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规基本理论(第三版)

企业合规基本理论(第三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在我国企业建立合规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随着相关制度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为合规研究者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素材。例如,企业合规究竟具有怎样的价值?对于企业、监管部门、司法机关而言,合规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内在价值和功利价值?在维护国家和社会利益方面,企业合规究竟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对于这些问题,随着相关改革的深入进行,确有深入讨论的必要。又如,随着我国相关行政法规逐渐将合规管理确立为企业的法律义务,行政监管部门通过发布合规指引、作出行政指导、达成行政和解协议等方式推动企业建立合规体系,我们有必要思考企业合规在行政监管机制中具有怎样的地位?作为一种带有协商性、妥协性、契约性的行政监管方式,行政合规究竟具有怎样的正当性?再如,随着检察机关不断推进企业合规监督考察制度的改革,涉案企业的合规整改和验收究竟应具备怎样的标准?这种危机发生后的合规整改,与企业日常性的合规体系建设,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实质区别?最后还有,检察机关通过合规考察方式对涉案企业作出不起诉的决定,这属于一种“合规出罪”的宽大处理方式,这种“合规出罪”究竟具有多少种形态?它们各自的正当性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检察机关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所推动的改革,在经验层面得到正当性验证之后,如何在理论上获得全社会的共识,从而有可能转化为体现全民意志的法律制度?围绕着上述制度课题和理论争议问题,作者作出了四个方面的研究。一是重新探讨企业合规的基本价值,将这种价值概括为四个方面:(1)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2)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监管部门实现有效监管的需要;(4)通过督促企业实行“自我监管”,有效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二是对行政监管合规的正当性作出了重新论证,对企业合规在行政监管机制中的地位作出了重新分析,并着重考察了行政和解在我国所面临的困境。三是对合规整改与日常性合规体系建设作出了区分,将其概括为两种相对独立的合规管理模式;结合检察机关合规考察的成功案例,对有效合规整改的基本标准作出了总结和提炼,将“体系化整改”与“纠错性整改”作出了有机的整合。四是将企业犯罪分为系统性犯罪与非系统性犯罪两种类型,提炼出合规出罪的三种模式,对困扰企业合规监督考察制度深入发展的八大争议问题,作出了理论上的回应和解答。对于上述研究成果,新版《企业合规基本理论》全都加以吸收,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前沿的研究成果并获取新的知识和灵感。

内容简介

与人工智能法律问题一样,企业合规也是21世纪初在全球兴起的重大法学交叉课题。企业合规涉及商事法、经济法、行政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诸多学科,触及反商业贿赂、出口管制、数据保护、反洗钱、反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环境保护、税收监管等诸多领域的法律问题。本书试图从多维视角讨论企业合规问题,解释企业合规的性质和理论根基,分析作为新的公司治理方式的合规体系,揭示企业合规架构的三大激励机制——作为行政监管激励机制的合规体系、作为刑法激励机制的合规计划以及作为解除国际组织经济制裁依据的诚信合规机制。本书不仅讨论企业合规的基本理论问题,还对律师如何展开合规业务提出理论框架。

作者简介

陈瑞华


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国际证据科学协会理事。“ 全国十大中青年法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主要研究领域为刑事诉讼法、证据法学、司法制度、程序法理论、法学方法。在程序价值、诉讼构造、程序性制裁、刑事诉讼模式、辩护、证据理论等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作出了理论贡献。著有《刑事审判原理论》《看得见的正义》《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程序正义理论》《程序性制裁理论》《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刑事证据法》《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刑事辩护的理念》《刑事辩护的艺术》等著作。

章节目录

目录


第一章 企业合规的性质 / 001


一、问题的提出 / 003


二、企业合规的三层含义 / 006


三、企业合规是如何发生的? / 012


四、企业合规还是企业高管合规? / 017


五、企业合规是否等于“风险防控”? / 019


六、合规是否等于“法律风险防控”? / 021


七、企业合规究竟是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 / 024


八、结论 / 027


第二章 企业合规制度的四个维度 / 029


一、问题的提出 / 031


二、作为公司治理方式的合规 / 033


三、作为行政监管激励机制的合规 / 038


四、作为刑法激励机制的合规 / 044


五、作为应对国际组织制裁之依据的合规 / 054


六、企业合规的多元视角 / 056


第三章 企业合规的基本价值 / 059


一、引言 / 061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 065


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068


四、政府对企业的有效监管 / 079


五、社会公共利益的有效保护 / 086


六、对可能质疑的回应 / 089


第四章 有效合规计划的基本标准——基于美国和世界银行经验的考察 / 093


一、有效合规计划的性质和功能 / 095


二、有效合规计划的基本要素 / 097


三、刑事合规计划的有效标准 / 102


四、行政监管合规计划的有效标准 / 109


五、世界银行诚信合规计划的有效标准 / 112


第五章 专项合规计划的个案分析 / 115


一、什么是专项合规计划 / 117


二、中兴公司的专项合规计划 / 119


三、出口管制合规计划 / 123


四、反商业贿赂合规计划 / 128


五、反洗钱合规计划 / 137


六、诚信合规计划 / 140


第六章 有效合规管理的两种模式 / 145


一、引言 / 147


二、日常性合规管理模式 / 150


三、合规整改模式 / 163


四、两种合规模式的衔接 / 174


第七章 企业合规在行政监管中的地位 / 177


一、引言 / 179


二、合规指引的发布 / 181


三、行政指导制度的推行 / 186


四、预防性监管机制的确立 / 189


五、强制合规义务的实施 / 193


六、企业合规的宽大行政处理 / 197


七、行政和解制度的试行 / 200


八、行政监管合规的发展空间 / 205


第八章 企业合规与行政和解制度 / 209


一、行政和解制度在我国的引入 / 211


二、比较法的考察——以美国的行政和解协议制度为范例 / 215


三、对我国行政和解制度试点的观察 / 221


四、我国行政执法承诺制度的基本框架 / 226


五、在行政和解中引入合规机制的设想 / 234


第九章 合规与企业刑事归责问题 / 241


一、“企业合规无罪抗辩第一案” / 243


二、企业刑事归责原则的比较考察 / 248


三、我国单位犯罪的归责方式 / 258


四、“企业独立意志理论”的提出 / 263


五、企业合规视野下单位犯罪制度的重构 / 270


第十章 企业合规出罪的三种模式 / 275


一、问题的提出 / 277


二、企业犯罪的两种形态 / 280


三、主观过错免除模式 / 284


四、法定管理义务履行模式 / 291


五、合规考察免责模式 / 298


六、合规出罪模式的未来选择 / 308


第十一章 合规与企业责任切割问题 / 311


一、作为企业责任切割依据的合规机制 / 313


二、企业责任与员工责任的切割 / 315


三、母公司责任与子公司责任的分割 / 318


四、企业责任与第三方责任的分割 / 321


五、投资并购领域中的责任分割 / 324


六、企业合规风险的“防火墙” / 327


第十二章 企业合规与暂缓起诉协议制度 / 329


一、暂缓起诉制度的产生 / 331


二、暂缓起诉协议的两种模式 / 335


三、暂缓起诉协议与企业合规的关系 / 346


四、暂缓起诉协议制度的理论基础 / 354


第十三章 刑事诉讼的合规激励模式——企业合规不起诉在我国的兴起 / 365


一、问题的提出 / 367


二、合规不起诉的两种模式 / 370


三、合规不起诉制度探索的主要动因 / 379


四、合规不起诉制度探索中的几个难题 / 384


五、合规不起诉对刑事诉讼理论的影响 / 393


六、合规不起诉制度的未来 / 398


第十四章 企业有效合规整改的基本思路 / 401


一、引言 / 403


二、合规整改的前置性条件——认罪、补救和处置责任人 / 407


三、合规整改针对性的制度保障——犯罪原因诊断 / 412


四、合规整改的针对性措施——制度纠错 / 419


五、合规整改的归宿——专项合规体系的构建 / 425


六、结论 / 436


第十五章 企业合规监督考察制度的八大争议问题 / 439


一、引言 / 441


二、企业与关联人员刑事责任的分离 / 450


三、系统性单位犯罪与非系统性单位犯罪的分类 / 458


四、合规出罪的正当性 / 461


五、合规不起诉的适用对象 / 465


六、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的分离问题 / 469


七、合规考察制度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关系 / 472


八、合规监管人制度的设置 / 475


九、合规整改和合规验收的标准问题 / 482


十、基本结论 / 486


第十六章 律师合规业务的基本框架 / 491


一、作为律师业务的合规 / 493


二、合规计划的打造 / 495


三、合规尽职调查 / 503


四、合规内部调查 / 508


五、执法调查的应对 / 513


六、企业刑事风险的化解 / 518


七、作为合规监管人的律师 / 525



索 引 / 530

企业合规基本理论(第三版)是1970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作者陈瑞华。

得书感谢您对《企业合规基本理论(第三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农村女犯人:生活世界中的纠纷与抗争 电子书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博士张晓红通过研究农村女性犯人的案件来解析她们的逻辑和生活经历。
政府会计制度详解与实务:条文解读+实务应用+案例讲解 电子书
1.内容前沿,版本知名 本书严格依据2018年3月《政府会计制度》编写而成。自2019年1月1日起,全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将要在全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全面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变化很大,首先,将原来的9种会计制度全面合并成为《政府会计制度》;其次,一项业务,两笔分录,一本账簿,两套报表;结尾,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融为一体。本书严格依据《政府会计制度》编写,帮助大家深度学习《政府会计制度》的规范与要求,帮助大家能够正确依据《政府会计制度》办理好本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 2.清晰逻辑导图,学习更加便捷。 本书中充分发挥了逻辑导图的优势与优点。会计分录是会计工作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而用逻辑导图的方法来表现会计分录的前因后果及数字关系,具有天然的优势。本书充分发挥逻辑导图的优势,对各种会计规定进行了清晰条理的阐述,使得本书阅读体验感好于同类图书,这也成为本书的一个亮点和优点。 3.精选实务案例,提高分析能力。 由于先天的限制,《政府会计制度》具有“原则、笼统、条文化”等不足,将《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应用于日常会计工作很是不易。本书非常重视案例的收录与讲解,把《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具体化到日常的经济业务处理之中,是把准则与实务连接在一起的桥梁与纽带。 4.实务操作演练,快速提升是实操能力。 本书针对专业读者,旨在帮助读者解决实务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只是被动的了解《政府会计制度》的规定,是很难理解其实质要求的,也很难做到灵活的应用。本书以实务操作为核心,处处进行深度分析,案例中不仅阐述怎么办,更是强调说明为什么这么做,帮助大家读透制度,准确应用制度。
新编公文写作全能一本通:格式、技巧与范例大全 电子书
51种公文体例,囊括所用常见公文形式 200多个公文写作模板,拿来就可以套用 30多个写作技巧指导拓展,一线写手手把手指导技巧 全书配更多拓展阅读二维码资源 先讲理论,后讲范例。对公文的所有基础知识进行了全面讲解,在此基础上,再依次介绍各类公文的写作方法,这样便于读者更好地消化吸收。 种类齐全,范例丰富。本书针对各种类型下的不同公文,都给出了典型的范例,让读者可以照猫画虎。并对各类公文的特点、种类、写作方法、写作格式进行详细讲解,进而可以对该公文有更系统的地认识。 栏目多样,知识面广。本书在讲解过程中使用了“专家点拨”“写作技巧”“扩展阅读”等栏目,丰富书本的同时,可以使读者获取到更多与公文相关的有实用价值的内容。 海量模板与案例下载。本书配套的光盘收集了大量的公文模板和案例,并录制有专业的公文写作方法与过程,可以更全面和直观地帮助读者进行学习。
2019个税新政实操手册(全场景案例版) 电子书
阅读本书,你将掌握: 新个税政策及政策要义、各种场景下的纳税方法、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方法、个税新政实操难点突破技巧。
政府会计制度实务操作应用指南:条文解读+实操要点+案例解析(2021年版) 电子书
1.紧跟新法新规,原文深入剖析 严格依据新的政府会计制度编写,呈现“一笔业务,两种分录”新业务模式下的会计核算思维,体现新旧条文的修订变化与重点事项,有效帮助读者厘清重要条文、构建知识体系、全面把握政府会计制度。读者可快速查阅制度原文,掌握条文规定与要求。 2.精解案例与例题,实务操作范本 精选了近200个实务案例,以案例为载体深入披露政府会计制度的条文规定,诠释政府会计制度在实务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落地执行的操作方法,指导会计工作者正确、高效处理日常会计事务。而且,为会计核算原理搭配了相应的例题,帮助读者提升业务能力。 3.图文搭配,摆脱枯燥学习 “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两条主线并行,以图表的形式展示核心知识点,清晰准确地揭示了逻辑节点、会计核算要点,把体系庞大、内容晦涩的法律条文及操作规范分解成条理清晰的结构图表,让读者易懂、学透、会用! 4.政府会计制度编委会倾力打造,兼顾专业性与实战性 集合了众多会计专家、知名行业专家共同编写,打造出一本专业性的指导读本。讲解有深度,拓展有广度,以专业的知识水平与视角解读会计理论,并结合多年的培训实战经验,为读者搭建起准则、制度与实务工作的桥梁,教会读者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准则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