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人文学术危机

直面人文学术危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清华大学教授仲伟民有关学术评价与学术期刊研究的文章合集。

内容简介

作者在担任《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的过程中,对于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结合起来思考,并产生自己的想法。

作者认为,目前中国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是人文危机最直接最本质的表现之一。

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最主要的载体,学术评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实际就成为学术期刊评价问题。其中包含了作者对学术期刊、学术评价、学术规范等问题的独到体会和感受。也试图对解决学术危机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者简介

作者仲伟民,1963年出生于山东宁阳。1981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本科和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

1988年至200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历任《中国社会科学》与《历史研究》编辑、副编审、编审、总编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常务副主编。

2005年,转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常务副主编、《国际儒学》主编。兼任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经济史学会常务理事。

出版专著《宋神宗》《近代前夜的王朝》等。2010年获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称号。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量化评价扼杀人文学术

如何客观评价CSSCI

大学评价、学术评价与期刊评价

学术共同体是建立公平公正学术评价的基石

学术评价机制混乱导致学术期刊评价无序

学术评价机构需要给予重新评价

学术期刊问题的症结在于期刊体制

主辅颠倒:原发期刊与二次文献期刊

评价机构凌驾于学术期刊之上

学术期刊已被数据库牢牢绑架

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关系之扭曲

将学术评价弊端归咎于学术期刊是不公平的

“以刊评文”疏离了作者与编者的关系

出版英文学术期刊不等于国际化

“名”与“实”不符:学术期刊之尴尬

域出版助学术期刊走向真正的媒体融合之路

体制与技术双重压力下的高校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危机

我看知网与赵教授的官司

中国现代学术传统的承载者——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高校学报

中国现代学术传统与学术期刊的裂变——20世纪后半期的高校学报

《文史哲》的独特道路:小综合、大专业——祝贺《文史哲》杂志创刊六十周年

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评袁玉立《问题与问学》

期刊界的带头大哥——张耀铭《学术期刊与学术创新》序

学报界的最强大脑——朱剑《雾里看花:谁的评价,谁的期刊》序

学术评论:确立健康学术评价机制的基础——祝贺《历史学评论》创刊

论文写作中的学术伦理问题

从博士论文抽取部分章节发表合情合理合法——关于学术规范问题的一封信

一个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是怎么成为问题的

学术论文刊发前公示不可行!

后记

直面人文学术危机是2022年由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出版,作者仲伟民。

得书感谢您对《直面人文学术危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西厢记评点研究(清代卷)(文澜学术文库) 电子书
本书可供学界相关研究者参考,也可供古典文学爱好者阅读。
如何现代  怎样新诗:中国诗歌现代性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电子书
本书为研讨诗歌现代性问题的论文集,主题为“如何现代,怎样新诗”。在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其现代性呈现出非常丰富、也非常复杂的情态,追新与炫奇,否定与肯定之间的错综复杂,在这些现代性景观的层面,一方面显示了现代性具有“永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它潜在的许多问题。全书分“现代性的追求”“现代诗的语言策略”“现代诗歌中的现代性问题”“当代诗歌中的现代性”等几个主题,分别对中国诗歌的现代性
日本鲁迅研究史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 电子书
域外鲁迅研究视域,较为人所瞩目的是日本鲁迅研究,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东西方交汇中的中日文学与思想:共同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电子书
本论文集是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建所60周年、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创立90周年所举办的共同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东西方文化交流时代的中日文学、语言、教育、历史与思想”的成果之一,从学术角度对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汇中的中日两国文学、语言、教育、历史和思想等方面的问题与关系展开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反映了目前中日双方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现有水平。
无障碍精读版名著-中国民间故事 电子书
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文学作品,它是民间叙事散文作品的一种,亦称“古经”“说古”“学古”“瞎话”。根据内容民间故事可分四类,即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和笑话。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现实活,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经过人们一次又一次的流传,许多民间故事被改成了各式各样的剧本,表达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民间故事并不会因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