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文学艺术、历史传记、宗教情怀、文明发育、集体记忆是其关注对象,学科跨界是其诠释方法,人文情怀是其为文底色。
内容简介
美国的语文课本都教什么,民国和台湾的语文课对我们有何借鉴。语文仅仅是语文教科书吗?本书是一位来自一线语文特级教师的观察笔记。眼光独到,角度新颖。全书共分四辑。第一、二辑是对《美国语文》《国文百八课》《国文》的观察,作为系列文章在核心期刊《名作欣赏》上发表。该系列对《美国语文》《国文百八课》《国文》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做了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对单元导读、篇章介绍、时代背景、作家介绍、文学知识、逻辑训练、写作训练、口头表达、文本探究、学科融合、文化本源和本土历史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指出语文应该既有形而上的思辩色彩,又有形而下的实用色彩,并进而对语文的本质作了历史学、语言学、哲学、诠释学等方面的思考。第三辑是对语文教育的深入思考:阅读目的与亲近自然,程序正义与目的正义,黑暗面教育与认知方式,传统道德的保有和更新。对这些问题的反思,透射出现实性与思辨性的特点。第四辑是对语文经典的文本细读。
作者简介
作者苏祖祥,湖北省仙桃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仙桃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热爱阅读,希望一直把阅读当作一种需要;热爱教书,希望为未来社会培育更多具有独立人格和权利意识的公民;热爱思考,希望凭借思考的力量让自己变得聪明一点;热爱写作,希望把写作当作一个去掉伧俗之气、葆有自身元气的过程。在《新京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师报》《重庆时报》《书屋》《人民教育》《名作欣赏》《教师博览》《中华家教》等报刊发表文章若干,并有多篇文章被共识网、爱思想网、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新华网等多家网站转载。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一 心事浩茫连语文
序二 老苏与书
辑一 他山之石
何为语文?语文何为? ——《美国语文》观察之一
一、语言和文学
二、语言和言语
三、有用和无用
四、虚构和非虚构
五、本土资源和外来资源
历史:为语文建立坐标 ——《美国语文》观察之二
一、历史何以重要?
二、时间与真实、公正紧密相连
三、棘轮效应与道德进步
四、语文是承载者和形塑者
五、语文是一条河
探险与逐富 ——《美国语文》观察之三
度尽劫波与向死而在 ——《美国语文》观察之四
诠释与文本同等重要 ——《美国语文》观察之五
一、为什么要诠释?如何诠释?
二、为什么要训练?如何训练?
三、比较与分析:
四、结论和建议
理解人类共同体经验的一个视角 ——《美国语文》观察之六
辑二 鉴往知来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以《国文百八课》为例
一、能否融合?如何融合?
二、科学的归科学
三、融合生成性、程序性知识
四、文学的归文学
五、科学与文学的融合
植根于历史和本土之中的文学之花 ——台湾《国文》掠影之一
固守文化本源,融入主流文明 ——台湾《国文》掠影之二
杜甫诗歌的同心圆结构 ——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杜甫诗歌为中心
《沙之书》的宗教情怀
语文如何走出不尴不尬的境地?
一、如何定位语文和语文学?
二、对语文工具性的反思
三、语文标准化测试
四、文体界定
五、呈现与命名
六、汉语的动态性、生成性、开放性、多元性
我心目中理想的中学语文教材
以独立看待语文
路标一:守护经典
路标二:捍卫独立
路标三:传递爱心
辑三 教有所思
阅读是人的第二生命 ——高三读书报告会
直心为德 同类为伦
一、以原生态体现生成性
二、以角色转换体现将心比心
三、以直心讨论道德
四、以人道探讨人伦
真善美只能由真善美孕育
反观一个让孩子恐慌的年代
我们为何总拿高考作文寻开心?
为什么今天的汉语越来越猥琐?
谈论汉语猥琐时,我们究竟在说什么?
附录 一种执着,守护写作
一、辨别真伪
二、力求准确
三、独具“疑”眼
四、道术并重
后记 别求新声于异域
语文不是语文书是2017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作者苏祖祥。
得书感谢您对《语文不是语文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