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科学”概念的生成与歧变(1896~1919)

近代中国“科学”概念的生成与歧变(1896~1919)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本成果寻绎了19世纪末来自日本的汉语借词“科学”由外而内地生成中国“科学”概念的全过程,揭示一路走来,“科学”泛化为信仰的缘由。探求近代中国的学术转型与社会变革之间发生的复杂深刻的纠葛。

内容简介

本书寻绎了19世纪末来自日本的汉语借词“科学”由外而内地生成中国“科学”概念的全过程,爬梳了近代中国的学术转型与社会变革之间发生的复杂深刻的纠葛,由此揭示一路走来“科学”泛化为信仰的缘由。研究表明,在晚清民初的语境中,“科学”一词因国人的理想不同,各循进路,“科学”语义在格义曲解中泛化生歧,呈现中国特色,且权威性日益增强,整体性地嵌入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延续至今。

作者简介

作者张帆,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曾在《近代史研究》《中山大学学报》《中华文史论丛》《学术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导论 近代中国“科学”概念溯源

第一章 从“格致”到“科学”的过渡(1896~1905)

第一节 晚清“格致学”意义的流变

第二节 从“格致学”到日本“理学”

第三节 从“格致学”到“科学”

第二章 从“分科之学”到教科之“科学”的歧出(1901~1905)

第一节 从科举到分科教育的观念转换(1900年以前)

第二节 从分科之“科学”到教科之“科学”

第三节 晚清“科学”教育的构想与困境

第三章 从“分科之学”到“科学”的观念转化

第一节 “科学”概念的学术特征

第二节 “有学”“无学”之辨

第三节 “科学”的维度与政治考量

第四章 中学“科学化”的路径与流变

第一节 中学“科学化”的尝试:以史学为例

第二节 走向形而上的“科学”

第三节 “科学”的限度与道德调适

第四节 “常识”与“科学”

第五章 从分科治学到整体性“科学”的过渡(1912~1919)

第一节 道德救国论中的多元“科学”视角

第二节 欧洲战争与中国“科学”概念的新走向

第三节 民初国学研究范式的变迁

结语 未完成的正名

参考文献

近代中国“科学”概念的生成与歧变(1896~1919)是201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张帆。

得书感谢您对《近代中国“科学”概念的生成与歧变(1896~1919)》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日本近世国学者的华夷论与自他认识 电子书
华夷思想是前近代东亚世界进行自我认识和他者认识的主要思维模式。本书以日本近世国学者的自他认识与传统华夷思想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贺茂真渊、本居宣长、平田笃胤、大国隆正的自他认识来探讨国学者华夷论的特点。
观念的变迁: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演变(何以中国) 电子书
从观念的词源出发,融会中国思想史三千年,发掘其中超越时代的意义。
行动与美学:苏珊·桑塔格的“沉默” 电子书
苏珊·桑塔格是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对美国文化界有很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美国文化思潮的变化与争论。
中国思想简史 电子书
本书是日本哲学家武内义雄所作的中国哲学思想史论著。
中国政治思想史(套装共3册):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元明清卷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