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中國現代文學:細讀·數據·接受(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學術文庫)

重訪中國現代文學:細讀·數據·接受(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學術文庫)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关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方法和接受情况。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香港文学细读”,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探讨香港作家关于记忆的书写;第二辑“意象、叙事与数据”探讨意象分析、叙事理论和数据统计的文学研究方法;第三辑“接受研究”关注文学的接受和转化问题。

作者简介

作者何杏枫,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哲学硕士,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系哲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兴趣包括中国现当代小说、戏曲、香港文学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輯 香港文學細讀

姚克《陋巷》初探

一、引言

二、《陋巷》的創作及公演

三、《陋巷》對社會的反映及對香港劇壇發展的折射

四、《陋巷》的藝術特色與創作限制

五、結語

歷史創傷與記憶探尋:李碧華《煙花三月》中的文化沉澱

一、引言

二、歷史創傷

三、記憶探尋

四、懷舊他者與時間鬼魅

五、結語

爲人所能有的委屈與希望而寫 ——黄碧雲探論

一、引言

二、輕快是我不懂得的

三、一刹那的反省與啓悟

四、因著明白所以静默

五、對知識與卓越的執迷

七、結語

第二輯 意象、叙事與數據

中國現代戲劇中家的意象 ——以胡適《終身大事》和丁西林《一隻馬蜂》爲例

一、引言

二、胡適《終身大事》

三、丁西林《一隻馬蜂》

四、結語

論沈從文短篇小説的叙事模式

一、引言

二、沈從文短篇小説研究概論

三、從叙事學角度重讀沈從文的短篇小説

四、結語:叙事學文本分析進路再思

論余光中散文的設色

一、引言

二、余光中散文的色彩感

三、顔色意象分論

四、設色與余光中散文理論的實踐

五、余光中散文設色的前後期轉變

六、結語

附録

第三輯 接受研究

童話·夢話·真話:論巴金《長生塔》對愛羅先珂的接受

一、引言

二、巴金、中國兒童文學與愛羅先珂

三、巴金《長生塔》與愛羅先珂童話的對話

四、結語

“香港”作爲魯迅研究的資源 ——以舊詩專論及《抖擻》雜誌爲例

一、引言

二、研究回顧

三、香港與三部魯迅舊詩研究

四、香港學院派的魯迅研究:以《抖擻》雙月刊爲例

五、結語

臺灣文學研究在香港

一、引言

二、臺灣作家的香港行跡:以朱天文爲例

三、臺灣作家在港的接受情況:以陳映真爲例

四、香港文藝雜誌中的臺灣女性作家及其作品:以《中國學生周報》爲例

五、結語

附録:《中國學生周報》所見臺灣女作家作品

重訪中國現代文學:細讀·數據·接受(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學術文庫)是202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何杏枫。

得书感谢您对《重訪中國現代文學:細讀·數據·接受(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學術文庫)》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文化寿州丛书·文润寿春 电子书
本书是“文化寿州丛书”的一种,是一本对寿县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论文集。该书通过对寿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研究,将产生于寿县的各类文化遗产进行追根溯源,系统性的梳理、分析、考证其产生于此地的自然原因、人文条件、历史背景等,既有助于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又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本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史料性书籍,具有良好的出版价值。
人间词话:许文雨讲评本 电子书
一部对《人间词话》进行疏通讲解的专著。
文与字的神韵:文学美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文学的起源,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介绍,文学的审美特征以及名作赏析四部分。全书从诗、乐、歌、舞合一的现象和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两个方面找出文学的源头;以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主线索,串起文学史上的名人名篇;并选取10部世界文学史上很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赏析等。
童话与水:文运与国运的交融 电子书
本书是作者多年创作的散文精品集。全书收集了作者19篇的散文作品,其中大部分已经发表于全国和各省级大型文学期刊上的。全书以“情”字贯穿始末,作者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更表达了对亲人、师长、恩人的感念。作者将对母亲的热爱与怀念写入作品《大家闺秀》;将在特殊时期,养育自己的叔父的感激之情写入《我的农民清轩叔》;将对恩师的缅怀、对师长的敬意写入《人就活一回》(忆金湘),《怀念吴树声叔叔
王阳明谪龙场文编年评注与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王阳明贬谪龙场政治事件、生涯为底色,分上下两部。上部辑录自贬谪缘起到去谪抵庐陵令新任期间所创作的文辞208题(另附谪后文4题5篇,门人后学撰祠记2篇)编年成集,并作评注。下部由10种专篇构成,是在上部基础上,执“诗意栖居”研究思想与方法论,从文献整理、情怀与心态、教育与教学、辞赋与文风、哲学与经学等方面对此王阳明谪龙场文展开的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