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修订版)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修订版)

立即试读
手机扫码阅读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断版十余年,二手书炒到近千元的神作。详解中国历史政治格局,读懂历代王朝兴衰更替的底层逻辑。

内容简介

战争,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其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形势的影响。在大规模战争里,某个或某几个地区由于位置的重要,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热点,它的得失对战局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战略要地在军事地理学中被称作“枢纽地区”。

本书上起三代,下迄南宋,对三代之甘、管,秦汉之荥阳及敖仓,三国的合肥、濡须和汉中,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南宋末年的襄阳等枢纽地区进行了细致探讨,并由此出发,对战争的策略、部署、路线等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作者以历史地理学家之卓识洞见,论述历代将领之得失,探究战争胜负背后的成因。同时,书中还探索了枢纽地区的分布和变化问题,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研讨各个时期兵家要地的转移情况,剖析其中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作者简介

作者宋杰,1952年1月生,北京市人。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留校任教。后师从宁可教授研习秦汉史及古代军事地理,获得博士学位。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九章算术〉与汉代社会经济》《先秦战略地理研究》《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中华五千年记事本末·秦汉部分》《中国经济发展史·秦汉卷》《中国货币发展史》等。曾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九章算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价值》刊载于美国著名年鉴刊物《波士顿科学哲学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前言

修订版附言

导言

一、 兵学中的“衢地”——枢纽地区

二、 我国古代战争的地域分类和锁钥地点

三、 对内地战略枢纽形成原因的分析

(一)与几大基本经济区域并存局面的形成有关

(二)与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有关

(三)与当时的水陆交通干线有关

(四)军事装备技术、作战方式的发展

四、 战略枢纽与首都和基本经济区的关系

五、 我国古代枢纽地区地位价值的演变

(一)三代(夏朝到西周)是我国军事史上枢纽地区初步形成的时期

(二)春秋是枢纽地区由点到面的扩展时期

(三)战国到东汉,是枢纽地区由平原转移到山险的时期

(四)魏晋南北朝是枢纽地区转移、发展的时期

(五)隋唐是枢纽地区对战争影响极盛的时期

(六)两宋是枢纽地区再次转移、作用开始衰落的时期

(七)元朝到清中叶(鸦片战争以前)是枢纽地区作用明显衰落的时期

第一章 郑州在三代战争中的枢纽地位

一、 “甘”地与夏初军事冲突的地理背景

二、 “韦”地对商汤灭夏作战方略的影响

三、 “阑(管)邑”与武王伐纣的战略部署

四、 周初洛邑的兴建与枢纽地区的西移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经济区划、政治格局与国家战略

一、 东亚大陆在三代时期的地理形势

二、 从地理角度来看三代建立、巩固国家的战略活动

(一)将部分兵力留在被征服的敌方区域,或守住东西方交界的战略要地,起到监视、控制亡国遗民的作用

(二)驱迫部分被征服民族离开中部农耕区,到北部、南部荒僻地域

(三)将被征服民族的部分人众迁到己方地域,以便就近监管、弹压

第三章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郑

一、 诸侯争郑的历史演变

(一)齐、楚争郑

(二)宋、楚争郑

(三)秦、晋争郑

(四)晋、楚争郑

二、 诸侯争郑的原因

三、 郑国对盟主承担的义务

(一)交纳贡赂

(二)调发兵马

(三)提供军旅、使团的过境费用

(四)政治、外交受盟主操纵

四、 列强为争夺、控制郑国而采取的策略与手段

(一)在都城留驻监控军队

(二)在郑国统治集团中清除异己、扶植傀儡、扣押人质

(三)占据郑国边境要冲,筑城戍守

(四)分兵轮番伐郑,以疲惫敌军

(五)联合敌国的强邻,共同打击对手

五、 春秋后期争郑战事的沉寂

第四章 春秋地理形势与列强争夺中原地带的战略

一、 春秋时期中国政治力量的分布态势

(一)中原地带

(二)周边地带

(三)弧形中间地带

二、 春秋战争之地域分析

三、 从地理角度所见列强争夺中原地带的战略

(一)兼并弱邻、蓄势待发

(二)占领、控制出入中原的通道门户

(三)封堵对手进兵中原的途径

(四)控制中原地带的枢纽地区

(五)在中原地带建立军事据点

(六)迁徙属国、降国

(七)与争霸对手的邻国结盟,迫使敌人两面作战

四、 余论

第五章 魏在战国前期的地理特征与作战方略

一、 三家分晋后的魏国疆域及其主要特征

(一)河东

(二)河内

(三)河西

(四)河外

二、 从战国前期魏之用兵方向和次序分析其地缘战略

(一)伐秦

(二)伐中山

(三)伐齐

(四)伐郑、宋与楚

三、 从地理角度分析魏国的战略失误

(一)对河西战场缺乏足够的重视

(二)未能巩固对中山的统治

(三)没有处理好三晋的联合或统一问题

(四)过早向中原扩张和迁都

第六章 战国中叶秦、齐、楚诸强对“天下之枢”韩、魏的争夺

一、 韩、魏两国的枢纽地位和战略价值

二、 列强争夺韩、魏的政治、外交斗争

三、 从地理角度分析齐、秦、楚的进攻战略

(一)对主要用兵方向的选择

(二)对齐、秦、楚进攻战略得失的分析

第七章 秦对六国战争中的函谷关和豫西通道

一、 战国中叶的地理形势与函谷关、豫西通道的重要军事价值

二、 范雎献“远交近攻”之策以前,秦在豫西通道沿线的作战方略

三、 战国后期秦军主攻目标的改变与进兵路线的转移

第八章 敖仓在秦汉时代的兴衰

一、 敖仓出现的历史背景

二、 敖仓对关中、山东势力军事影响的异同

三、 东汉敖仓军事意义的削弱

四、 敖仓在魏晋南北朝废置的原因

第九章 合肥与曹魏的御吴战争

一、 孙吴在合肥—寿春方向的历次进攻战役

(一)孙、刘结盟攻魏

(二)吴、蜀相应攻魏

(三)吴、魏淮南大战

(四)孙休、孙皓扰魏(晋)

二、 合肥在军事上备受重视的原因

(一)合肥所处之淮南西部对于东吴的安全保障极为重要

(二)合肥处于南北水陆交通的要冲

(三)合肥位于淮南(西部)的中心,是数条道路汇集的交通枢纽

(四)合肥对魏、吴两国在淮南的屯垦事业影响重大

三、 曹魏防守合肥的兵力部署与战略的演变

(一)合肥防务的草创

(二)合肥防务的强化

(三)两淮增兵,合肥防务渐弱

第十章 孙吴的抗魏重镇——濡须和东关

一、 吴国所置濡须督将考述

二、 孙吴在濡须驻军的人数

三、 濡须守军的兵力部署

四、 魏、吴在濡须地区的历次攻防作战

(一)曹操初攻濡须

(二)曹操再攻濡须

(三)曹仁进攻濡须

(四)胡遵、诸葛诞攻东关

五、 濡须地区在军事上备受重视的原因

六、 结语

第十一章 孙吴武昌又称“东关”考

一、 对太和二年孙吴“东关”地理位置的疑问

二、 三国有三“东关”,贾逵所向之“东关”乃武昌

三、 “东关(武昌)”名称来历的探讨

第十二章 蜀国在汉中的兵力部署与对魏战略之演变

一、 汉中郡的地理特点及战略影响

(一)汉中处于蜀、魏两国的交界地带

(二)汉中是道路汇集、通往几个战略方向的交通枢纽

(三)汉中地形险要,利于守方防御

(四)汉中具有丰富的经济资源

二、 蜀国对魏战略与汉中兵力部署之演变

(一)刘备亲征汉中时期

(二)魏延镇守汉中时期

(三)诸葛亮屯兵汉中时期

(四)蒋琬、费祎主持军政时期

(五)姜维统军时期(253—263)

三、 汉中对蜀、魏两国作战影响之区别

第十三章 东晋南朝战争中的寿春

一、 寿春战略地位之分析

(一)处于交通枢要的地理位置

(二)利于防御的地形和水文条件

(三)物产丰饶的自然环境

二、 寿春的城防与周边要戍

(一)寿春与其近郊的城垒

(二)周边城戍

(三)水口要戍

三、 南北双方在寿春地区的水战

(一)利用水道运输、交锋

(二)筑堰蓄水以资攻守

四、 余论

第十四章 河东与两魏周齐的战争

一、 “河东”地望及其历史演变

二、 河东区域的地理特点

(一)物华天宝的经济环境

(二)利于防御的地形、水文条件

(三)道路四达的交通枢纽

三、 北魏分裂后的军事形势

四、 西魏弘农、沙苑之战的胜利与军事形势之变化

五、 西魏巩固河东防务的措施

(一)选用河东、关陇士族出任当地军政长官

(二)发展经济,缓和边界关系

(三)收缩防区,确立卫戍重点

(五)在临近河东的华(同)州设立重镇

六、 沙苑之战后东魏(北齐)对河东、汾北的反攻

(一)大统四年(538)春季、秋季的反攻

(二)大统八年(542)高欢初攻玉壁

(三)大统十二年(546)高欢二攻玉壁

(四)东魏(北齐)向河东地区发动零星攻势(547—569)

(五)武平元年至二年(570—571)斛律光、段韶再夺汾州

七、 从地域角度分析西魏(北周)进攻战略的演变

(一)灭齐之役前西魏(北周)进攻战略特点

(二)建德六年(577)兵出河东的灭齐战略

第十五章 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

一、 河桥的由来

二、 河阳三城的建立

三、 河阳三城的修筑原因与战略影响

四、 西魏(北周)攻取河阳的战略演变

(一)东魏(北齐)利用河桥及河阳屯兵取得的战果

(二)西魏(北周)对河阳三城及浮桥的攻击

(三)北周攻齐战略的改变

五、 隋朝的河阳

六、 隋末唐初战争中的河阳

七、 唐朝前期的河阳

八、 安史之乱中的河阳三城

(一)河阳对叛军进攻战略制定的影响

(二)河阳对唐军东都防御战略的影响

九、 五代以后河阳战略地位的衰微

第十六章 隋末唐初战争中东都洛阳的防御部署

一、 隋朝政府对洛阳的军事防御部署

(一)外围长堑

(二)东都城垒

(三)洛阳防御兵力和物资储备

(四)东都近郊城垒

(五)东都外围的军事据点

二、 隋王朝以东都为战略防御枢纽的原因

三、 从地理角度分析隋朝东都防御部署的弱点及失败原因

第十七章 蒙古灭宋之役中的襄阳

一、 襄阳的地理环境与军事价值

二、 南宋在蒙古灭金之后的防御部署

(一)两淮战区

(二)京(荆)湖战区

(三)川陕战区

三、 窝阔台时期蒙古的南征与襄阳防务之废弛

(一)四川战区

(二)京湖战区

(三)两淮战区

四、 蒙哥的征宋之役与襄阳防务之复振

五、 蒙古南征战略的再次调整与进攻襄阳的谋划成功

(一)筑围立垒,封锁交通

(二)聚重兵于襄樊,又分偏师牵制

(三)大造战船、兴练水军

(四)断浮桥以绝襄、樊之联络

(五)重炮的使用

附一 三代的城市经济与防御战争

一、 夏、商、西周时期的防御战术

二、 三代作战不据城防守的原因

附二 战国秦汉的“陷陈”

一、 “陷陈”的含义

二、 “陷陈”的起源

(一)商周时代尚无“陷陈”战术

(二)战国时期的“陷陈”之士

(三)“陷陈”部队的兵种构成

(四)“陷陈”战术的阵形

三、 汉代的“陷陈”部队及其战术

(一)“陷陈”部队的编制情况

(二)“陷陈”部队的组织方式

(三)“陷陈”部队的兵种构成

(四)“陷陈”部队的阵列部署和战术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修订版)是2022年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宋杰。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修订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中国古代科学家列传·贰 电子书

以10个领域100位科学家的生平及科学成就为主线,为你展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轨迹和科学发展的环境。
中国古代科学家列传·壹 电子书

以10个领域100位科学家的生平及科学成就为主线,为你展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轨迹和科学发展的环境。
谈古说兵——中国古代兵器赏谈 电子书

适读人群:冷兵器爱好者收藏者这是一本讲述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的书籍,从商周时期的青铜武器,到汉唐时期的武器,再到元代,以至明清时期各类冷兵器。本书将刀枪剑戟斧钺勾叉这类中国兵器史...
星空帝国:中国古代星宿揭秘(纪念版) 电子书

寻找失落的中国星象,一场中国古天文的知识盛宴。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修订本)(社科文献学术文库·文史哲研究系列) 电子书

本书将历史文献分析、地理学田野考察方法以及人类学思想观念相结合,从地出发,站在人的立场上,观察并分析区域历史发展进程与地理面貌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