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名山叢書(共四册)

三联名山叢書(共四册)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包括四本史学名著《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定鼎中原之路》《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通天之学》。

内容简介

《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全书由五篇文章构成,提出清代康熙朝的政治核心问题,即为大清王朝争正统。从三藩平叛、兴废太子、道学观念、满汉关系、出兵准部等具体层面入手,系统批判玄烨提出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本书是一部扎实的史学研究著作,视角独特,结论深刻,积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是清前期史研究的成果。

《定鼎中原之路》:这是一部有关清初政治史研究的论文集,由四篇长文组成,分别关注皇太极入关、多尔衮摄政、福临亲政改革和玄烨结束四大臣辅政等满族入主中原的重要历史片段。四篇文章均是从个案入手讨论清初政局演变。历史上的疑案或具体的事件其价值如何,在史学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下,不可一概而论。同样一件疑案,研究者的需要和目的不同,其价值亦迥异。价值判断的前提是确认事实,后者必须建立在史料的鉴别和分析之上,即属于实证。清代历史上的许多疑案,原因不外是于统治者利害攸关,其原始过程和直接证据被当时的记录者或后来的编纂者有意湮灭。若能还其本来面目,不仅可以揭示当时复杂的政治关系,往往也是破解历史表象背后深层原因的关键。

《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在这部著作中,宫崎市定从制度的层面,十分精彩地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贵族门阀的形成历程,以及在汉族社会发育成熟的贵族制度如何成功地移植于北方民族统治的北方社会,胡汉合流,出现南北朝的士族门阀政治局面。实际上,这是一部通过“九品中正制度”揭示魏晋南北朝的政治进程与社会形态演变的鸿篇巨制,强有力地支持了内藤湖南的时代划分理论,当之无愧地成为京都学派的学术里程碑,而宫崎市定本人也成为公认的京都大学东洋史学的新一代领袖。他对于中国史研究的成就超过了东西交流史的建树,以至于一般人甚至不清楚他同桑原骘藏的师承关系,将他视为内藤湖南的衣钵传人。

《通天之学:耶稣会士和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本书以耶稣会士和天文学为主题,系统查阅研读了国内外所藏清代历算著作、官方文献和清人文集,并与欧洲所藏西文档案资料互证,在全球史和跨文化的视野下系统阐述天主教传教士与欧洲天文学传入中国的诸面相。作者试图将天文学传播置于政治史、社会史和宗教史的语境中加以讨论,完整勾勒清代近两百年间欧洲天文学在华传播的历程。通过案例,生动展现了知识和权力交织的复杂背景,进而揭示了康熙皇帝如何通过西学来达到控制汉人和洋人之目的;深入分析了皇子、传教士、钦天监官员和士大夫群体在知识传播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作者简介

作者姚念慈,湖北武汉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89年师从清史大家王锺翰先生研习清史满族史,获历史学博士学位。著作有《满族八旗制国家初探》《清初政治史探微》《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定鼎中原之路》,论文有《多尔衮与皇权政治》《评清世祖遗诏》《明遗民与清初碑传纪年》等。

章节目录

通天之学:耶稣会士和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版权信息

序章 通天与敬天:欧洲科学在明清之际的传播

第一章 耶稣会士与欧洲星占术著作的传播

第一节 天启崇祯间耶稣会士有关天文星占的相关论述

第二节 汤若望《天文实用》之编纂及其在清初的流传

第三节 汤若望《天文实用》在乾隆时代的流传

第四节 异端“新”知:穆尼阁对欧洲星占术的介绍

第二章 康熙初年历法之争与耶稣会士的东来

第一节 西洋历法的改编与杨光先反教案

第二节 日影观测与康熙研习西学之开端

第三节 来自澳门的“西学帝师”

第四节 法国“国王数学家”来华

第三章 从观星台事件到蒙养斋算学馆的设立

第一节 观星台事件和李光地对历算的兴趣

第二节 康熙时代的历算活动与人才培养

第三节 蒙养斋算学馆的建立及其历算活动

第四章 科学与权力:日影观测与康熙时代的历法改革

第一节 康熙热衷日影观测之经过

第二节 1692年乾清宫之日影观测

第三节 1711年日影观测与历法改革的缘起

第五章 “自立”精神与康熙时代的“西学中源”说

第一节 康熙西学态度的转变及其背景

第二节 康熙与“西学中源”说的流行

第三节 士人对西学态度的演变

一 何国宗:家世、生平及反教背景

二 梅瑴成对西学的态度及其家学渊源

第六章 欧洲天文学新知的传入与《钦若历书》的编纂

第一节 蒙养斋算学馆与格物穷理院

第二节 傅圣泽与欧洲新科学的介绍

一 欧洲数学的编纂活动

二 《历法问答》与欧洲新天文学的传入

第三节 《钦若历书》的编纂与内容

第七章 科学和宗教之间:耶稣会士、礼仪之争和日心说的传播

第一节 科学和信仰:耶稣会士、奉教天文学家与礼仪之争

一 奉教天文学家:身份、职位及其分布

二 礼仪问题:耶稣会士和康熙、文人的互动

三 “誓状”与“公书”:奉教天文学家对祭祖、祭孔的看法

第二节 耶稣会士和日心说的传入

一 安多、黄百家与日心说的传播

二 蒋友仁与日心说的传入及其反响

第三节 “用其技艺”:康熙皇帝科学和宗教的两手策略

第八章 量天测地:耶稣会士与康乾时代的大地测量

第一节 康熙朝地图测绘的背景

第二节 “西洋筹人”安多与子午线的测量

第三节 地图测绘的缘起和展开:测绘过程及路线

第四节 乾隆时代的地图测绘

第九章 复古与求新:雍正、乾隆间耶稣会士与宫廷天文学的传播

第一节 宇宙体系的折中:《历象考成后编》的编纂

一 《历象考成后编》编纂缘起

二 《历象考成后编》的内容及其改进

(一)关于开普勒、牛顿、卡西尼等人的学说

(二)戴进贤与《历象考成后编》之月离表

第二节 会通中西:《仪象考成》的编修

一 《仪象考成》的编纂经过

二 复古思潮与玑衡抚辰仪的制作

三 《仪象考成》的恒星观测和星表编制

第三节 耶稣会士与朝鲜燕行使的交往

第四节 后耶稣会士时代的宫廷天文学家

结语

附录一 傅汎际、李之藻译《寰有诠》及其相关问题

一 傅汎际和李之藻:《寰有诠》的译者

二 《寰有诠》的底本及其翻译

三 新的天文观测如何用于解释亚里士多德宇宙论?

附录二 新教传教士与天文学的传播(1807—1859)

一 天王星知识在东南亚和中国沿海城市的传播(嘉庆、咸丰朝)

(一)鸦片战争前天王星知识的传播

(二)天王星知识在香港、澳门、广州的传播(1844—1849)

(三)天王星知识在宁波、上海的传播(1850—1859)

二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早期传播

(一)《数理格致》的翻译经过

(二)《数理格致》译本的流传及发现

(三)《数理格致》内容简介

三 伟烈亚力:科学的传播者和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开拓者

(一)生平简历

(二)墨海书馆的科学活动

(三)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倡导

(四)中国科学的宣传者

附录三 天文著作序跋汇编

(一)《新制灵台仪象志》序

(二)诸仪象弁言

(三)《康熙永年历法》序

(四)《御制律历渊源》序

(五)《历象考成后编》

(六)《御制仪象考成》序

附录四 钦天监西洋人任职表

附录五 外国人名表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一)原始文献

(二)传教士著作、译著

(三)研究论著

(四)中文、日文论文

二 西文文献

(一)西文论著

(二)西文论文

索引

(一)人名索引

(二)书名索引

后记

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文史新论)

版权信息

自 序

魏象枢独对与玄烨的心理阴影 ——康熙朝满汉关系释例

一 魏象枢密奏请杀索额图考辨

(一)有关魏象枢的上谕及其流传

(二)魏象枢阻挠发兵纯为诬辞

(三)魏象枢独对之真相

二 玄烨对三藩之乱的反思

(一)三藩之乱中的汉人动向

(二)地震之后的政局波澜

1.清军暴行与朝廷汉官的反应

2.玄烨与汉官的三次交锋

3.满洲主子的本色

(三)八旗梦幻的破灭与玄烨的心影

余论:玄烨内心的满汉情结

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面谕》与皇太子的兴废及玄烨的内心世界

一 《面谕》的基本内容与宗旨

二 皇太子出阁的背景与玄烨的指导思想

(一)姗姗来迟的皇太子出阁

(二)满洲家法下昙花一现的出阁读书

1.太子出阁的时机选择

2.宫中预教与出阁规制

3.背后的影子

4.董汉臣条奏与乾清宫考试

5.草草收场

三 废黜皇太子与玄烨内心的困惑

(一)初废皇太子有关上谕的解读

(二)玄烨心理人格的基本特征:内怯与猜疑

(三)闹剧般的皇太子再度立废

四 玄烨晚年的窘境及《面谕》的思想来源

(一)孤独与惶惑中的玄烨

(二)《面谕》的思想来源与感情基调

再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面谕》、历代帝王庙与玄烨的道学心诀

引 言

一 精心构撰的开国“得天下之正”

(一)从“孝陵神功圣德碑”说起

(二)关于清太祖立国与起兵反明

(三)玄烨的《明史》情结

(四)关于明清之间的战与和

(五)关于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

二 历代帝王庙与满洲传统

(一)帝王庙重新安排确系玄烨生前亲自主持

(二) 满洲传统与清世祖福临的反叛

(三)玄烨重新安排历代统绪的背景

1.不许私议帝王得失

2.玄烨历史正统观的前后变化

(四)特尊辽金的新格局

三 玄烨身兼治道的秘诀

(一)对抗汉人传统之学的新功夫

(二)以治兼道的法门与心诀

1.政事民情无不周知——格物的制胜法宝

2.诚敬与法祖——谨守满洲家业不坠

3.知与发——对汉官和时局的掌控

结 语

准噶尔之役与玄烨的兴兵之由

引 言

一 准噶尔军入藏与玄烨的误判

(一)策零敦多布率军入藏时间及线路再探讨

1.策零敦多布率军起程时间和兵力

2.关于策零敦多布出发地及准噶尔境内军行线路及时间

3.准军进入西藏之地点

4.纳克禅遭遇战

5.达木地区相持

6.拉萨失陷

(二)关于准军入藏的信息与玄烨的误判

1.五十六年七月西北前线俘虏的供词

2.阿里克之方位

3.拉藏汗的求援奏报

4.五十六年十月玄烨确知拉藏战败及其掩饰之情

二 清廷与准噶尔的关系以及玄烨兴兵

(一)玄烨的天下观与边界限制

(二)玄烨对准噶尔蓄志已久与图理琛使俄意图蠡测

(三)哈密事件的性质及意义

(四)玄烨兴兵的真实意图

三 清廷与拉藏汗关系再探索

(一)达赖喇嘛的影响及第巴与清廷的周旋

(二)六世达赖的废立及清廷与拉藏汗的相与为用

(三)赫寿出使西藏与拉藏汗的态度

四 游移暧昧的青海蒙古与里塘胡必尔汗的争夺

(一)里塘胡必尔汗现身

(二)玄烨亲征噶尔丹与青海台吉朝觐

(三)清廷的积极笼络与青海台吉的若即若离

(四)争夺里塘胡必尔汗之始末

(五)里塘胡必尔汗与准部之役

未完的结语:兴师准噶尔是否为合理选择

准噶尔之役与玄烨的盛世心态

一 西北清军的合击态势与剿抚兼施

(一)两路大军合剿与噶斯口疏于驻防

1.西北清军的态势与实际兵力

2.噶斯口疏于驻防原因之推测

(二)诱降准噶尔与乞援俄罗斯

(三)西北清军的运输供给与五十六年“三路进剿”

1.西北两路的内外线转输

2.前线清军的困难

3.三路进剿和玄烨的心理刺激

二 盛世心态与玄烨内心的满汉纠葛

(一)臻于盛世与正统之争

(二)“家给人足”与“移风易俗”

1.高额赋税——仁政的本钱

2.承平之世下的紧张心理

(三)对外征伐与汉人的梦魇

1.内亚背景与汉地中国

2.财政集中与战争负担转移——“盛世”的奥秘

3.推广捐纳与地方财政破产

4.玄烨内心的阴影——刘荫枢

三 专制皇权与玄烨晚年的孤独

(一)满汉阁臣之别

1.玄烨在京听政与满汉阁臣——以康熙十九年为例

2.巡幸在外扈从阁员皆满洲

3.满汉阁臣的实际地位

(二)战事期间的祈雨风波

1.应激之下的心理应对模式

2.玄烨心中的汉人党魁

(三)《面谕》颁发的时机与进一步解读

1.玄烨在热河与回京之后的精神反差

2.玄烨的病情与隐痛

3.《面谕》的混乱及玄烨对准噶尔的态度

结语:太后之丧与玄烨的道德诉求

附识

主要参考文献

定鼎中原之路——从皇太极入关到玄烨亲政

版权信息

实证史学并未山穷水尽 ——代序

皇太极入关机缘与得失 ——明金己巳之役若干问题考辨

一 皇太极兴师“伐明”质疑

(一)初衷攻明?还是察哈尔?

(二)苏布地与皇太极关系之疑点

(三)皇太极入关后苏布地之表现

(四)入关伐明是否符合皇太极本意

二 明廷的失策 ——放弃抚赏朵颜三卫

(一)蒙古形势变化与抚御之分歧

(二)进取辽西与抚赏蒙古

(三)启祯之际抚赏之议

(四)崇祯举棋不定与本末倒置

(五)袁崇焕为苏布地“储粮”辨

三 金军顺利破关与蓟镇防御再检讨

(一)蓟镇三协分布失当

(二)蓟辽总督驻所东移与总督暂缺

(三)金军破关与蓟镇中东两协

四 明金两军蓟门对峙与至京时间

(一)袁崇焕“遣散援军”原委

(二)自通州入卫京师

五 北京城下三战

(一)德胜门之战

(二)广渠门之战

(三)左安门对峙

六 形势转折点 ——袁崇焕入狱

(一)再说皇太极反间计

(二)关宁兵东溃与重整

七 皇太极大军北返之再考察

(一)永定门之战与撤离北京

(二)东进山海关受阻及《老档》《清实录》之失载

(三)击败西线明军、仓皇出关

结语: 皇太极如何看待入关得失

多尔衮与皇权政治

一 根基脆弱的崇德皇权

二 统治集团的矛盾与福临继位的实质

(一)八旗与崇德皇权之渊源

(二)“八王共治”之余绪

三 多尔衮与两黄旗的合作

(一)二王摄政出笼之经过

(二)豪格的异动与多尔衮独揽大权

四 清军入关与皇权政治的演变

(一)崇德政治遗轨

(二)清初专制皇权之根源

五 “皇父摄政王”与皇权的归一

(一)多尔衮篡夺皇位之步骤

(二)未行篡位是否因两黄旗大臣抵制

(三)太后“核心”说质疑与“皇父摄政王”之内涵

(四)多尔衮生前“归政”说难以成立

(五)专制皇权之下八旗关系的变化趋向

结语

评清世祖遗诏

一 遗诏与罪己诏的诠释

(一)遗诏的实质及世祖背离满洲的时间断限

(二)顺治十七年平反旧案之含义

(三)世祖坚持汉化改革的现实根源

二 八旗格局的变化及其对国家机构的影响

(一)上三旗的组建过程及时间

(二)世祖亲政初期的所谓“率由旧典”

(三)专制皇权及满洲君臣的疏离

(四)满族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重组

(五)议政会议的权限及与皇权的关系

三 从内三院到内阁 ——行政中枢的建立

(一)徒有其名的文职衙门领袖

(二)亲政初年内院人事更替

(三)顺治十年票拟制度的改革

(四)学士批红

(五)世祖与汉大学士的冲突及陈名夏死因

(六)南北党论质疑

(七)内三院更名内阁的历史背景

赘言

康熙初年四大臣辅政刍议

一 玄烨计擒鳌拜之原因

二 四大臣辅政之由来及其位序问题

三 辅政体制与所谓亲王贝勒监临

四 辅臣“公同奏事”和“太后裁决”辨析

赘言

主要参考文献

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

版权信息

译者再版弁言

宫崎市定和《九品官人法研究》

新版解说

前言

第一篇 绪论——从汉到唐

一 分裂与统一

二 汉代的贵族与豪族

三 三国的分裂

四 汉魏革命与九品官人法

五 九品官人法的贵族化

六 魏晋革命

七 西晋的灭亡

八 东晋的中兴

九 宋齐时代

十 寒人与勋品

十一 梁武帝的新制

十二 陈的兴起

十三 五胡纷乱

十四 北魏和南朝

十五 孝文帝改革

十六 北魏的贵族制

十七 北齐的贵族制

十八 北周政权下的新倾向

十九 隋朝的统一

二十 科举的起源

二十一 隋朝的灭亡

二十二 唐帝国的特性

第二篇 本论

第一章 汉代制度之一斑

一 汉代制度的特色

二 汉代阶级及其起源

三 士与庶民

四 清流与浊流

五 曹操政权的出现

第二章 魏晋的九品官人法

一 是九品中正还是九品官人法?

二 九品官人法的起源

三 九品官制与九品官人法

四 乡品与起家官的关系

五 起家官与乡品的关系

六 乡品与官吏生活

七 官僚金字塔的内部结构

八 九品官人法与秀才、孝廉

九 九品官人法与制科、试经

十 秀孝制度的衰颓

十一 州大中正的设置

十二 对九品官人法的批评

十三 九品官人法的贵族化

第三章 南朝时期流品的发达

一 江南政权的性质

二 尚书对人事权的控制

三 九品官制与九班选制

四 清要官的发达

五 军府僚属特别是参军的发展

六 门地二品的成立

七 士族的范围及其特权

八 寒士的实态

九 勋位的成立

十 官僚金字塔构造的变迁

十一 寒官的发达

十二 将军号的发达

第四章 梁陈时代的新倾向

一 梁武帝的制度改革

二 流内十八班

三 流外七班

四 起家之官

五 蕴位、勋位与胥吏的起源

六 将军号

七 梁武帝的贵族主义

八 学馆与试经制度

九 梁代的秀孝与中正制度

十 陈代的任子制

第五章 北朝的官制与选举制度

一 北魏统一华北

二 鲜卑与汉人

三 孝文帝的新官制

四 流外勋品与入流的问题

五 武官的入选

六 北魏的中正

七 详定姓族

八 北魏的秀孝制度

九 北魏的封建制度

十 起家之制

十一 厉行考课

十二 北魏末期的选举问题

十三 北齐统治下的新倾向

十四 北周的复古主义

十五 隋代的新制度

十六 中正的终结与科举的成立

第三篇 余论——再从汉到唐

一 官僚制与贵族制

二 贵族与豪族

三 士人与胥吏

四 南朝与北朝

五 中正与科举

附表第一 汉魏之际百官表

参考文献

宫崎市定著作年表

一 论文著作年表

二 撰写的词典条目

三 编著

制度史词语索引

三联名山叢書(共四册)是2018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姚念慈。

得书感谢您对《三联名山叢書(共四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爆笑大唐诗人朋友圈(共两册) 电子书
大唐诗人的悲欢离合,千古名诗的背后故事。
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共九册) 电子书
本套丛书通过剖析中日交流的生动实例,阐释了中国文化的海外影响力和辐射力。
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书籍之路共四册) 电子书
本书通过剖析中日交流的生动实例,阐释了中国文化的海外影响力和辐射力。
中国政治思想史(套装共3册):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元明清卷 电子书
“白银时代”的落地 电子书
由江西财经大学讲师邱永志所著,描述历史上“白银时代”的形成,以及由此形成一系列货币制度和形态体系。