 所有的三段论都是在第一种格中完成的

第二十四节 三段论之前提和结论的质、量

第二十五节 所有三段论都仅由三个词项、两个前提构成

第二十六节 特定问题的对比以及它们通过什么格被证明

第二十七节 三段论的创造和构建

第二十八节 同一主项的特殊规则

第二十九节 将同样的方法运用于直接三段论之外

第三十节 上述证明方式适用于所有问题

第三十一节 划分及其对于证明的不完整性

第三十二节 还原三段论

第三十三节 产生于命题数量的误差

第三十四节 误差产生于词项不准确的阐述

第三十五节 中项并非始终被假定为特称确定的事物

第三十六节 根据名词性称谓而进行的词项排序以及由例证而来的命题

第三十七节 与谓项形式有关的规则

第三十八节 谓项的重复和增加

第三十九节 三段论中词项的简化

第四十节 根据结论本质增加的确定项

第四十一节 全称命题确定形式的区分

第四十二节 并非同一三段论中的所有结论都产生于同一种格

第四十三节 被简化的与定义相关的论点

第四十四节 由归谬法而来的假设三段论的还原

第四十五节 由一种格到另一种格的三段论的还原

第四十六节 确定事物、不确定事物以及缺性事物的质和意义

第二卷

第一节 概述:特称三段论的结论

第二节 在第一种格中,由假前提推出真结论

第三节 在第二种格中,由假前提推出真结论

第四节 在第三种格中,由假前提推出真结论

第五节 第一种格中的循环论证

第六节 第二种格中的循环论证

第七节 第三种格中的循环论证

第八节 第一种格中三段论的转换

第九节 第二种格中三段论的转换

第十节 第三种格中三段论的转换

第十一节 在第一种格中的归谬法

第十二节 在第二种格中的归谬法

第十三节 在第三种格中的归谬法

第十四节 归谬法证明与直接证明之间的差别

第十五节 在三种格中,由对立面得出结论的方式

第十六节 预期理由或是假定论点

第十七节 论证不产生错误的三段论:关于“错误并非由这一原因导致”的说明

第十八节 错误的逻辑推理

第十九节 相反三段论的预防

第二十节 反驳论证

第二十一节 假象

第二十二节 第一种格中端项的转换

第二十三节 归纳法

第二十四节 例证法

第二十五节 不明推论式

第二十六节 异议

第二十七节 可能性、标志和省略推理法

后分析篇

第一卷

第一节 证明的本质

第二节 知识、证明及其要素

第三节 对知识和证明中某些观点的驳斥

第四节 词项“所有”“自身”和“全称的”

第五节 最初全称命题的错误

第六节 由原则自身构成的证明和中项的必然性

第七节 人们不可能由一个属证明另一个属

第八节 从属于改变的事物不可能证明其自身

第九节 对事物的证明应该源于适合其本身的原则

第十节 原则的定义和划分

第十一节 所有科学的共同原则

第十二节 三段论式的疑问

第十三节 科学、事物存在及其存在原因之间的差别

第十四节 第一种格最适合科学

第十五节 直接否定命题

第十六节 错误的词项位置产生的无知

第十七节 同一命题中项的连续性

第十八节 归纳法中全称命题的相关性以及感知中的归纳法

第十九节 证明的原则,无论其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第二十节 有限的中项

第二十一节 否定证明中没有无限的中项

第二十二节 肯定证明中没有无限的中项

第二十三节 确定的推论

第二十四节 全称证明对于特称证明的优先性

第二十五节 肯定证明对于否定证明的优先性

第二十六节 肯定证明对于归谬法证明的优先性

第二十七节 更准确的科学的本质

第二十八节 构成一事物的不同科学

第二十九节 同一事物可能存在多个证明

第三十节 不存在与偶然事物有关的科学

第三十一节 我们不拥有科学的知识

第三十二节 由三段论的多样性得出的原则之间的不同

第三十三节 科学和观点的不同

第三十四节 洞察力

第二卷

第一节 科学研究的主项有四类

第二节 所有研究都与中项的发现有关

第三节 证明和定义之间的不同

第四节 一事物的定义不可能被证明

第五节 不存在由划分证明的结论

第六节 命题定义事物本身的例证

第七节 什么样的事物既不可能由证明被知道也不可能由定义被知道

第八节 与事物是什么有关的逻辑三段论

第九节 不可证明的某些本质和原则

第十节 定义及其种类

第十一节 原因及其证明

第十二节 现在、过去和将来(时)的原因

第十三节 研究定义的方法

第十四节 问题的规则

第十五节 相同的问题

第十六节 原因和结果

第十七节 相同主项的延伸

第十八节 单称事物的原因研究

第十九节 确定原则的必然方法和习惯

论题篇

第一卷

第一节 本文的论点:推理及推理类型

第二节 本文的三点意义

第三节 辩证思维能力

第四节 问题与命题

第五节 定义、特性、属与偶性

第六节 属、特性、偶性的内容也适用于定义

第七节 “相同”的含义

第八节 通过归纳与推理可证明:所有问题均可归为定义、属、特性或偶性的问题

第九节 范畴的类型

第十节 辩证命题

第十一节 辩证问题与论题

第十二节 推理与归纳

第十三节 进行推理与归纳的途径

第十四节 命题的选择

第十五节 同一谓项含义不同的情况

第十六节 发现种差

第十七节 考虑相似情况

第十八节 在论证中以上探究的实际意义

第二卷

第一节 问题的分类、特称问题的转换与问题中的错误

第二节 关于偶性问题的方法

第三节 多义谓项

第四节 关于名称、属、种、定义与时间

第五节 将对方引到我们有充分论据支撑的论点上:用结论驳倒对方的命题

第六节 立论与驳论的方法

第七节 对于相反项的方法

第八节 立足于一系列对立形式的方法

第九节 对于对等词、生成物与被破坏物的方法

第十节 对于相似项、更多项与更少项的方法

第十一节 从添加与绝对性进行论证

第三卷

第一节 更可取与更佳

第二节 相似项与最佳项

第三节 更可取的内容再续

第四节 比较可取与不可取的方法的作用

第五节 极具普遍性的方法:从更多与程度更高进行考虑

第六节 以上方法也适用于特称问题

第四卷

第一节 关于属的论题

第二节 关于属、种、种差的论题

第三节 属与种的实质构成

第四节 关于相似项、关系项等的论题

第五节 关于属的论题再续

第六节 关于属的论题另续

第五卷

第一节 关于特性

第二节 特性的正确表述

第三节 关于特性的论题再续

第四节 关于所述之物是否为特性的论题

第五节 关于所述之物是否为特性的论题再续

第六节 从对立方面考虑特性

第七节 从派生词的方面考虑特性

第八节 从更大程度与更小程度上考虑特性

第九节 关于潜在特性的方法

第六卷

第一节 讨论定义的相关方法

第二节 定义的正确性

第三节 定义中的多余内容

第四节 定义是否表明事物本质

第五节 关于属的定义

第六节 关于属、种以及其他方面的种差问题

第七节 是否存在更明晰的定义

第八节 对于关系项的定义

第九节 关于相反项及其他的定义

第十节 表述定义所用的词与被定义项词尾的相似性

第十一节 复合词与单纯词的定义

第十二节 复合词与单纯词的定义再续

第十三节 定义中不同的概念

第十四节 整体作为合成物等的定义

第七卷

第一节 相同还是不同的问题

第二节 确立、推翻定义的方法之差异

第三节 适用于确立定义的方法

第四节 最适合的方法

第五节 定义的确立与推翻

第八卷

第一节 论证顺序

第二节 关于辩证质疑的论题

第三节 辩证论证的概述

第四节 辩证回答

第五节 论题辩论的不同目的

第六节 关于可接受论题的规则

第七节 回答者如何应对含义模糊的问题

第八节 归纳的回答

第九节 论题的辩护

第十节 应对虚假论证以及阻止得出结论的方法

第十一节 对论证的抨击

第十二节 清楚的论证与虚假的论证

第十三节 请求对方认可前提与相反项

第十四节 辩证训练

辩谬篇

工具论是2019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得书感谢您对《工具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绩效管理实践与考核工具 电子书
作者总结自己在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上市企业20多年的工作经验,帮助企业快速提升绩效。
金融投资工具应用与风险管理 电子书
本书系统阐述了金融投资工具的种类、制度安排、功能和属性,深入探讨了投资者运用工具进行投资的理论、行为与过程,分析了金融投资工具的风险属性及其微观风险宏观化的流动机理。
企业培训开发工具箱 电子书
本书在《企业培训开发工具箱》在《企业兼职培训师能力训练》《企业兼职培训师工作指南》《培训魔方——企业培训师心法修炼》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培训师在培训工作中时常面对的开发任务,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项目策划、培训课程开发、培训资源开发、实训资源开发五个方面设计整理了33个开发工具,并为每个开发工具附加了工具使用的实战范例。
网络营销:理论、工具与方法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务两大模块,重点是阐述网络营销的实际操作和具体应用。在理论部分主要包括网络营销的理论基础、网络者行为分析、网络营销策略等内容;在实务模块部分主要包括搜索引擎营销、网络软文营销、网络事件营销、APP营销、博客及微博营销、微信营销、O2O营销、大数据营销、病毒式营销、RSS营销及SNS营销等。本书适宜作为高等院校本科、专科网络营销课程的授课教材,也可作为各类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用书和
网络营销——基础、策略与工具 电子书
本书以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基本原则,分三篇对网络营销基本理论、网络营销策略及网络营销工具等相关知识进行介绍。根据每章的理论和实践要求,设计了案例分析、应用示例、课堂讨论、技能训练和扩展阅读等环节,突出实践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网络营销策划和项目执行能力。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网络营销战略、网络营销环境与市场研究、网络消费者行为分析等基础理论;网络广告、网络公关、网络口碑,以及位置营销、社交网络营销、场景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