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罢溪声数落梅

听罢溪声数落梅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楚辞学大师汤炳正经典散文,展现一代学者的精神史。

内容简介

该书是著名学者汤炳正的作品集。

全书共分三辑,第一辑为自述成长、治学、游历履历。其中关于师从章太炎的回忆,关于屈原和楚辞的治学经过,关于个人成长和对书的感情等篇章,非常有名。第二辑为序跋集,间有关于语言学、散文创作和治学态度的精妙议论。第三辑为书信集。

全书以作者生平为暗线编排,堪称散文中的口述史、文零散文字间的传记。从中亦能看出时代发展变迁,以及中国现当代学者随社会、境遇而转变的治学历程。

作者简介

作者汤炳正(1910—1918),字景麟,山东荣成人。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研读文字、声韵之学。历任国立贵阳师范学院、 国立贵州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其一生所涉甚博,主要成就在古汉语和楚辞学,先后撰有《屈赋新探》《楚辞类稿》《楚辞今注》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听罢溪声数落梅》序

代序

第一辑

失落的童心

(一)

(二)

(三)

(四)

海滨拾趣

一、观日出

二、赶海

三、大鱼

四、海市·吊龙

五、游崖·海浴·蚌壳花

六、海之梦

关于“书”的故事

我写《彩云曲》的前后

忆太炎先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章太炎先生之日常生活

“孤岛”三五事

(一)

(二)

(三)

(四)

(五)

从鲁迅先生的“像”说起

海岳烟尘记

重过双石铺

伍非百先生传并附记

追记“花溪小憩”

(一)

(二)

(三)

(四)

狮子山的最初一瞥

“劳改犯”的自白

万里桥畔养疴记

(一)

(二)

(三)

屈里寻踪

一、溆浦与武冈

二、秭归

三、江陵

四、汨罗

无名书屋话沧桑

龙泉驿看花所想到的

记姜亮夫教授

学术与友谊

一、“新相知”与“生别离”

二、天涯若比邻

三、一次有意义的探讨

四、骚人的幸运

屈原

(一)生平与思想

(二)作品

我与《楚辞》

治学曝言

(一)

(二)

(三)

自述治学之甘苦

自述治学之经过

(一)少年时代

(二)北京求学时代

(三)游学苏州时代

(四)抗战时期

(五)内战时期

(六)新中国成立以来

(七)综述

第二辑

《东庐诗钞》序

《古韵学管见》前言

“太炎先生遗照”跋

《文字之初不本音说》跋

《论章太炎》序

“屈原问题学术讨论会”书怀并序

《语言之起源》自序

《渊研楼酬唱集》序

《湘西民歌集》序

《自在》序

《千家诗新编》序

《渊研楼屈学存稿》自序

题《刘伯骏先生绘画册》

旧校本《顾亭林诗文集》跋

“匕首”和“针”

《〈成均图〉与太炎先生对音学理论的建树》结语

第三辑

致李恭(三通)

致汤国梨(四通)

致姚奠中(四通)

致王焕镳(一通)

致汤浩正(二通)

致姜亮夫(二通)

致金德建(一通)

致饶宗颐(一通)

致郭在贻(二通)

致郑文(一通)

致汤棣正(三通)

致章念驰(二通)

致赵逵夫(二通)

致黄中模(二通)

致朱季海(一通)

致汤序波(五通)

致毕庶春(一通)

致崔富章(二通)

致杨乃乔(一通)

致竹治贞夫(三通)

致敏泽(一通)

致汤序波、孟骞(五通)

致陈怡良(二通)

致力之(二通)

致张中一(一通)

编后记

听罢溪声数落梅是202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汤炳正。

得书感谢您对《听罢溪声数落梅》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一溪见海3 电子书
一本教科书级别的职场小说,无论是事业还是作为女人的幸福,我都不会放弃。本书是第三册。
斑羚飞渡:沈石溪专集 电子书
沈石溪先生在当代文坛因其独特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的动物小说作品而受到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喜爱。他的作品始终带着一股浓浓的自然情怀,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一幅幅大自然中最原始的动物图景。是写动物,也是写人——写动物关系背后蕴含着的人类社会,写动物与人类之间质朴的互动与接触。本书精选了《斑羚飞渡》《雄鹰金闪子》《兵猴》等11篇各具特色的代表作,从猛禽到走兽,从亲情到友情,带领读者走进沈石溪迷人的动物小说世界。
听吴晗讲史:朱元璋传 电子书
民国四大传记之一、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杰作,真正的底层逆袭,精彩展现明太祖朱元璋从贫农到皇帝的改天换命之路。
听万里乐——穿洲越岭乐旅见闻 电子书
一部中国最资深爱乐者的美文集。
左伊朗 右中国:余粟哈梅德的爱情传奇 电子书
这是一本纯纪实作品,同时也是伊朗历史文化风情的轻松读本。作品通过两个异国青年的相知、相恋并组成家庭的传奇叙事主线,展现了中国和伊朗(波斯)这两个“丝绸之路”的源头国家古往的文明,源远流长的交融史,以及社会经济现状。作者借助中国和伊朗之间文化沟通、融汇交流中的生动故事,撩开了两个国家由于相距遥远和近现代隔膜而形成的朦胧帷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