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聚焦长三角人才问题,依据人才环境、人才量能、人才贡献等诸多指标。

内容简介

全书对长三角地区的人才发展状况做了分析和梳理,主要涉及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与人力资源战略关系、人才政策现状、人才跨区域合作的可行性、人才保障机制建设、人才开发等问题,并以部分发达国家的人才发展为借鉴,总结了长三角地区人才使用方面的经验与不足,可为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参考。

作者简介

作者王振,1963年生,1998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任信息研究所所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中小企业、人才发展、乡村振兴。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丛书”编委会

丛书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新时代我国人才发展的新形势

一、全球人才竞争新态势

二、新时代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坐标

三、新时代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举措

第二章 长三角地区人才发展状况

一、长三角地区人才发展的总体形势

二、长三角地区人口、劳动力与人才分布状况

三、长三角地区人才资源流动状况

第三章 长三角地区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与推进路径

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与愿景

三、长三角地区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推进路径

第四章 长三角地区人才发展指数:城市比较

一、长三角地区人才发展指数的编制方法

二、长三角地区城市人才发展指数比较

三、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人才发展优劣势分析

第五章 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及深圳的人才政策创新举措及启示

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区域人才发展趋势

二、上海促进人才发展的创新举措

三、南京促进人才发展的创新举措

四、杭州促进人才发展的创新举措

五、合肥促进人才发展的创新举措

六、苏州促进人才发展的创新举措

七、深圳促进人才发展的创新举措

八、若干启示

第六章 长三角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人才发展案例

一、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二、江苏:苏州工业园

三、浙江:杭州(滨江)高新技术开发区

四、安徽: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七章 全球科技人才流动新趋势与长三角国际人才高地建设

一、全球科技人才竞争格局与人才政策趋势

二、我国海外科技人才回流的主要趋势

三、长三角地区建设国际人才高地的总体思路

第八章 世界著名创新型城市引进留住创新创业人才的经验做法及启示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

二、创新创业人才资金支持

三、创新创业人才税收支持

四、创新创业人才平台支持

五、创新创业人才安居支持

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研究是2023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作者陈程。

得书感谢您对《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研究 电子书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历时与共时双重视角下的新型文化业态研究”的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农人才政策制定过程研究 电子书
本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农人才政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关注了中国三农人才政策制定过程本身。本书选取了近年来运行较为成熟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这一典型政策案例,运用托马斯?戴伊提出的过程模型理论,对中国三农人才政策制定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全景式的分析。通过分析,本书认为当前中国三农人才政策仍然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中国三农人才政策在制定过程中应进一步借鉴法治思路。
社会支持与女性人才成长 电子书
女性人才成长需要社会支持。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创业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电子书
本书基于实践知识的视角,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立分析框架,坚持社会需求逻辑,参照国外先进经验,设计出一个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创业型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模式以E-CDIO模型为背景环境、以培养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主体化的教学方式为策略、以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为保障,突出技术创业特色,强化基于项目学习的全面工程创业训练,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多语种人才培养研究 电子书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多语种人才急缺,对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书立足国家发展需求,采用文献分析、实验验证、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多语种+”卓越人才培养、“小语种”特需人才培养以及少数民族语言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对我国多语种人才培养路径及意义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一带一路”与多语种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期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更高层次的多语种人才培养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