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旨在从中华文化的视域切入历史理论的探讨。
内容简介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历史、历史科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以及相应系列重大国家政策的出台,历史研究中起。
在这种大背景下,本书以求真、明理、显历史思想与历史理论的探讨。具体而言就是,基于中国本土历史与社会实际,结合学术现状,汲取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优秀成果,探寻某些具体历史理论问题的文化根脉、历史根基、思想渊源、人文精神,努力揭示中国历史的内在精神气韵。
作者简介
作者高希中,男,1974年10月生,山东省阳信县人。1995年山东大学大学毕业,2004年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8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9-2012年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方向皆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主要内容及思路方法
三 价值意义
第一章 中华文化蕴含当代历史研究的有益智慧
第一节 “中道”对破除二元对立思维的意义
一 中庸
二 中和,万物并育相生
三 中道融合,万物并育相生
第二节 人文与科学:善恶褒贬再认识
一 善恶褒贬之本体论
二 “史学即史料学?”
三 道德判断非科学判断
四 深刻认识道德标准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及现代价值
第二章 史学传统中富有启示的思想资源
第一节 文化实践视域下《大学》“格物”释义辨析
一 程颐、朱熹之前对“格物”释义重于“善恶”
二 程颐、朱熹“穷理至极”不能在实践根本上实现“明德”
三 “为善去恶”与“格除物欲”说更符合《大学》本义,且更具实践意义
结论
第二节 明德:印光“劝善”思想研究
一 心系民生疾苦,力倡因果
二 重视家教母教
三 圆融儒释道,出世入世相结合
四 力戒虚言,知行合一
第三节 民国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经世”取向
一 马克思主义史学何以要“经世”?
二 马克思主义史学如何“经世”?
三 马克思主义史学“经世”的意义与启示
第四节 “天人合一”对瘟疫史研究的思想价值
一 天人背离与瘟疫的产生及流行
二 “天人合一”对瘟疫史研究的究竟之处
三 天人合一,生态和谐之根本路径
第三章 敬畏历史
第一节 历史意识: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
一 进入历史与后世考评
二 现世与历史之间的平衡
三 不朽理念的“同世”性、主观性与后世承担性
第二节 善恶轴心论:以《史记》为中心
一 由《春秋》笔法看“善恶轴心”
二 由《史记》所记“天人关系”看“善恶轴心”
三 由中华文化来看“善恶轴心”
第三节 南昌西汉海昏侯文化释读
一 海昏侯刘贺跌宕起伏的短命人生
二 放荡不羁,不守儒家礼法
三 因果相报,如影随形
第四章 中华文化与新时代历史研究
第一节 文化自信与新时代历史研究中国本土化转向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新时代历史研究转向的标志及表现
三 基于文化认同,历史研究本土化转向的意义与展望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历史研究的思想价值
一 否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错误表现
二 否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观点在诸多大势中走向终结
三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克服否定优秀传统文化错误观点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发挥史学“明德”功能,引领时代新风尚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明德”的价值取向
三 “明德”引领时代风尚的举措
第五章 结论:以史问道
第一节 叩问学术情怀
第二节 叩问人心:本来无一事,谁在惹尘埃
一 人心:世间祸福不可忽视的本源
二 正心为根本
第三节 叩问道心:“著述者之心术”
一 主观与心术
二 “求真”至关重要,但勿极端化,勿失“道心”
三 如何秉持和彰显“道心”?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华文化与历史理论散论是202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高希中。
得书感谢您对《中华文化与历史理论散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