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3辑)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3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文化与历史的思想交汇——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学术沙龙辑录(第一辑)

  民国社会教育研究

  首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二辑)

内容简介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3辑)》是以婚姻·家庭·性别问题为研究重点的学术集刊,预计每年出一本。它的编辑出版有如下特征一是录用研究性学术论文;二是论文篇幅长短不限,可以收录长篇幅的学术论文,亦不弃短篇幅的学术论文;三是以发表20世纪婚姻·家庭·性别问题的学术论文为主,兼及其他历史时期。该集刊既可在推进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特别是中国婚姻·家庭·性别研究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同时也可为今天和未来的生活提供借鉴和启发,鼓励人们去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因而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章节目录

婚恋观转变与基层行政——以1953年北京贯彻婚姻法运动月为中心

引子

一 宣传准备与典型试验

二 运动月阶段:家喻户晓、深人人心

三 发展生产与婚姻家庭的张力

四 在安定团结中重塑婚恋家庭观

五 建立在政权认同之上的基层行政网

六 结语

“姹紫嫣红”的回光返照——“美化服装”运动(1955—1957)初探

一 希求进步——革命时尚的兴起与泛滥

二 “怎样的服装才能与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中国相称?”——“美化服装”运动话语的逻辑困境

三 “乍暖还寒时候,怎敌它晚来风急”——“美化”凋零为哪般?

结语:赶时髦还是随大溜——时尚与衣着的二重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

引言

一 20世纪8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的时代背景

二 20世纪8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的时代特征

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的价值审视

四 20世纪8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的道德启示

结语

女性服饰问题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1966~1976)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地区的女性服饰

二 “文革”时期北京地区的女性服饰

三 社会文化原因探究

四 社会性别理论分析

结语

北京地区性伦理探索(1966-1976)

一 性伦理概说

二 “文革”时期性伦理的特征

三 “文革”时期性伦理特征的成因试析

四 “文革”性伦理反思的当代启示

北京婚姻文化嬗变研究(1966-1976)

一 绪论

二 “文革”时期北京地区的婚姻观与婚姻状况

三 “文革”时期北京地区的婚礼习俗

四 结语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地区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研究(1949-1966)

绪论

上卷家庭关系研究

下卷家庭教育研究

结语

后记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3辑)是2013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

得书感谢您对《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3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男人不专注 女人不反省 电子书
风趣机智的两性互动问答,道破婚恋中男女关系的玄机。渡边淳一与身陷情感旋涡的女性朋友深入交谈,将婚恋问题的实际案例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把男人对爱情的渴望,女人对婚姻的憧憬,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以资深情感专家的身份,为彷徨于爱恨边缘的多情人传道解惑。
男人沉默 女人雄辩 电子书
《男人沉默女人雄辩》分为“男女有别”“用恋爱恢复活力”“老而知之”三部分。在书中,渡边淳一倡议“活到老,爱到老”,对男女之间的差异和恋爱那些事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雄辩长寿,沉默短寿,恋爱就是要变化,什么样的男人不受欢迎,什么样的女人才是结婚理想型,追求爱情,要勇于“当备胎”,为获真爱,要敢于“广撒网”等等,颠覆了两性传统认知,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爱情教学课程。
挽回爱情33堂课 电子书
挽回前任攻略:解锁联系方式、间接复联、策划约会、解决家庭纠纷、高品质生活。
爱情:一种媒介考古 电子书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情感结构,同一时空的不同个体也难逃微观权力的规训,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权力并不特指政治权力,可能里面还包括商业资本、父权、宗教、学校、网络群体等。
紫阳花日记(阅读体验版) 电子书
丈夫省吾事业有成,经营着自己的医院,妻子志麻子是贤惠持家的家庭主妇。然而,从省吾发现妻子日记的那一刻开始,平淡的婚姻生活被打破。这本紫阳花封面的日记本上,清楚而详细地记载了她对丈夫的看法及正在着手调查的丈夫的外遇。看起来平静温和的妻子,却如侦探般探寻着丈夫的生活。夫妻间斗智斗勇的暗战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