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生命科学名著:兽医微生物学(原书第2版)》是经典著作《兽医微生物学》的第二版(第1版于1999年出版),阐述了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详细介绍了细菌和真菌、病毒的病原、流行病学、致病机制、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全书分为导言、细菌和真菌、病毒和临床应用4部分,共74章。
《生命科学名著:兽医微生物学(原书第2版)》注重经典理论与新的进展、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内容翔实、实用性强。
《生命科学名著:兽医微生物学(原书第2版)》可供从事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技术人员、教学人员及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考。
章节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1篇 导言
第1章 寄生病和致病性
1.1 宿主一寄生关系的一些特征
1.2 致病性的标准-Koch原理
1.3 感染性疾病发生的要素
1.4 致病作用
1.4.1 直接损伤
1.4.2 免疫介导的损伤
第2章 对于传染性微生物的免疫反应
2.1 先天性免疫
2.1.1 解剖特征、生理过程和难常菌群
2.1.2 先天性防卫的细胞反应
2.2 获得性免疫
2.2.1 免疫反应的产生
2.2.2 抗原呈递
2.2.3 效应功能
2.2.4 体液免疫(抗体反应)
2.2.5 抗体的效应功能
2.2.6 细胞介导的免疫
2.2.7 激活的巨噬细胞杀死兼性寄生的细胞间细菌
2.2.8 细胞毒性T细胞杀死病毒感染的细胞
2.2.9 效应细胞能够应用抗体结合靶细胞
2.3 对于传染性微生物的免疫反应的估价
2.3.1 基于抗体的血清学
2.3.2 基于细胞介导免疫的诊断
第3章 实验室诊断
3.1 细菌和真菌
3.1.1 样本采集
3.1.2 样本运输
3.1.3 传染性微生物的实证
3.2 病毒
3.2.1 一般性考虑
3.2.2 从临床样本分离病毒
3.2.3 临床样本的病毒或病毒抗原的鉴定
3.2.4 病毒的血清学检查
第4章 抗微生物化学治疗
4.1 抗微生物药物的分类
4.2 抗微生物药物的作用机制
4.2.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4.2.2 细胞膜功能的损伤
4.2.3 核酸功能的抑制
4.2.4 蛋白质合成的抑制
4.3 抗微生物易感性和药物剂量预测
4.3.1 抗微生物易感性测试
4.3.2 药物剂量的设计和药物动力学特性
4.3.3 影响药物组织浓度的因素
4.4 抗细菌药物组合的应用
4.5 对抗细菌药物的抗性
4.5.1 组成性抗性
4.5.2 获得性抗性
4.5.3 抗微生物药物抗性的临床重要性
4.5.4 宿主获得性抗性感染
4.6 动物病原的抗菌药物抗性的公共卫生方面
4.6.1 抗菌药物抗性的控制
4.7 抗真菌化学治疗
4.7.1 局部使用的抗真菌试剂
4.7.2 全身应用的抗真菌试剂
4.8 抗病毒化学治疗
4.8.1 抗病毒药物
第5章 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的策略和滥用的分支
5.1 合理使用的策略
5.1.1 是否存在传染性微生物?
5.1.2 所使用的最好的抗微生物药物是什么?
5.2 抗菌药物滥用的分支
5.2.1 抗性
5.2.2 风险
5.2.3 对于其他因素的风险
5.3 总结
第6章 疫苗
6.1 引言
6.1.1 体液免疫
……
第2篇 细菌和真菌
第3篇 病毒
第4篇 临床应用
生命科学名著:兽医微生物学(原书第2版)是200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美]D.C.赫什。
得书感谢您对《生命科学名著:兽医微生物学(原书第2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