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西部边疆的政权建设与族群关系

民国时期西部边疆的政权建设与族群关系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本书是有关民国时期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史研究的汇编。

内容简介

本书另辟蹊径,以民国历史为考察的入手点,重点关注宏观历史下的社会变迁与其中微观层面的群体或个人行动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索历史事件与历史趋势的社会学意义。因此可以说,本文集是有关民国时期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史研究的汇编,其中蕴含着社会学研究者以史为鉴的现实关怀。

作者简介

编者菅志翔,女,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1986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预科高中部,1990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学系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专业,2002年获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1990-2007年在国家民委工作,自2007年起在中央民族大学任教。2011-201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做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民族工作和民族研究,在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进行过广泛、深入的实地调查,现主要从事有关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族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民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政权建设与族群关系(导言)

一 贯穿中华民国38年历史的三条主线

1.中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2.中华各族维护国家统一,与国内分裂势力进行斗争

二 帝国主义别有用心地向中国各族群输入“民族”意识

1.帝国主义列强分化瓦解中国的步骤

2.清政府的应对

三 民国政府如何应对民族分裂势力

1.放弃“十八行省建中华”,主张“五族共和”

2.九一八事件后,空前的民族危机促使民国政府调整“民族”话语

3.统一全国行政体制,培养和吸收少数族群精英进入国家政权

四 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实践

1.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国体设计

2.1929年的“保卫苏联”

3.长征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少数族群政权方面的实践

4.1935~1945年逐步从主张联邦制改为主张民族区域自治

5.日本投降后,如何应对内蒙古的“独立自治”运动

五 研究中华民国史必须关注边疆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

试论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的演变

一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的演变:本地化、民俗化和儒学化

1.唐宋时代进入中国的穆斯林人口

2.元朝的穆斯林迁入及“回回”群体的形成

3.明朝以来中国“回回”群体的演变

二 近代清朝国家战略和外部伊斯兰运动的影响

1.中华帝国与西域和中亚的交通与文化交流得到发展

2.西北回民地区在清朝战略布局中处于特殊地位

三 近代以来西北回民强势精英的宗教策略

1.马占鳌及其子孙

2.马麒和马步芳

3.马福祥和马鸿逵

四 结语

民国时期的少数族群精英:理解中国从“天下帝国”到“民族国家”进程的钥匙

一 中国的“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

二 清朝的“多元式天下”统治模式

三 民国时期少数族群精英人物的历史抉择

四 民国时期少数族群精英的“国家观”和“民族观”

满族民族性:帝国时代的政治化结构与后帝国时代的去政治化结构

一 因政治而生的“民族”

二 八旗制度的历史影响

三 清朝对汉人社会的治理

四 清朝对少数族群边疆地区的治理

五 “民族”作为统治工具

六 民族主义话语中的满族镜像

七 当代满族的族群认同结构

“寻找国家”

一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与“民族”以及近代汉族精英的“民族主义”话语

(一)“中国”与“中华”

(二)中国“民族国家”

(三)近代汉人的“民族主义”话语

二 国家与地方之间:汉人地方精英的“崛起”

(一)对蒙地决策的参与

(二)汉人军阀的产生

三 蒙古族精英的“叙述”与近代国家认同的演变及其行动

(一)两种“叙述”

(二)近代国家认同的演变及其行动

四 结语

马麒的身份转换与政治抉择

一 马麒其人

二 为什么研究马麒?

三 马麒的多重身份

(一)河州回民身份的意义

(二)作为朝廷命官的马麒

(三)作为“光复”者的马麒

(四)主政青海的马麒

四 行动发生于其间的结构

(一)青海的社会环境

(二)马麒的宏观社会关联

青海民国史研究的进入

一 “青海民国史”的历史背景

二 地理因素的引入

三 谁是“青海民国史”中的行动者

四 青海民国史凸显了什么?

五 结语

流官进入边疆:清初以降川边康区的行政体制建设

一 粮务委员:最早的“流官”

二 流缺土司:土司制度下的新尝试

三 改土归流:第一批流官进入

四 从“知事”到“县长”:新政权的行政建制

五 培训干部:地方军阀的流官策略

六 叠床架屋:土流并置的康区政权

七 土著县长:民国末期的新气象

八 民族干部:1950年的转向

边疆自治运动中缺失的“族性”

一 相关的研究文献

二 三次“康人治康”事件

(一)巴安事变

(二)诺那事变

(三)班辕事变

三 三位土著领袖及其“自我定位”

(一)格桑泽仁

(二)诺那活佛

(三)刘家驹

四 事件的合法性诉求

五 混杂的“族性”

六 地方社会的反馈

七 结语

喇嘛庙:敌人还是伙伴?

一 王朝体制

二 地方权力

三 清代经边大员眼中的喇嘛庙

四 赵尔丰的宗教观

五 民国初年的探索

六 国民政府的宗教政策

七 刘文辉的宗教政策

八 “佛教徒”与“省主席”:并不冲突的角色

九 结语

民国时期西部边疆的政权建设与族群关系是2015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菅志翔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民国时期西部边疆的政权建设与族群关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