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现信息:统一信息理论纲要

涌现信息:统一信息理论纲要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所采取的方式将为你提供一种关于我们世界的基本特征的深刻洞见。

内容简介

在信息时代来临之际,对信息及其与物质和能量的关系的恰当理解,成为文明之存续的最重要问题。然而,对基于科学技术的信息概念与那些流行于社会科学、人文和艺术中的信息概念进行协调统一的尝试,并不多见。

本书远离了片断化的信息概念,由此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路径。许多学者拒绝对统一性的接受,因为它的大多数承诺都是还原论的。

本书主张,在避免沦入还原论或拟人论的同时,致力于在统一信息理论的方向上推进一门尚待成熟的信息科学,乃是一项宏伟的任务。为了能够成功地实现这个雄心抱负,本书对复杂系统理论及其哲学基础进行了辩护。

信息需要在自组织的术语中进行解释,才能真正地彰显它所表现出的丰富性。

作者简介

作者沃尔夫冈·霍夫科尔希纳,1953年出生于维也纳(奥地利),曾在萨尔斯堡大学从事政治科学和心理学研究,以题为“卡尔·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争——科学规律概念的当代争论”的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又作为奥地利科学学会的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的成员,从事于科学-技术-社会研究,尤其是信息化研究(信息社会理论、“统一信息论”、进化系统论和设计理论),并在维也纳技术大学、萨尔斯堡大学教授信息社会理论和信息科学基础相关课程。现任美国华盛顿信息科学研究所顾问委员;奥地利维也纳统一信息理论研究小组主席;奥地利维也纳贝塔朗菲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主席。迄今已出版了100多篇文章,包括《统一理论探秘》(1998)、《统一信息理论的二十个问题》(2010)、《涌现信息:统一信息理论纲要》(2013)等15本著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编辑委员会

总序

英文版序言

中文版序言

译者序

第一部分 走向信息科学

第一章 信息科学的黎明

1.1 在巴别塔上

1.2 信息革命之后存在于信息革命之前

1.3 对临界物质的增补

第二部分 走向统一信息理论

第二章 一种新的世界观

2.1 一种新的哲学

2.2 一种新的跨学科范式

第三章 推动

3.1 一种关于人类策略的崭新视角

3.2 处理复杂性

第四章 混沌元系统转变和超系统层次结构

4.1 对现实世界图像的新观点

4.2 深入复杂性

第五章 相邻必要性

5.1 关于把握的一种新视角

5.2 领会复杂性

第六章 对象既是主体也是客体

6.1 消解“卡佩罗三难困境”

6.2 涌现信息

第三部分 一种为了、关于和通向信息社会的科学

第七章 全球性可持续信息社会

7.1 全球主义:世界社会及其大脑的涌现

7.2 可持续性:减少摩擦——信息革命的隐藏议程

7.3 信息化:为集体智慧的信息通信技术

参考文献

译后记

涌现信息:统一信息理论纲要是202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奥] 沃尔夫冈·霍夫科尔希纳。

得书感谢您对《涌现信息:统一信息理论纲要》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工匠精神理论与实践教程 电子书
本书分为理论篇、实践篇两部分,共八章,内容包括: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本质、工匠精神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工匠精神的历史与发展、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培育路径、工匠精神与职业法律保障、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规范、工匠精神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匠精神与青年成长成才。
职业精神培育:从理论到实践 电子书
本书共分6章,内容包括:导论、职业精神质的规定性、职业精神传承、职业精神培育理论、职业精神培育现状、职业精神培育实践。
沉默的艺术:意识科学基础理论 电子书
本书将第一次立足于数学物理,以较明确的方式尝试回应以下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是意识?意识的生物学起源是什么?未来的机器人是否有意识?
戴维森意义理论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思想立足点、形式表征基础和经验解释基础简要分析了戴维森意义理论的思想来源,从形式表征、经验解释和前理论基础系统阐述了该理论的基本思想,从基本原则、理论特色、重要影响等视角对该理论做出了尝试性的整体评说。本书对戴维森大量论文中的相关哲学思想加以梳理和整合,以合理的结构展示其严谨的逻辑关系,对戴维森真理论、实在论等重大问题做出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对弗雷格、塔尔斯基、蒯因、达米特等人的相关思想进行
差异性社会共识理论研究 电子书
一个日益分化和显现个性差异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寻求沟通、理解、认同和共识的时代。不同利益主体能否达成共识,不同价值取向如何达成共识,如何在利益与价值的通约中,承认差异、寻找共识,始终是困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难题,也是古往今来智者追寻“多样性统一”的哲学问题。这不仅涉及“差异性共识”的本体性存在、方法论转换、共识困境与实现途径,也必然涉及利益多元和价值冲突的意识形态问题。本书即是对这些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