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历史理论散论

中华文化与历史理论散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旨在从中华文化的视域切入历史理论的探讨。

内容简介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历史、历史科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以及相应系列重大国家政策的出台,历史研究中起。

在这种大背景下,本书以求真、明理、显历史思想与历史理论的探讨。具体而言就是,基于中国本土历史与社会实际,结合学术现状,汲取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优秀成果,探寻某些具体历史理论问题的文化根脉、历史根基、思想渊源、人文精神,努力揭示中国历史的内在精神气韵。

作者简介

作者高希中,男,1974年10月生,山东省阳信县人。1995年山东大学大学毕业,2004年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8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9-2012年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方向皆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主要内容及思路方法

三 价值意义

第一章 中华文化蕴含当代历史研究的有益智慧

第一节 “中道”对破除二元对立思维的意义

一 中庸

二 中和,万物并育相生

三 中道融合,万物并育相生

第二节 人文与科学:善恶褒贬再认识

一 善恶褒贬之本体论

二 “史学即史料学?”

三 道德判断非科学判断

四 深刻认识道德标准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及现代价值

第二章 史学传统中富有启示的思想资源

第一节 文化实践视域下《大学》“格物”释义辨析

一 程颐、朱熹之前对“格物”释义重于“善恶”

二 程颐、朱熹“穷理至极”不能在实践根本上实现“明德”

三 “为善去恶”与“格除物欲”说更符合《大学》本义,且更具实践意义

结论

第二节 明德:印光“劝善”思想研究

一 心系民生疾苦,力倡因果

二 重视家教母教

三 圆融儒释道,出世入世相结合

四 力戒虚言,知行合一

第三节 民国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经世”取向

一 马克思主义史学何以要“经世”?

二 马克思主义史学如何“经世”?

三 马克思主义史学“经世”的意义与启示

第四节 “天人合一”对瘟疫史研究的思想价值

一 天人背离与瘟疫的产生及流行

二 “天人合一”对瘟疫史研究的究竟之处

三 天人合一,生态和谐之根本路径

第三章 敬畏历史

第一节 历史意识: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

一 进入历史与后世考评

二 现世与历史之间的平衡

三 不朽理念的“同世”性、主观性与后世承担性

第二节 善恶轴心论:以《史记》为中心

一 由《春秋》笔法看“善恶轴心”

二 由《史记》所记“天人关系”看“善恶轴心”

三 由中华文化来看“善恶轴心”

第三节 南昌西汉海昏侯文化释读

一 海昏侯刘贺跌宕起伏的短命人生

二 放荡不羁,不守儒家礼法

三 因果相报,如影随形

第四章 中华文化与新时代历史研究

第一节 文化自信与新时代历史研究中国本土化转向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新时代历史研究转向的标志及表现

三 基于文化认同,历史研究本土化转向的意义与展望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历史研究的思想价值

一 否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错误表现

二 否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观点在诸多大势中走向终结

三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克服否定优秀传统文化错误观点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发挥史学“明德”功能,引领时代新风尚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明德”的价值取向

三 “明德”引领时代风尚的举措

第五章 结论:以史问道

第一节 叩问学术情怀

第二节 叩问人心:本来无一事,谁在惹尘埃

一 人心:世间祸福不可忽视的本源

二 正心为根本

第三节 叩问道心:“著述者之心术”

一 主观与心术

二 “求真”至关重要,但勿极端化,勿失“道心”

三 如何秉持和彰显“道心”?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华文化与历史理论散论是202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高希中。

得书感谢您对《中华文化与历史理论散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语言理论研究与应用 电子书
语言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致力于揭示英汉空间思维的表现形式、概念表征空间性特征和信息组织的结构模式;厘清认知语义学理论中不同术语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有助于各理论的整合;深化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为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补充。
《中原雅音》与《中州音韵》考论 电子书
《中原雅音》是一部记录北方时音的亡佚韵书。本书充分利用现有国内外新旧材料,对其进行了穷尽式地辑佚、整理、“复原”与研究。并从文献和语音两方面出发,运用图表比较、比勘互证、构拟等理论与方法,与《中州音韵》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与考证,探讨了两部韵书在体例、韵字、音释及声、韵、调等方面的异同及其差异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明确了二者间的传承关系,重新确立并审视了两部韵书在汉语韵书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闯关东历史与文化研究 电子书
你知道的闯关东,可能更多来自于影视的民间传说,这本书从专业历史研究的角度,重新理解闯关东。
社区营造的理论、流程与案例 电子书
为社区营造实务工作者提供操作过程指引。
词义球结构的理论与实践 电子书
本书以句法一词义界面理论为基础,对汉语的动词、非属性名词等部分实词的词义结构做了新的切分与描写,初步构建了词义球结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