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深入剖析班主任工作方法与评价机制,旨在引领实践改革与理论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内容简介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其工作方法直接影响班风、学风,以及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言谈举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可能会在他们心目中留下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象。因此,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他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班级管理者和能否真正成为班级全体学生的良师益友。中国大陆有400多万中小学班主任,但该领域的学术研究长期处于薄弱状态。本书参与编写的人员包括华东师范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台湾地区台南大学等高校研究班主任的老师以及《班主任》杂志社社长等。本书在与欧美包括英国、澳大利亚、美国、乌克兰、瑞典、新西兰等国学者积极合作的基础上,推出中国班主任研究成果和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对班主任的“边界”、班主任工作方法、班主任评价机制的建立、班级工作的指导思想、班主任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优秀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教育性的回归等进行深入剖析。本书致力于引领本领域的实践改革与理论建设,以期在国内外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关注学校内部公平的指数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国外可供借鉴的研究
(二)可以参考的国内研究
二、学校内部公平的内涵
三、学校内部公平的分析框架
四、问卷编写与数据搜集
五、研究数据
(一)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二)研究数据
六、结论与讨论
中国班级的特性
一、中国班级的特性
(一)班级长期稳定
(二)班级设置学生干部
(三)班级是学校中学生管理的一个层级
(四)中国班级:形成一个特有的学校生态环境
二、中国班级:作为雏形的社会
(一)中国班级就是一种理想的雏形社会
(二)班级作为雏形社会的教育意蕴
三、中国班级的利与弊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领域
(二)学生管理领域
(三)学校生态
班主任:以“爱”滋养学生终身发展与存在可能的生命牧者——基于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1958届L班毕业生的回溯研究
一、引子:跨越世纪的“班主任”回忆与教育回响
二、视角与方法:基于个体生命历程的回溯研究
(一)基于个体生命历程的回溯研究:“个体生命自身的参与式理解”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客观而可信的班主任记忆与影响还原”
三、班主任的“教育之爱”:为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人格基础
(一)“她是个伟大的母亲”——教师“母亲般的教育之爱”终身滋养着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心灵世界
(二)“段老师最喜欢我”——教师“公正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着学生的自信人格与感恩情怀
(三)“对学生的关爱和教育不求回报”——教师“无条件的教育之爱”终身葆养着学生的纯真人格与安全感
(四)“没有分数的‘表扬’”——教师“宽容的教育之爱”终身呵护着学生的自尊人格
(五)“我们也喜欢读书、看报、学习”——教师“基于教学艺术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塑造学生的学习型人格
(六)“我一辈子都记得勤剪指甲并把剪下的指甲留起来”——小学班主任“细节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习惯
(七)“老师的道歉让我一生难忘”——小学班主任“平等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着学生的诚信人格、主体人格
(八)“业务上很敬业,做人方面不附势”——小学班主任“敬业自重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着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结语: 班主任的世纪背影与教育之爱
试析中国班级生活当代变革的基本主题及其伦理面向
一、过去近三十年中国班级生活变革的基本主旨
二、过去近三十年中国班级生活变革的合理性
(一)它回应了现代社会对人的自由自主发展的要求
(二)班级变革仅关注“权力—公平”问题,并不足以培育自由自主发展的人
三、中国班级生活变革有待深化的两个主题
(一)班级生活中情理与法理间的内在紧张关系
(二)班级生活中个体与集体间的紧张关系
四、中国班级生活在伦理实体意义上的探讨
(一)伦理实体的内在特质及其意义
(二)在伦理实体意义建设的班级生活之内涵
从“所属群体”到“属于自己的群体”——帮助学生通过主动交往优化发展生态
一、问题的提出
二、求解的方向
三、解决问题的案例——帮助学生主动解决“亲子沟通问题”
(一)“主动沟通”主题班会的策划
(二)“主动沟通”主题班会的准备(小活动1—4)
(三)“主动沟通”主题班会的举行(小活动5)
(四)“主动沟通”主题班会的延伸(小活动6、小活动7)
四、案例中蕴藏的教育智慧
(一)在文化生态中体会教师的文化使命
(二)从教育视角透视学生成长的天然生态
(三)用专业智慧呵护每个孩子的成长生态
五、研究的结论——让学生在主动交往中自主建设“群体”
班主任如何践行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一、根据“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从社会系统的
二、按照“教育即生活”的主张,在班级建设中
三、根据“从做中学”的主张,在班级建设中形成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及学校行动——基于走班制教学改革的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走班制教学研究
(二)国内走班制教学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二)调研实施
四、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对走班制的整体感知
(一)学生对走班制的主观态度
(二)学生对走班制的适应性状况
(三)走班制的推行存在学校差异
五、走班模式带来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
(一)把课程选择权还给学生:人手一张课表
(二)新型班级形态的出现:教学班成为主要授课形式
(三)同伴关系的扩展:从同桌的你到课程同学
(四)师生关系新变化:配备了成长导师
六、走班制下高中生学业生活转变带来的挑战
(一)自主选课的疑惑:课程我该怎么选?
(二)班级管理功能弱化:教学秩序在变乱?
(三)分层带来的心理困扰:我是差生吗?
(四)班级归属的茫然:集体凝聚力去哪啦?
(五)师生沟通的无助:有了问题怎么办?
七、引导高中生适应转变的学校改进行动
(一)提高学校课程多样化建设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
(三)完善走班制管理机制与责任体系
(四)组建教育联合体,提高资源供给能力
(五)改造学校空间布局,优化教育建筑功能
高中走班制改革背景下对“班级”本体价值之思考
一、何为班级
二、班级何为
(一)适应性功能
(二)超越性功能
三、“公共生活”视域下班级的若干问题思考
四、基于对“走班制”反思的班级价值重建
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学校为例
一、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框架
二、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
(一)在校学习活动
(二)在家学习活动
(三)社区学习活动
(四)游学活动
三、结 语
中国台湾地区班级经营议题研究之回顾与前瞻——以2011—2015年学位论文为例
一、绪论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一)中国台湾地区2011—2015年班级经营议题之学位论文的现况
(二)中国台湾地区2011—2015年班级经营议题之学位论文的研究趋势
(三)整合中国台湾地区2011—2015年班级经营议题之学位论文的探讨与研究结果,建构其学理与处方性建议
四、名词释义
(一)班级经营议题趋势与发展
(二)学位论文
五、文献探讨
(一)政策层面
(二)制度层面
(三)研究层面
(四)实施层面
(五)评鉴层面
六、研究与发展
(一)研究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应用
七、研究结论
(一)班级行政经营
(二)班级教学经营
(三)班级常规经营
(四)班级环境经营
(五)班级气氛经营
(六)亲师关系经营
(七)研究趋势
八、研究方法
九、结果与讨论
(一)中国台湾地区班级经营研究典范的结果与讨论
(二)中国台湾地区班级经营研究对象阶段的结果与讨论
(三)中国台湾地区班级经营研究内涵的结果与讨论
(四)中国台湾地区班级经营研究目标的结果与讨论
(五)中国台湾地区班级经营研究趋势的结果与讨论
十、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典范偏向量化研究,宜加强班级经营的质性研究
(二)研究对象偏向中小学阶段,宜加强班级经营成效纵贯式的研究
(三)研究内涵偏向实务性问题,应通过班级经营理论探讨建立理论模式
(四)研究目标偏向应用性研究,亟待拟定解决班级经营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五)研究趋势偏向移植性理论与模式,宜兼重本土化与国际化研究
学生主导,三力共驱,综合融通——常州市某小学暑假作业重建研究报告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基础
(一)关于作业的研究
(二)关于暑假作业、暑期学习与生活的研究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多方对暑假作业满意度的提高和追求幸福的自信
(二)走向生活世界的教育合作关系的建立
(三)对生活世界变革的主动关怀和介入
五、讨论
一样的暑假,不一样的生活——“互联网+家校合作”暑假项目的实践与反思
一、学生暑假生活的现状及其变革的可能性
二、项目背景
(一)“互联网+”时代的启示
(二)家校合作的现状分析
三、“互联网+家校合作”暑假生活的变革
(一)亲子活动:共同参与,相互滋养
(二)家教论坛:互相交流,革新理念
(三)网络跟踪:信息共享,实时反馈
四、活动价值思考
(一)教育资源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合作各主体的发展
Academic Socialization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Academic socialization
Problematic encounters
Distance as a general trait of the relationship
Parent-teacher relations under pressure
Who is the demanding consumer parent?
Supervisory teachers demanding and rewarding role as the link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Abstract
Traditions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Parents' influences in schools
Legislation and Icelandic school culture
Research on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Iceland
The supervisory teachers role
What is desirable in parents' participation?
Pressure on parent-teacher relationship
The Nature of Class Collective as a Social Institute
班主任研究的知识创生与积淀状态报告——以2009年至2015年为研究时限
一、班级与班主任岗位的本体性研究
(一)国际比较背景下的不同结论
(二)中国教育改革的当代需要
(三)班级和班主任制的意蕴
(四)班主任是谁
二、班主任工作研究
(一)结构性探讨
(二)聚焦性主题
(三)个案性综合
(四)现实性调查
三、班主任素质研究
四、班主任发展研究
(一)班主任培养与培训研究
(二)班主任发展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多维视野中的班主任——第一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综述
一、透析现实挑战,审视多元走向
二、基于人性理解,反思文化差异
三、回归育人价值,重视班级建设
四、基于教育实践,反思相关研究
五、建构研究生态,推动系统变革
实现中国班主任研究的方法论自觉——第二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综述
一、研究意识的觉醒
(一)情境意识的增强
(二)研究需要的感知
(三)研究成果的表达
二、研究范式的形成
(一)研究立场的清晰
(二)研究视角的拓展
(三)研究方法的多元
(四)思维方式的更新
三、研究生态的建设
(一)理论工作者联合体的形成
(二)理论工作者与中小班主任关系的清晰
(三)中国班主任研究群落的形成
以理性与激情迎接班主任政策的再创生——第三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综述
一、聚焦班主任政策的新系统
二、关注政策、理论与实践的新关系
三、明晰班级、学校、教育的新理想
四、建立班主任研究乃至教育研究的新范式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第四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综述
一、感受复杂,关怀生命:聚焦社会转型中的当代儿童
二、发现智慧,追求发展:敏感于中国班主任的发展状态
三、应对挑战,勇于更新:班主任研究者的群体发展与研究质量
在“多”与“一”的互生与共生中发展中国班主任研究——第五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综述
一、班级与班主任研究视角及方法的丰富
二、教育学视角的再清晰
三、班级与班主任内涵研究的再深入
四、班级与班主任发展的生态支持
中国班主任研究是201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家成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班主任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