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磨粒图像分析及监测技术

智能化磨粒图像分析及监测技术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聚焦磨粒分析技术,为机器磨损状态监测技术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内容简介

本书面向装备智能运维学科发展前沿与工程迫切需求,锚定磨粒分析技术智能化方向,围绕传统监测技术中磨粒信息表征不完备、磨损机理辨识精度低与磨损失效诊断不准确的科学问题与应用难题,以机理驱动的磨损状态演变监测为主线,详细介绍了静态磨粒图像传感器设计、运动磨粒图像传感器设计、典型磨粒类型的智能辨识模型、磨损状态的在线监测方法等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

全书内容兼具前沿性、创新性与工程实用性,旨在将作者团队在磨粒分析领域近二十年的经验积累与最新研究成果分享给广大读者,为其开展相关学术研究、解决工程应用难题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作者武通海,1976年9月生,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端装备复杂传动系统智能运维创新团队核心成员;陕西省首批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西安交通大学首批“王宽城青年学者”、新疆大学“天山学者学科带头人”。

现担任现代设计及轴承转子系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机械工程学会设备与维修工程学会委员、Measurement等本领域著名期刊副主编。

长期从事高端装备状态感知方向研究工作,研发的国内首创磨损在线监测系统在军工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装备上得到推广应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磨粒图像监测技术概述

1.2 磨粒图像监测技术

1.3 磨粒图像监测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1.4 磨粒图像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2章 静态磨粒图像传感器设计

2.1 静态磨粒沉积及成像传感技术原理

2.2 静态磨粒图像传感器优化设计

2.3 静态磨粒链分割与特征提取

2.4 静态磨粒图像传感器的效果检验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运动磨粒图像传感器设计

3.1 磨粒运动图像传感器设计

3.2 运动磨粒检测跟踪与空间特征提取

3.3 磨粒的三维重建与形貌特征提取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典型磨粒类型的智能辨识模型

4.1 典型失效磨粒分层辨识策略

4.2 失效磨粒CGAN样本扩增

4.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显著磨粒类型辨识

4.4 基于二维图像的CNN形态学相似磨粒辨识模型

4.5 基于三维形貌特征的形态学相似磨粒辨识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磨损状态的在线监测方法

5.1 机理驱动的磨损状态演变监测

5.2 四球机摩擦试验的磨损状态分析

5.3 车桥台架测试的磨损状态监测与动态预警

5.4 谐波减速器全寿命试验的磨损状态动态监测

5.5 小结

参考文献

智能化磨粒图像分析及监测技术是2023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王硕。

得书感谢您对《智能化磨粒图像分析及监测技术》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软件逆向分析技术及应用 电子书
本书根据本科生和研究生软件逆向分析相关课程的教学需要,以实例为导引,面向攻防实践,将逆向分析基础和工具融入实例的剖析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基础和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通过对软件逆向基础、常见文件格式解析、常用反汇编算法及缺陷分析、Android程序逆向基础和相关工具的介绍,读者能够掌握基本的逆向分析方法。随着逆向分析技术的不断演进,一些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涌现,本书围绕代码混
印刷图像分析与测控 电子书
本书围绕与印刷图像质量测评相关的主要国际标准,对其技术规范、质量要求、测评内容及其关系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对国际标准的印刷色彩、文本相关质量、宏观均匀性及图像清晰度等主要质量属性和测评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最后给出了一些相关测评应用和实践。
图像局部特征检测及描述 电子书
本书针对噪声图像中的特征检测及描述的稳定性和可分辨性问题,介绍了国内外经典算法的原理和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算法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全书重点介绍了30多种特征检测算法,包括基于边缘、模板、灰度导数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角点检测算法,基于灰度导数、机器学习以及与滤波整合的像素级边缘检测算法,基于灰度矩、空间矩的亚像素级边缘检测算法,SIFT、SURF等斑点检测算法。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技术 电子书
本书共11章,具体内容包括:智能建筑内信息传输网络、智能建筑内的综合布线系统、楼字基本控制系统、安防消防控制系统、基于BACnet的系统集成技术、基于OPC的系统集成技术、OPCSystems.NET、基于ODBC的系统集成技术、基于BIM的系统集成、智能化建筑集成系统。
环境样品放射性监测与分析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放射性、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放射性强度与辐射量单位、环境放射性的来源和进入人体的途径、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生物学效应、核辐射的探测、环境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放射化学分析、放射性核素的测定以及数字修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