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着重研究新时期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发展的理论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对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基本内涵进行理论界定,对城市化的基本理论和世界各国城市化的经验进行梳理与总结。其次,从集聚经济、产业转型、城乡商品流通、收入差距、人口流动、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和城市群的发展等角度,对它们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影响机理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了新时期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发展的目标及其实现过程的政策体系。
全书坚持从产业演进和劳动力转移的独特视角,对中国城市化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并注重在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实践中,把握理论研究的厚重性和学科研究的交叉性,从而在理论和政策层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的内容,是本书的独特价值和鲜明风格。
作者简介
作者陈甬军,1954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92年在厦门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长期在厦门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1章 导论
1.1 新时期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时代背景与特征
1.1.1 新时期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环境
1.1.2 新时期中国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
1.2 新时期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基本内容
1.2.1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内涵
1.2.2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形成的特殊性
1.2.3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形成的复杂性
1.3 新时期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研究的重要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框架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2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1.4.3 创新之处
第2章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与经验总结
2.1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
2.1.1 分工视角的城市化理论
2.1.2 二元经济结构视角的城市化理论
2.1.3 新城市经济学视角的城市化理论
2.1.4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城市化理论
2.2 经济增长、工业化、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关系理论
2.2.1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2.2.2 工业化与城市化
2.2.3 产业演进与城市化
2.2.4 人口流动性理论
2.3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经验总结
2.3.1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2.3.2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总结
2.4 中国城市化发展三十年回顾与总结
2.4.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2.4.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2.4.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就与问题
第3章 城市化与集聚经济
3.1 中国城市集聚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
3.1.1 总量空间分布
3.1.2 产业空间分布
3.2 城市集聚经济的NEG模型: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
3.2.1 NEG模型的理论回顾
3.2.2 理论模型
3.2.3 实证检验
3.2.4 计量结果与解释
3.3 集聚经济与城市生产率:基于宏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3.3.1 城市生产率的宏观基础
3.3.2 集聚因子内生化的计量模型
3.3.3 计量结果与解释
第4章 城市化与产业转型
4.1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转型
4.1.1 城市化与产业转型的互动发展
4.1.2 新时期中国城市产业转型面临的挑战
4.1.3 新时期中国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4.2 产业转型与城市化要素空间流动
4.2.1 产业转型与产业梯度转移互动中的城市化进程
4.2.2 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转型、地理集中
4.3 产业转型与城市化关键要素配置
4.3.1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化人力资本配置
4.3.2 就业结构转变与城市化进程
第5章 城市化与城乡商品流通
5.1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商品流通状况与研究综述
5.1.1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商品流通状况
5.1.2 相关研究综述
5.2 城市化对农村商品流通影响机制分析
5.2.1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商品流通的实践特点
5.2.2 城市化对农村商品流通的影响机制
5.2.3 城市化对农村商品流通的影响效果
5.3 城市化对农村商品流通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3.2 单位根检验
5.3.3 模型设定与检验
5.3.4 结果与解释
5.4 城市化对城乡商品流通的影响
5.4.1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商品流通差异
5.4.2 新型城市化对消除城乡商品流通差异的作用
第6章 城市化与收入差距
6.1 城市化进程中的收入差距状况
6.1.1 制度视角下的收入差距
6.1.2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率与收入差距
6.1.3 中国收入差距的制度影响因素
6.2 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6.2.1 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模型:城市偏向视角
6.2.2 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6.3 城市化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6.3.1 城市化与地区收入差距的理论模型:空间溢出视角
6.3.2 城市化与地区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第7章 城市化与人口流动
7.1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
7.1.1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特征
7.1.2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关系
7.2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7.2.1 中国特色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7.2.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
7.2.3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征
7.2.4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突出问题
7.3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
7.3.1 模型设定
7.3.2 数据描述
7.3.3 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7.3.4 检验结果与解释
7.4 新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案例分析:以宁远县为例
7.4.1 宁远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7.4.2 宁远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分析
7.4.3 宁远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7.4.4 宁远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因
第8章 城市化与城市群发展:以海峡西岸城市群为例
8.1 城市化、城市群与全要素生产率
8.1.1 研究背景与核心概念
8.1.2 相关研究综述
8.2 海西城市群发展概况
8.2.1 海西城市群简况
8.2.2 海西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8.2.3 海西城市群发展的经济条件
8.3 海西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8.3.1 城市化水平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模型
8.3.2 数据描述
8.3.3 实证模型
8.3.4 研究结论
第9章 中国城市化地区差异:实践与比较
9.1 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化发展实践
9.1.1 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化现状
9.1.2 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化动力与途径
9.2 河南鄢陵县城市化发展实践
9.2.1 鄢陵县城市化现状
9.2.2 鄢陵县城市化动力与途径
9.3 重庆两江新区城市化发展实践
9.3.1 重庆两江新区城市化现状
9.3.2 重庆两江新区城市化动力与途径
9.4 城市化地区差异的比较分析
第10章 新时期中国城市化的目标与政策体系
10.1 新时期中国特色城市化的发展目标与选择道路
10.1.1 总体目标
10.1.2 阶段性目标
10.1.3 关键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10.2 新时期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政策体系
10.2.1 新时期推进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政策视角
10.2.2 遵循城市化客观规律,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
10.2.3 完善城市化体制设计,提高城市化质量
10.2.4 推动产业空间集聚,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10.2.5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市化发展机制
10.2.6 加快区域城市群发展,完善城市体系布局
参考文献
新时期中国特色城市化理论研究是201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甬军。
得书感谢您对《新时期中国特色城市化理论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