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广电艺术学研究范畴与历程全面阐述。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范畴与历程,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广播电视艺术学方法论,广播电视的艺术语言与构成要素,广播艺术的审美特质,电视艺术的文化品格,广播电视的叙事艺术,广播电视艺术的“传—受”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第一章 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范畴与历程
第一节 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
第二节 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历程
一、自发的研究——草创期(1949~1979)
二、自觉的研究——发展期(1980~1990)
三、自成一体的研究——成熟期(1990年至今)
第二章 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建构
第一节 广播电视艺术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 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研究内容
第三章 广播电视艺术学方法论
第一节 广播电视艺术学方法论的自觉
第二节 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方法的建构
一、经验的方法
二、历史的方法
三、本体的方法
第三节 广播电视艺术学对相关学科方法的借鉴
一、符号学的方法
二、信息论的方法
三、意象论的方法
四、接受美学的方法
五、比较艺术学的方法
第四章 广播电视的艺术语言与构成要素
第一节 声音
一、人声
二、音响
三、音乐
第二节 画面
一、电视画面的基本特征
二、电视画面的构成要素
三、电视字幕与声画搭配
第三节 播音主持
一、节目主持人的缘起
二、播音主持艺术的美学内涵
三、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第五章 广播艺术的审美特质
第一节 广播艺术的形象特征
一、诉诸耳朵的听觉形象
二、深度涉入的想象性形象
三、心理营构的联觉性形象
四、因人而异的能动性形象
第二节 广播艺术的审美创造
一、广播艺术创造的理念、思路的嬗变
二、扬声音之优势,达到整体美、综合美的最佳审美效果
三、避免低俗,趋向崇高
第六章 电视艺术的文化品格
第一节 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电视艺术是运动性和造型性的结合
二、电视艺术是逼真性和假定性的结合
三、电视艺术是兼容性和选择性的结合
四、电视艺术是社会化和家庭化、个人化的结合
第二节 欠缺文化的电视
一、电视是文化的载体,要提高文化品位
二、具有巨大凝聚力的中华民族文化
三、新时期文化转型的特征
第三节 电视艺术精品是文化积累的产物
一、直面电视艺术节目质量问题
二、精品是立台之本,竞争之宝
第四节 提升电视艺术的文化品位
第五节 发挥综合优势,重建电视文化
一、综合性是电视的本性
二、综合思维是先进的思维方式
三、电视艺术文化:走向新的综合
第七章 广播电视的叙事艺术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大众叙事艺术特质
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叙事话语
一、叙事话语的意义
二、编码/解码:广播电视的叙事话语机制
三、广播电视的叙事话语风格
四、广播电视的叙事话语类型
第三节 广播电视的叙事模式
一、叙事模式的含义
二、广播电视新闻:即时模式
三、广播电视访谈:对话模式
四、广播电视广告:类像模式
五、广播剧、电视剧:情节模式
六、广播电视综艺:复合模式
第八章 作为艺术传播的广播电视
第一节 艺术传播与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特性
第二节 广播电视中的艺术类型与传播艺术
第三节 广播电视艺术研究的传播学视角
第九章 广播电视艺术的“传—受”关系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受”关系的演变
第二节 “传—受”关系: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核心
第三节 广播电视艺术传播场
第十章 广播电视艺术的传者与受众
第一节 传者:身份、立场与姿态
一、身份:究竟谁是广播电视艺术的传者?
二、立场:“软喉舌”抑或盟友
三、姿态:从宣教到服务
第二节 受众:广播电视艺术的接受主体
一、“受众”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二、广播电视传播中的受众构成
第三节 意义的个体生成与社会生产
一、受众的个体差异性
二、意义的社会生产
第四节 中国广播电视受众的心理分析
一、影响受众心理的因素
二、中国广播电视受众的文化心理结构
三、中国广播电视受众的审美心理特征
第十一章 广播电视的审美接受
第一节 日常化审美
第二节 意象化体验
第三节 倾听与参与
第四节 大众狂欢──受众对于广播电视审美形态的选择
第十二章 明星制造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大众传播与明星制造
第二节 明星形象的媒介符号价值
一、明星形象作为媒介符号的意识形态属性
二、明星形象作为媒介符号负载大众的欲望需求
三、明星媒介符号的商品属性
四、明星媒介符号与消费主义的共谋关系
第三节 明星制:广播电视艺术产业化之路
第十三章 广播电视传播效果与审美文化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效果研究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
二、传播效果的分类及研究对象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几种理论
四、广播电视传播效果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五、广播电视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
六、广播电视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广播电视传播与当代审美文化
一、审美文化
二、广播电视媒介传播特征
三、当代审美文化视阈中的广播电视
第三节 从双重层面解读广播电视与艺术文化的关系
一、利与弊:从现象层解读广播电视与艺术文化的关系
二、真与假:从本质层解读广播电视与艺术文化的关系
第十四章 广播电视艺术的功能
第一节 信息功能
第二节 宣传功能
第三节 大众娱乐
第四节 文化消费
第十五章 价值转型中的广播电视艺术的生产与消费
第一节 转型中的中国当代社会
一、商业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渗透与扩张
二、价值观的嬗变
第二节 电视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消费娱乐化
一、娱乐传媒化与传媒娱乐化
二、娱乐方式:从个别性到共享性
三、大众传媒与消费主义的共谋
四、电视选秀造星节目:平民“狂欢”与精英“自赏”
第三节 消费主体审美心理的多元化
一、审美的日常生活化
二、从审美到审丑
三、颠覆传统与权威的快感
四、对话互动的诉求
第十六章 后工业社会的广播电视艺术
第一节 后工业时代的来临
第二节 后工业时代的广播电视艺术
一、广播电视艺术日渐走上商品化、产业化的道路
二、广播电视艺术越来越倾向于游戏化、娱乐化、无深度
三、广播电视艺术创作多元化,且极具个性特色
四、广播电视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下交融、冲突与发展
第十七章 作为文化产业的广播电视艺术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是2010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施旭升。
得书感谢您对《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