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仰浪集(凤凰枝文丛)

湖畔仰浪集(凤凰枝文丛)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的学术与人生。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罗时进先生数年来所作的随笔和学术短札50余篇。书名中“仰浪”二字取自范仲淹《太湖》诗“有浪仰山高,无风还练静”,作者长居苏州石湖之畔,推窗便可见浩渺的太湖,故而将文集命名为《湖畔仰浪集》,一则体现太湖之宏阔浩瀚,三万六千顷,“无风”之时少,“有浪”乃其常态;二则此理与人生之道一也。

全书所收随笔因时间跨度很大,文心与笔风颇有不同,分为“追忆师友”“却顾来径”“教育观察”“学林晬语”“期刊随感”“艺苑夕拾”等辑,为读者全方位展现了古代文学研究名家罗时进先生的学术人生。

作者简介

作者罗时进,1956年生,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唐代文学卷》(第三版)副主编、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江苏省江南文脉研究工程学术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文献学研究、地域与家族文化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弁言

前言

第一辑 追忆师友

忆“梦苕庵”寓所授课——纪念钱仲联先生百年诞辰

世纪学者钱仲联先生的最后时刻

傅璇琮:一座永远被仰望的学术丰碑

他心中有中国古典学术的大棋局

永远明亮的学术之光——纪念台湾著名文史研究家罗联添先生

“老派”的芮和师先生

梦回四十年前——悼应启后先生

“窗外枯荣份外事,只争春夏与秋冬”——追思文献学家瞿冠群先生

一路松音伴足音——谈赵昌平先生其人与治学

才学凌云,操介清修——追思王英志先生

为了纯粹的学术——悼陆林先生

第二辑 却顾来径

“教语文”的父亲和“旗杆巷”旧居

“栽竹轩”与我的学术成长

我经历的一九七八年高考

三十年,我和《文学遗产》一起走过

四十三年后“回家”散记

选择·证据·积累——古典文学学习和研究随笔

我书架上的神明:个人阅读史上的五部书

第三辑 教育观察

人文学科是一种天然的存在

真正的学术如何得到辩护?

去除竞争性科研的虚幻光圈

去行政化改革必须“化知为行”

博士教育:用什么来保证质量?

学位制度改革,路向何方?

师生关系为何失范?

作为一面镜子的民国教材

教材增删,应该缓行

第四辑 学林晬语

初七亦是阳会日——释“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苏州”意象增添了唐诗之美

《清明》并非唐人诗

江南文化家族累世婚姻与文学“濡化”

从战斗的到文论的《点将录》

清诗整理研究工作亟待推进

拾甓取椽续红楼

吴文化知识谱系建构之议

第五辑 期刊随感

坚持富有“中国经验”的学术表达理念

学术媒体是学术良知的收藏者

高校学报应有独自定位和存在感

《学桴》:中国大学学报的标志性开端

《文学评论》:小变即成大雅

江海汇流,巨澜致远——与《江海学刊》交往印象记

学术期刊,不妨印些“抽印本”

平易写作,让阅读变得苍白

阅读是一种沉静的力量

第六辑 艺苑夕拾

印象花莲

重提才女周炼霞

平生兴味在砚池

“仁者”本真是“乐山”——谈“苏州人看南京”

一桥横贯,天堑通途——谈“苏州与南通”

“年方五六”是多大岁数?

遥忆东瀛“老学生”

80年代大学生活的真实影像

湖畔仰浪集(凤凰枝文丛)是2022年由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作者罗时进。

得书感谢您对《湖畔仰浪集(凤凰枝文丛)》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序言集 电子书
本书为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礼群先生三十多年来为著作撰写的序言合集,共70余篇。著作内容既有论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也有论述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既有专著论发展,也有专著论改革;既有探索学术理论的著作,也有建言献策的智库之声。
随顺集 电子书
本书共分5辑,收录了《启蒙三昧》《新鲜事物》《新年话旧》《舞厅边裁》《可怜董小宛》《我闻柳如是》《苏小小片段》等散文。
幼兽集 电子书
本书收入《幼兽》《红蛇男孩》等短篇小说,作品题材以少年成长经历为主,背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湘西小镇。作品讲述了这些孩子幼时的“江湖”生活,他们在小镇上肆意生长,充满活力,历经了青春期该有的叛逆、不羁,逐渐成长。
九乐集 电子书
《九乐集》是回良玉同志继《七情集》之后的又一本散文随感集。在这本散文随感里,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经历,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生动地描述和诠释了人生之九乐。在人人都行色匆匆的时代,我们需要驻足停留,找回快乐的心境。此《九乐集》共收录九篇文章,每篇九个章节。“一为数之始,九为数之极”,九鼎是重,九霄乃高,以“九”谐“久”,久久为长,旨在祝愿中华民族昌盛久远,人民生活康乐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